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国申遗是否算得上成功?
文/乐云
6月22日,在西班牙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出为嵩山和五台山申遗,结果取得了五台山成功申遗、嵩山补充材料明年再议这样的成果。耐人寻味的是,同一件事,中国的媒体与韩国的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时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
中国的《人民日报》(6月29日)是这样报道此交申遗的:其标题为《中国申遗首遇挫:五台山涉险过关嵩山落榜》,文章认为,将来中国的申遗形势会越来越严峻:
此次嵩山申遗受阻,对近年来一直以年均2项世界遗产申报成绩自豪的中国是一种警示。尤其是具有平衡性、代表性与可信度的世界遗产名录全球战略和申报限额制的推行,明确提出向尚没有世界遗产的国家和数量较少的遗产类型进行倾斜,对于中国这样拥有众多世界遗产的国家而言,申遗的标准尤其严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要经受更加严格的考验。今后相应的申报工作出现不同程度的挫折,就更难以避免。
而韩国的韩联社(6月30日)的文章标题却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中国力量”,文章认为,中国政府在此次申遗中展出了自己强大的外交实力,使不可能的东西变成了可能:
同一个国家不能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中的一个领域同时提出1项以上的申请,而中国将五台山和嵩山同时作为文化遗产申报。本次世界遗产委员会违反了上述规定,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提出异议。
同样一件事,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我们该相信哪一个呢?笔者试图分析其中的玄妙所在。
第一,《人民日报》侧重于与此前的申报作纵向比较。在过去的15年,中国创造了年年申报2项世界遗产年年成功的奇迹,这在世界遗产申报史上是没有先例的。目前为止,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已多达38项,成为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的第三大世界遗产国。而今年才1项成功,1项补充,比起之前来说算是退步了。
第二,韩联社侧重于中国在外交方面展示出的强大实力。按韩联社的说法,本次中国申报违反了“同一个国家不能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中的一个领域同时提出1项以上的申请”的规定,而竟然没有一个国家提出异议,这表明中国在此次申报中的强大国际影响力。这一说法是否正确尚有待观察,但也看比较明显地表达了韩国人对于中国不断壮大的国际影响的担忧。
第三,从报道心态与出发点上看,中国媒体的报道主要出于居安思危的心理,而韩国媒体的报道则出于既羡慕又担忧的复杂心理。由于今后申遗变得越来越严格,为中国今后的申遗之路敲响了警钟。中国媒体报道的目的在于提醒国民注意现在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这一点从文章的标题可窥见一斑。而韩国媒体的报道则彰出了他们对中国申遗工作的复杂心态。其出发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对中国申遗成功的羡慕;其二是提醒韩国政府注意申遗工作的重要性。此次中国派出60人的强大代表团,远胜于韩国,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委婉地告诫韩国政府必须意识到申遗工作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反映。其三则是对中国强大外交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担忧,不过是“中国威胁论”的另外一种表述。这一表述从其关于中国违反规定而没有一个国家提出异议的字里行间中昭然若揭。
第四,从笔者的观点来看,今年的申遗,总体上来说中国是成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从结果来看,中国有1项被列入,1项补充,这一成绩放眼全世界也几乎是最好的。因为今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先后共受理了近50个申报项目,获得列入结果的仅15个,获得补充材料结果的也只5个。全世界总共20人,中国独占其二,应该说是非常成功了。二,从国家重视程度来看,此次申遗,中国派出60人的强大代表团,表明中国政府对申遗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应该说也是从韩国申遗工作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教训。三,此次申遗,中国代表团广泛开展外交工作,进一步巩固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友谊,彰显了中国的强大外交实力。四,此次申遗,是中国软实力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重要表演。尽管结果与之前设想有差距,但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而这一点有时甚至比GDP等硬实力更能让外国人信服。
中国申遗之路,其实是与中国的崛起之路相伴而行。它说明三点:1,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中国的申遗工作就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绩;2,没有强大的软实力,便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表现;3,我们不能满足于申遗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要时时小心,因为申遗成功的背后,有可能是另一种“中国威胁论”的上演!
《人民日报》的报道:http://china.huanqiu.com/roll/2009-06/500135.html
韩联社的报道:http://china.huanqiu.com/eyes_on_china/culture-entertainment/2009-07/502119.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