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新解之杨木和檀木的启示

(2010-07-06 16:52:40)
标签:

西游记

文化

分类: 文化散文

杨木和檀木的启示

 

/乐云

 

杨木檀木的比喻出自《西游记》第82回。唐僧被陷空山无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摄走,八戒去打探消息。在山凹处碰见两个女妖精正打水,八戒傻呼呼地近前叫了声“妖怪”,惹得两怪大怒,互相说道:“这和尚惫赖!我们又不与他相识,平时又没有调得嘴惯,他怎么叫我们做妖怪!”并抡起抬水的杠子,照八戒劈头就打。八戒跑到悟空那里去诉苦,悟空了解事情的原委后说:“‘温柔天下去得,刚强寸步难移。’他们是此地之怪,我们是远来之僧,你一身都是手,也要略温存。”八戒不解,悟空便搬出杨木檀木的比喻来:

 

杨木性格甚软,巧匠取来,或雕圣像,或刻如来,装金立粉,嵌玉装花,万人烧香礼拜,受了多少无量之福。那檀木性格刚硬,油房里取了去,做柞撒,使铁箍箍了头,又使铁锤往下打,只因刚强,所以受此苦楚。

 

表面上,悟空是在教导八戒,实际上更是他人生经历的“惨痛”总结。想当初,悟空号称“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该是何等威风。但最终还是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来过着“饥餐铁丸,渴饮铜汁”的炼狱生活。后来他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由于心高气傲,好强争胜,因而吃了很多的苦头,像黄风怪的黄沙、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众所周知,悟空是个心高气傲、自负极高的人。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只怕也是因为西天路上魔怪层出不穷、危机四伏的缘故。《西游记》中便有悟空多处低声下气现“温存”的例子。第59回,悟空路过火焰山时,向老者问路。那老者猛抬头,看见行者,吃了一惊,拄着竹杖,喝道:“你是那里来的怪人?在我这门首何干?”如果是平时,悟空只怕会气得哇哇大叫,怒向胆边生了。但这次他没有。何故?只因为他知道“人到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只见他恭恭敬敬地答礼道:“老施主,休怕我。我不是甚么怪人。贫僧是东土大唐差上西方求经者。师徒四人,适至宝方,见天气蒸热,一则不解其故,二来不知地名,特拜问指教一二。”一番谦恭有礼,换来了老者的悉心回答,这是杨木的胜利。第60回,悟空指望牛魔王借给他芭蕉扇,也做出低声下气的表示:“整衣上前,深深的唱个大喏。”这已是悟空能作出的最大让步了。

 

唐僧是师徒四人中将杨木理论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人。无论是碰见皇帝国王、文武大臣,还是山野老人、妇孺儿童,他都能做到谦恭有加、彬彬有礼。甚而遇见妖精幻化的人众和妖精本人,他也能做到不失礼节,只不过对于后者,他更多的是因畏惧而表现得“战战兢兢”。这样做的结果是唐僧得到大家一致的好评,声名远播,认为他到底是中华大国来的“圣僧”,其举手投足,都有泱泱大国的气度和风采。

 

但杨木理论的运用也要找准对象,猪八戒有一次也心血来潮,附庸风雅,想在师父面前表现一把,却不料弄巧成拙,换来师父的一顿喝斥。且看小说第80回:唐僧师徒去拜见玉华县的玉华王。当唐僧向王子介绍几位徒弟时,八戒突然朝上唱个喏道:“贫僧问讯了。”本来是一片好心,却换来王子“愈觉心惊”,吓了一大跳。是何缘故?我们且看唐僧的解释:“我教你见了人打个问讯,不曾教你见王子就此歪缠!常言道:‘物有等物,人有几等人。’如何不分个贵贱?”唐僧的解释倒也合情合理。

 

由此可见,做檀木往往会受许多的折磨,但会赢得他人的尊敬;做杨木很受用,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但做杨木有时也不易,因为必须考虑到他人的身份与口味。由此我们生发开去,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叛逆者,他们是性格刚硬的檀木,坚守自己的原则,虽然结局往往悲惨,但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另有一部分人,则放弃原则,做温驯的杨木,他们做奴隶,俯首贴命,但有时奴隶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有人想做还做不了,鲁迅先生曾经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