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img.blog.163.com/photo/6J3h_jYiJKMlP0Yca9ptwA==/845832305015889386.jpg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历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礼部侍郎、给事中、翰林学士学职。绍兴七年(1137)春正月,官拜参知政事。次年三月,以病请退,知湖州(今属浙江),冬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就创作实绩而言,也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以“靖康之难”为界,其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南渡前诗歌题材多局限于个人生活范围,多闲情逸致,流连光景之作,虽也出现“忧饥寒”、“忧冷语”、“忧网罗”等字眼,有不满现实的感慨,但毕竟只是忧虑个人的得失。南渡之后,经历了亡国巨痛,亲尝了流亡之苦,于兵荒马乱之中,体会到了杜甫诗歌的精神所在,对杜诗产生了心心相印的感受。他后期的作品不仅学习了杜甫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精神,同时也效法杜诗苍凉沉郁、慷慨悲凉的风格。
《萤火》是一首咏物言志的诗。诗人以萤火虫孤高刚强的性格自比,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哪怕这光是十分微薄的,也要竭力为人服务,不以自己发光的稀薄和鄙陋而自卑。但是家国沦落,报国无门,徒然迁徙流落,动荡不安,连这一点微光和热力也无法发挥出来,于是诗人发出“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的感叹。此诗的大意是:飞蛾虽然翩翩飞翔去扑向灯火,自取灭之,被烹死于灯油中,谁也无法赎它的罪救它的命。我赞赏萤火虫不自欺欺人,在草丛中自己发光当照不求他物的品质。萤火虫虽小,却曾使马退避,还被人制成“萤火虫”的药方,给人治病,并载入《本草纲目》,还曾辉映灯火,荣登君子的厅堂。萤火虫不害怕明亮的月光反衬出它发光的鄙陋,只害怕风雨交加时,无法把它的微光放射出来。
此诗体物入微,描写生动。写实在景物常见的境况与情感,却格调高远,深为感人。诗人从自我内心出发,将自己高洁的志向与品格通过萤火虫这一对象表达出来,自然流露,毫不雕琢。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萤火虫,赋予萤火虫人的品格;光明磊落,洁身自爱,发出自己的光,不求他物且不辞鄙陋,心甘情愿为人服务,只害怕外在环境迫使它不能为人服务……短短几句诗,已将萤火虫的高洁品格写得跃然纸上,将诗歌的境界拓展开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诗歌还采用衬托的手法,以飞蛾自己不能发光,只有扑向灯火,结果自取灭亡,反衬萤火虫的性格和作用,表明诗人的价值取向和他高洁的胸怀。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作者以他流离避乱的身世和忧国忧民的心事与萤火虫面对的暴风骤雨相比照,心中无限凄惶,无力挽乾坤,国破家亡,连自己的这一点微薄之力也使不上,只能徒然伤感啊!
[拓展训练]
1.什么是咏物言志诗?怎样对这类诗歌进行鉴赏?
[参考答案]
1.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这类诗歌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②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鉴赏时要细加领悟的。
2.诗中,作者以萤火虫孤高刚强的性格自比,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哪怕这光是十分微薄的,也要竭力为人服务,不以自己发光的稀薄和鄙陋而自卑。但是家国沦落,报国无门,徒然迁徙流落,动荡不安,连这一点微光和热力也无法发挥出来,于是诗人发出“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的感叹,表达了作者身处流离乱世,只能空怀忧国忧民之心,却无力挽救乾坤的凄惶伤感之情。
http://img.blog.163.com/photo/oqW32_dVAbVXU3tHsN8PcQ==/172516013225990816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