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鉴赏]低回婉转  沉郁深微

(2008-05-31 22:23:42)
标签:

杂谈

                                                       ——杜甫《天末怀李白》赏析

http://img.blog.163.com/photo/YrB-qitye2DZkOx8_elXHg==/2830512365803059213.jpg 沉郁深微" TITLE="[诗歌鉴赏]低回婉转  沉郁深微" />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有“诗圣”“诗史”之称号,是唐朝伟大诗人。诗人从小就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地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二十岁起,诗人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曾先后与高适、李白等人一起呼鹰逐兽,打猎取乐,或者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诗人历经“安史之乱”,饱受饥寒的煎熬,且屡遭贬斥,无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李白的命运与杜甫相似,都满腹才华,却在奸臣当道时期,不仅受不到重用,还屡次遭受排挤,屡受屈辱、历尽艰难。两位伟大的诗人可谓“惺惺相惜”了。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诗的大意为:天的尽头凉意乍起,你怎么样了?你的书信、消息何时到达我这里,江湖风波多,你的行程肯定很艰难吧?古来有才学的人总是时运乖舛,仿佛文章专门与他们的命运作对似的,山水妖怪喜欢有人经过,以便吞食,文人哪里还有置身之地啊。你经过汨罗当与屈原共语,并作诗相赠。此诗第一句以秋风起兴,对景怀人,引出对李白的关心和怀念之情,语言浅近而情意深厚,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设想李白此时正途径汨罗,江湖险恶,行程艰难,对李白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 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一句寓意深刻,凝练直率、淋漓酣畅地谴责那些错君谗臣,讽刺这些魑鬼魍魉奢侈荒淫,不仅不爱才惜才,还极尽压抑打击之能事,以致民生涂炭。这句诗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里才智之士的普遍遭遇,流落失意、穷困潦倒、一生抱负付诸东流。最后一句引屈原为同类,其遭遇何其相似,使此诗情感更加深沉,低回婉转,循环往复,令人读来感慨不已!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而是意味深长地娓娓道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杜甫对李白的情意如同手足,在《梦李白》一诗中,他写道:“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可见两人交谊之厚。此诗中,还运用了借代和借喻的手法。如:“鸿雁”代指信使,古时传说鸿雁能传书。“魑魅”本指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妖怪,在诗中喻指迫害才智之士的奸臣孽子,寓意深刻而有力度。

 [拓展训练]

 1.这首五言律诗的首联以秋风起兴抒怀人之情。说说杜甫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2.“比兴”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诗的颈联用比论世,蕴含哲理,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这一联主要运用了“兴”的手法,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当时的一种复杂的心情。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

  2.“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这一联主要运用了“比”的手法,诗人由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两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本稿是应吉林省《语文学习报》人教八年级版编辑周红女士之约所撰“古诗鉴赏”专栏稿]

http://img.blog.163.com/photo/zrUkm6nBoIA1ZKoka7slXw==/1431863206527645252.jpg 沉郁深微" TITLE="[诗歌鉴赏]低回婉转  沉郁深微"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