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它山之石】《玲儿,玲儿》品读

(2009-10-12 22:28:46)
标签:

杂谈

http://img9.bimg.126.net/photo/Y65oRBOLHtO7zJCOvqkgFA==/2547630014209113263.jpg

【转】 (摘自2009年1月9日《荆门晚报》)

乡村悲情少女的生存挣扎与精神困境

——读董玉洁的散文《玲儿,玲儿》

  ■马小春

  我市(湖北荆门市)作者董玉洁的散文《玲儿,玲儿》发表在2006年第10期《散文》月刊上,全文11000多字,在当年中国散文学会“优秀散文排行榜”的20篇散文中,排名第13位。

《玲儿,玲儿》这篇文章是散文的笔法、小说的构架、诗歌的意境。这种写法是对传统散文的一种反叛和作家自我突破的独立意识的主观选择,正是这种多文体融会的写作形式,才使文章有了一种清新的散文气脉。我们不难看出作家从旧有的散文模式突围出来,是为了让他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物命运的悲悯,随心所欲地挥洒出来,并在读者心中产生出一种全新的散文审美。

  说它是散文的笔法,那是相对于小说的形式来说的。散文的内核在于还原生活的真实,在生活的碎片中成就文章。不论是记人还是叙事的散文,它总是在连缀生活碎片的间隙里叙述,发一时的感怀和喟叹,打碎线形排列不拘形式记录瞬间印象和感受,在杂乱无序中和内容的多样化上达到思想的完美和统一;说《玲儿,玲儿》是散文的笔法,基点落在作家天马行空般的内心自责和愧疚,以及两种天差地别的物质生活的比对上。

  从玲儿和文中的“我”的生存状态来看,读者感叹在命运面前休论公道,这种一高一低的命运,也成就了这篇文章一起一伏、一波一澜的行文气势,也就应了那句老话: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说,高质量的散文,是作家以他的敏锐和灵性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得来的。由此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并未过时。

  关于《玲儿,玲儿》是小说的架构和诗歌的意境,先说小说的架构。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篇不注重情节发展的小说,有伏笔,有悬念,还有引发人物出场的故事叙述的核心线。如鳝鱼筒、皂荚树、日记,这些设置,都使故事结构紧凑,前后照应得当。虽说小说是散文的延伸,但把小说的架构移到散文里来,并且做得这么周到、圆熟,还得感叹作者在文本中处理运用这些技巧的写作功底。就像那些先锋小说的叙事模式一样,叙事时间飘然而至,又飘然而去,只以人物为叙事中心。所有的先锋小说写到绝境都会回到散文的叙事模式。所以,有时散文和小说很难界定,真正能让二者合流,才使散文独具魅力。可以说,《玲儿,玲儿》达到了散文的笔法、小说的构架,让人不断回味这种独特文体的神韵。

 这篇文章先扬后抑,由喜写悲,在闲聊中带出人物命运,达到了一开一合的艺术效果。文中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从“太阳总是从玲儿家门口的皂荚树枝桠间落下”这句,读者就可意会到人物的命运走向。日记结尾的那些文字,把诗的意境写得比诗人营造的意境还要绝妙。

《玲儿,玲儿》写“我的乡村”的一个少女的悲苦命运。玲儿害怕的不是生存的艰难,而是不被人理解和同情。那是一个丑陋的乡村,在那个乡村里,玲儿饱受人欺凌和白眼,那个乡村的生存法则是只认可强者,弱者是没有其生存土壤的,可以说玲儿是死在那种乡村社会缺失人性的恶俗里;那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乡村,那个乡村有随地小便的人,有鸡鸣狗盗的人,有对有钱有势红眼相加的人,唯独没有对玲儿同情的人。玲儿是那个乡村的“他者”,她和那个乡村发生关系只能是被伤害,收获的只是身心的痛苦和屈辱,她的生命只有窒息,别无他途。

  如果说那几个恶徒让玲儿从他们的尿臊里爬过去,让我们的内心有一种无言之伤,那么,玲儿的骨灰被人盗去作捕捉鳝鱼的诱饵,则让我们的灵魂有一种巨大的撕裂之痛,并感受到一股透骨的悲凉。金钱的欲望无处不在,一旦被物欲吸附,走进金钱的迷宫里,就没有什么事是人所干不出来的。这个细节,一方面表达的是人对物的欲望没有禁忌,另一方面表达的是玲儿从生存到虚无,被人性之恶彻底地把她从那个乡村抹去。

  结尾处升华了主题,使文章得到了提升和质的飞跃。两声亲昵的呼唤,既是对乡村人性之恶的无奈,也是对乡村之善艰难回归的喟叹,以及无颜面对玲儿的灵魂之痛……

  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以情取胜,写出了人物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命运,在善中写恶,在恶中写善。但在善恶交界处,在对失去乡村伦理道德的恶行上,一直没有出现鞭挞丑恶、表明正面价值判断的声音,而表露无遗的是知识分子的一种中庸心态,这种中庸心态即使在文字中透出一种道德上的批判,也是温情和软弱无力的。这正是这篇文章的致命缺陷,由此让人质疑作者鞭挞丑恶的勇气和能力。当然,任何再完美的作品在评论家眼里都是有缺陷的,连中国最伟大的作品《红楼梦》也不例外。

http://img610.ph.126.net/A0nyfqcSbZSw3odE3lLX2Q==/1947806838838897111.jpg

                                              谁来关注弱势群体

                                                            佚名

  我是在2006年第10期《散文》月刊上读到作家董玉洁的《玲儿,玲儿》的。这篇饱含深情的文字深深的感染了我,以至于眼里没有间断的泪水,伴随我读完这篇长达万余言的人生纪实美文。我不但被作家的真诚与悲天悯人的情怀所打动,更为文中女主人公——那位残疾的乡村女孩玲儿悲惨的命运感到深深痛惜!

  玲儿自小残疾,靠双手撑着小板凳挪动身体,她与作家(明哥)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村子的水塘边和皂荚树下,都留下他们共同的欢笑和梦想。当残疾的玲儿每次受到同龄的小伙伴捉弄的时候,明哥总是挺身而出,保护弱小的玲儿。在玲儿的心中,明哥是她最真诚最信赖的伙伴……然而渐渐长大的明哥与玲儿见面愈来愈少,他金榜题名后,最终栖身在繁华城市的屋檐下,他逐渐忘记了在贫穷落后的家乡,还有一个可怜的瘫子玲儿姑娘,对他纯洁的祝福与真情的守候!明哥在城市忙于自己仕途期间,依然在村子里爬行的玲儿却饱受了磨难与屈辱。玲儿很需要一份工作,但她毅然拒绝了村长这个衣冠禽兽所提出的可耻条件。玲儿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守身,也不知道为谁而守,但我一定要守!我的衣服总是爬得很脏,可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作家遗忘了玲儿,只有小学文化的玲儿勤奋自学,常写些稿子寄给在城市当编辑的明哥,而明哥常常看都没认真看,就直接把这些真情流露的文字丢掉。玲儿在她的日记里反复提到了作家的名字,少女的纯情和积压在内心的呼唤,最终因为极度的自卑没有迸发出来。玲儿的个人命运无法改写,她感到无奈和绝望,她在心里呼喊:“老天啊,你能让我的腿站一天吗?只站一天,只站一个小时,我情愿用自己整个的生命来换取!”善良的玲儿最终选择了死:可是我不能死在堰里,这是全塆人的吃水堰,不能弄脏了乡亲们的水!……明哥,你在哪儿呀?明哥,你也时常想起玲儿吗?想起你说过的那些话吗?……残疾的玲儿姑娘最终在皂荚树下服下农药,她化作一朵悠悠的白云,飘向了没有痛苦没有歧视没有贫穷的天堂!

  正是玲儿饱受人间磨难期间,作家在都市的灯红酒绿中,尽情地享受着现代文明和优越的物质生活。作为国家干部,他出入乘坐的高级豪华轿车,喝的是玉酒琼浆,他每一次的聚会都可能是一个贫困乡村农民一年糊口的饭票!作家偶尔一次开着豪华车回到自己的家乡时,他从乡亲们的口中获悉了玲儿的英年早逝。玲儿的那些不曾被人注意的日记和篇篇文稿,残留的部分被作家用颤抖的双手翻看,并触动了他的灵魂。于是这位有天分有良知的作家,开始了自我的反思与精神的救赎,而这一部分,正是这篇洋洋万余字散文的精彩部分。这是对良知的一种拷问,这是一种道德的自我觉醒,当作家自动将自己押上良知和道德的审判台,我们有权力开始这样的追问,是谁扼杀了残疾而多情的乡村女孩玲儿?是贫穷?是愚昧?是冷漠?还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集体的遗忘?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沉重的话题,就像作家不得不面对玲儿那双绝望的求生的眼睛。这就是说,弱势群体对社会发展成果和物质文明成果分享权力的缺席,已经使穷者更穷富者更富了。值得欣慰与可贵的是,作为城市一族高素质的、如日中天的国家干部,已经开始了对自我良知的拷问,而这种拷问与反思,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的必要的链条。

  人世间充满了太多的荒谬与悖论,笔是可以思考的,无论有没有人共鸣或发笑,作家用笔来思考,如同老师面对学生常发出一张张试卷一样。我说过我是流着泪读完《玲儿,玲儿》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当作家开始深情的呼唤与真切的忏悔,那个走向天国的乡村残疾女孩,是再也回不来了,回到红尘深处和我们的中间。但愿我们的这个社会,能够让弱势群体看到希望的曙光!让类似玲儿羸弱而悲伤的身影愈来愈少。

http://img17.bimg.126.net/photo/ngIffBbdfn9aIKqPottZ6g==/1739233881095857458.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