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染狂牛症带因率是欧美2倍 吃牛绞肉风险增720倍
(2009-11-06 12:08:02)
标签:
牛肉风险评估报告国人扁桃腺欧美健康 |
分类: 健康新知 |
今日新闻 2009/10/24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卫生署23日宣布将大幅开放美国牛肉进口,根据国立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职业医学与工业卫生研究所教授吴焜裕教授,在一年前所做的「美国带骨牛肉风险评估报告」显示,牛绞肉导致狂牛症的风险最高,因为里头可能混杂牛神经,如果每天吃得到,狂牛症机率高出720倍,此外,国人带有的人类狂牛症易感受基因的比例,是欧美国家的2倍。
根据日本厚生省资料,导致狂牛症的致病变性蛋白prion在病牛体内分布不均,检出prion的部位被称为特定危险物质,其中以脑组织(含三叉神经节 )分布比例最高,其次是脊髓、背脊神经节、回肠末段、扁桃腺和眼球。
将大幅开放的美国牛肉为30月龄以下的牛只,除了具特定危险物质的扁桃腺、回肠末端外,将开放带骨牛肉、内脏、绞肉、牛尾等肉品进口,如此大幅度开放解禁,既有饕客叫好,也有医界和学界炮轰政府不重视国人健康风险。
「美国带骨牛肉风险评估报告」是吴焜裕在一年前提出,由于卫署官员担心学者版的数据曝光,还曾为此和吴教授吵了起来。而报告内容是根据欧盟公布的各部位组织感染力浓度,去推算台湾牛肉消费者的prion摄取剂量,进而以数学模式推估出致病风险。
该报告显示,牛绞肉的平均终身致病风险(5.77×10的负十次方)最高,其次是牛内脏(1.50×10的负十次方)、带骨牛肉(2.72×10的负十一次方)与不带骨牛肉(7.18×10的负十二次方)。简单来说,天天吃不带骨牛肉,平均终身罹患狂牛症机率是1千亿分之7.18,若吃带骨牛肉,风险足足高出3.7倍,若喝牛杂汤,则风险高出20倍,若吃美国牛绞肉,风险则超过700倍。
为何牛绞肉的风险会最高?吴焜裕解释,这是经过复杂计算的结果;在美国,牛绞肉每次大概是用一万磅的肉去绞碎,由于肉的量大、来源又不见得完全清楚,因此,假设污染量比较大。而风险值是根据现有科学证据推估,有其限制与不确定性,其重要变量之一,就是国人带有的人类狂牛症易感受基因的比例是欧美2倍。
研究报告中指出,学者发现每个得到狂牛症的病患,体内都有编号129的基因,其中,美国人中约有40%~50%的人有此种基因,日本、韩国有94%的人有,台湾人则是有高达98%的人有,可以说是狂牛症最高风险族群。
光常点评:
狂牛病在人类身上的潜伏期约为10-30年,其危险因子所牵涉到的人口比例,远多于艾滋病,除了吃牛肉,其实食用牛奶和乳制品也属高危险群。一旦发病了,谁又能确认问题出在哪一年哪一天的饮食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