图书“限折令”半途而废的冷思考
(2010-09-03 21:20:02)
标签:
图书限折令杂谈 |
分类: 国内时评 |
图书“限折令”半途而废的冷思考
文/乐云
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图书“限折令”终于在坚持七个月以后以灰溜溜的形式告别舞台。据《南方都市报》 9月2日报道,新修改的《图书交易规则》8月30日悄然公布执行,原《规则》中包含一年内新书销售不得低于8.5折的“限折令”内容的“促销”章节全部删除。
回顾图书“限折令”的仓促上马以及当时饱受各方争议的情景,其实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这部非常不成熟的“图书交易规则”的操作性与持续性。毕竟,在一个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那些不按市场规律出牌的“法律法规”大多逃避不了半途而废或形同虚设的命运。
图书“限折令”之所以半途而废,其中的原因很多,大抵可归纳为三点:一是悖离了图书交易市场的基本规则,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一个规范的图书市场,最终的价格应该由市场与读者来决定,而不是某个缺乏公正公平公开性的行业协会。二是这部图书交易法规的迅速出台缺少从市场到行业、读者的规范性。从1月份图书“限折令”出台之日起,就受到来自消费者、网络书店、消协及法律界人士的质疑与炮轰。对于这部没有充分征求民意,广泛听取涉事方意见的图书交易规则,仅仅只是行业内部几个协会坐而论道便草率决定,实在有点过敷衍与儿戏的意味。三是这部图书“限折令”缺乏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图书“限折令”出台时,制订者曾经信誓旦旦地表达了将新政进行到底的决心,并表示会相应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然而,新政出台不到一个月,为争夺春节火爆的节日图书市场,从实体书店到网络书店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低折促销路线,几乎让图书“限折令”沦为一纸空文。刚刚出台的新政,却遭遇无人无津的尴尬,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图书市场的现实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图书交易规则的制定方此次可谓颜面扫尽。
耐人寻味的是,这样一部“哥不疼姐不爱”的图书“限折令”当初为何能冲破重重阻力得以通过呢?规则制订方的正式说法是,这个“中国图书出版发行业的首部行业规范”,旨在“从订货、供货、退货、促销、结算等环节对图书交易行为进行了全面规范”。然而,这个看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却无法掩盖规则的制订方为实体书店尤其是国营书店张目的事实。中国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由于经营机制与管理方式的落后,国营书店在与民营书店与网络书店的竞争中节节败退,不断丧失市场份额,据笔者所知,目前全国大部份新华书店,基本上靠中小学教材发行这一块来勉强支撑。一旦国家放开对中小学教材的发行权,地方上那些经营机制落伍的新华书店,不但无法扩大占领市场,恐怕连生存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图书“限折令”的出现,矛头指向的是正风生水起的网络书店,但这是全球图书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不能仅靠行政法规来约束而且也根本约束不了。由于网络书店的快捷方便,再加上价格非常优惠,其图书销售火爆自在情理之中,美国亚马逊书店的非凡成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靠打价格仗,实体书店恐怕很难与网络书店相抗衡,其结果肯定是一败涂地。不过,实体书店也有自己的优势,跟网络书店相比,实体书店的优势体现在独特的书店氛围上。在实体书店,尤其是那些环境优雅书香氤氲的书店里,随便逛逛翻阅不啻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在实体书店买书,买得踏实,买得放心,能够在充分阅读了解的基础上慎重购买,这样算下来,比起好多通过网络渠道买到的不称心的书来说,实体书店的好处便显而易见了。
图书“限折令”虽然半途而废了,但我们绝不能以此沾沾自喜,以为市场的力量终于战胜了权力,民意的表达因顺畅而皆大欢喜。恰恰相反,作为《图书交易规则》的制订方,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和中国新华书店协会,之所以取消图书“限折令”,并不是出于民意的需要或市场的考虑,而是因为“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要求”,在此,行业的权力最终屈服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这才是图书“限折令”被取消的根本原因。不过笔者不免有点怀疑,如果行业管理者过于依赖或屈从于国家权力,其自身的行业特点与管理模式是否会大大受到制约呢?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