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污染物甲基汞 科学家证实形成原因
(2009-05-22 10:27:33)
标签:
饮食养生甲基汞鲔鱼北太平洋健康 |
分类: 健康新知 |
环境信息中心 2009/05/08 谢芳怡编译
科学家首次证实了有毒化学物质甲基汞是如何在海洋中形成--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知道从大气沈淀到淡水生态系统的汞能够转换为甲基汞,但要证明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平行循环却相当困难。
这种有毒形态的汞会累积在鱼类体内,透过小鱼到大鱼不断累积的食物链,其浓度也会越来越高,到了人类食用鲔鱼寿司时,人们所暴露的高剂量有毒汞物质则已达到警戒值。而食用到汞成份的怀孕妇女,也会对小孩的发育造成终生的影响。
过去研究显示,全球75%人体所接触到的汞来自于食用海洋鱼贝类。撰写此份研究报告的科学家桑德兰(Elsie Sunderland)则表示,在美国约有40%的人是因为食用在太平洋捕获的鲔鱼而接触到汞。
此份研究详细说明金属汞如何透过煤炭和废弃物的燃烧,以及亚洲工厂所排放的废气,转变为北太平洋的甲基汞。
因为进入北太平洋的汞大多来自于大气,科学家预测,如果汞排放率继续以目前的速度提高,到了2050年太平洋中的汞含量将增加50%。
美国内政部长萨拉扎(Ken Salazar)表示:「美国地质勘探局这项空前的研究,对于美国人民和地球上野生动物的健康安全相当重要,它帮助我们了解大气中汞排放和海洋鱼类体内汞剂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减少汞排放量,藉此降低海洋中的汞含量。」
现在海洋中的汞含量正在逐渐提高,研究中引用的水质取样显示,2006年的汞含量较1990年代中期所测量的高出30%。
此研究报告也首次证实了甲基汞是在中层深度海水中,透过作者所谓的「海洋雨」过程所形成--在海平面阳光水域所形成的海藻,快速死亡后如同下雨般向下沈入更深的海域。在深层海域中,沈淀的海藻被细菌分解,而分解过程和海水中的汞成分交互产生作用后,就形成了甲基汞。之后经过不断向上延展的的食物链,像鲔鱼这类的肉食动物体内,就会因为吃了较小的鱼类而吸收了甲基汞成分。
美国环保署长洁克森(Lisa Jackson)表示:「这份研究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危害人体剂量的汞如何进入到空气、水源和食物之中,并且对美国人民和全世界人类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
光常点评:
在健康排毒餐里,鱼类是唯一可食的动物性食物,然而顾虑到现今环境污染之盛,光常便建议大众只吃高山湖泊里的小鱼。但愿人类的高度文明在污染环境之后,有朝一日能发展出更高度的文明还原环境。只怕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我们已经先自取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