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孔孟》 教案

(2008-04-28 11:43:00)
标签:

杂谈

分类: 高考文言阅读与运用

 

黄仁宇

教学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       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       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   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   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A.曾皙xī    浴乎沂yí   舞雩yú   庖páo厨

B.马厩jiù    饿殍piǎ  老羸léi   沟壑hè

C.谲jué诈   桴fú筏     经筵yá 商鞅yāng

D.赠仪yí    篡chuàn位   热忱chén 贵戚qī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A.形影相(跟随)   毫不讳(忌讳)  斩钉铁(砍断)

B.礼往来(崇尚)   不为已(太)    改弦更(拉弓弦)

C.草民命(茅草)  放矢(箭靶的中心)   一针血(看见)

D.百家争(发表意见)   截然相(界限分明)   融会贯(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  

孔孟

内容板书:

 

 

黄仁宇

 

相同点

相异点

个性原因

间接原因

孔子

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

生活态度

轻松愉快

对人性看法

性恶来自先天

对“礼”的看法

重视

闲雅热忱

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

凡事紧张

人性本善

不重视

革命性

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   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     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   完成课后练习。

八.   教学后记:

 

《孔孟》能力训练

一、基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论(lún)语   (zhé)   饿殍(piǎo)

  B.赢 (léi)老    沟壑( hè)   乘桴(f ú)

  C.嗜(shì)杀    草营(jiān)   耕耘(yún)

  D.规矩(jǔ   热忱(chén)   谲(jué)诈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与这种态度绝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B.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上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C.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撕杀。

  D.实际上它占《四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既为各朝的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3.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等一下。”他对我说:“我想想再答复你。”

  B.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C.我还有一个遗憾:参观完后,想买一些纪念品回去。可是,商店里的这些东西价格太高,只好空手而归。

  D.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张力先生的指导;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知识出版社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4.下列句子中,选择哪一项词语填空最恰当(  

  ①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   )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②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二百年,中国的(    ),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③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   )并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

  A.防范   局势   原则

  B.防止   局势   原理

  C.防止   形势   原则

  D.防范   形势   原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

  B.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

  C.因人既然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大约也不算过分了。

  D.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秦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

6.与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           ——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但是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

  A.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那样剧烈

  B.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不剧烈

  C.虽然那时候的战争还不剧烈

  D.虽然那时候的战争还没有像战国末季那样剧烈

二、课文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是,《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①“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且③“老赢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等词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7.翻译三处加横线的句子。

                                                                         

                                                                           

                                                                          

8.作者认为孔孟最明显的不相同是什么?

                                                                             

9.作者是从几方面来论证这种不相同的?

                                                                              

10.结合全文看,作者还谈了孔孟的哪些不相同?

                                                                              

11.作者认为造成孔孟的种种不同大致有几方面的原因?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稚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秋序仍可恢复。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知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有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裹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12.结合上文看,“这些条件”指的是什么?

                                                                            

13.翻译孟子和梁襄王的一段对话。

                                                                            

14.孔子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呈现什么特点?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15.孟子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呈现什么特点?孟子的政治主张在孔子的基础上有了什么发展?

                                                                             

                                                                              

16.孔子尽管有时也发牢骚,但他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试说说这方面孔子的名言。

                                                                              

17.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本文作者认为造成孔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课外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21题。

                  也是神话

                    张系国

    为了搜集一些资料,重读了不少中国的神话故事,因而有个小小的“发现”。奇怪得很,翻遍中国的神话故事,居然找不到一位成功的“反叛者”。中国的神话和其他各国的神话一样,并不缺乏反叛的英雄,但他们的反叛却从未成功过。如共工氏造反,头触不周之山,却失败了。如后羿射日,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保不住。最糟糕的是,这些反叛的英雄往往和他们的对手妥协,如孙猴子自称“齐天大圣”,结果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这还有可说。但后来他竟被唐僧收伏,保唐僧往西天取经,修成正果。对于一个“反叛者”而言,就未免太过分了!又如红孩儿哪吒,几次大闹龙宫,和他的父亲反目相向,原是一个极成功的小叛徒,最后却也妥协了,加入现存的“统治集团”成为一个小小的神祗。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连闹“自由恋爱”的白娘娘,都要被多管闲事的法海和尚镇在塔下,其他叛徒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神话缺乏成功的反叛者,和西方神话充斥反叛的英雄,的确成为极鲜明的对比。别的不说,魔鬼撒旦就是一个大成功的反叛者。他原来也是天使,居然敢犯上作乱,虽被上帝赶入地狱,却始终不曾悔改,顽抗到今天,上帝也没有办法消灭他(当然,依照《启示录》的预言,到了世界末日,撒旦及其徒众都将被歼灭,但这一天始终未来临)。希腊神话里的天帝修斯,本身就是个反叛者。他率奥林匹斯山众神反叛了巨人族铁丹们统治,才夺得了天帝的宝座。不谈这些成功的例子,就是失败的反叛者,也往往能坚持到底。最著名的如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被罚以脏腑喂鹰,终于为一位人类的英雄所救。再如西席伏斯,虽然永远在推石上山,但很难说他成功或失败。“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分别,完全在主观的一念之间。除了反叛的天神外,其他反叛的人类英雄,更车载斗量。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英雄一再为命运所愚弄,总是不甘雌伏地和命运挑战。“人”和“命运”的关系,始终是西方文学的一个主要灵感源泉。反叛英雄所以在西方神话里占有重要的位里,也许就是这个缘故。

    中国神话没有成功的反叛者,是否因为中国人是“宿命论者”呢?我想不是。有个很好的例子。“愚公移山”,最后愚公是胜利了。但他的胜利,并不是他真的一铲一铲地铲平了太行山,而是因为最后上帝妥协了,派力士将两座山移走。如果让这神话发展到合理的结束,则愚公及其子孙真正铲平了太行山,也一样可能。但由于上帝的妥协,表面上愚公是胜利了,其实却剥夺了证明他“比上帝更强”的机会,因此愚公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反叛者。这是一个上帝和反叛者妥协的好例子。前面提到的孙悟空和哪吒,其实也不曾完全失败。天上的统治阶级接纳了他们,使他们也享受了部分成功的滋味,这就是妥协的明证。当然孙悟空也必须妥协,取消“齐天大圣”的尊号,哪吒也必须向他的老子低头。除了太弱的反叛者被公然消灭之外,比较强一些的反叛者,都通过妥协的方式在众神里取得适当的位里。

    这已足够证明中国人不是“宿命论者”了。中国人不认为命运完全不可改变,也并不大胆地肯定命运完全由个人控制,却现实地承认,命运是“天”、“人”妥协的结果。“人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中国人尤其是如此。中国人的神是他自己的影子。不论天堂或地狱,其实都是人间的翻版。也许中国人太聪明了,聪明到鬼神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绝不相信鬼神比人类高明多少。不论天上还是人间,总还是以“妥协”、“折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唐吉何德式的英雄实在太多了,要紧的是,“保卫正统”是可以的,“反对正统”却不可以!即使开始时不是“正统”,在取得统治的地位后,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正统”,乃至祖先都必须是神人所孕等等。中国神话故事里的反叛者,一转眼就里置身神之列,恐怕也有“正统”的观念作祟呢。

    “妥协”似乎不是好字眼,提到“妥协”,总有“迁就”、“马马虎虎”的味道。不过这里说的“妥协”的观念,并不一定有呵责的意思。中国人的哲学,一向是“唯人主义”的(不是“人道主义”)。中国几千年来,绝大多数人口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与天争利”、如何养活自己上头。“天”、“人”妥协,是几千年“靠天吃饭”积累下来的经验。农民如不懂如何利用自然,和自然共存,就不可能养活自己。至于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就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到今日还是如此。在调整人际关系上,自然更需要“妥协”、“迁就”的观念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一直存在“平衡”、“谐和”的概念,当然不足偶然的,是几千年生存于这独特地理环境的结果。在政治组织上,也反映出中国人在这方面特殊的能力。所以这儿所谈的“妥协”,就指为结合一个复杂的社会,使之运行不息,在人与人之间所必须存在的互访。历史上中国一向不曾遇到相等的敌国,因此倾向使用“妥协”的方式以维系整个社会的平衡,是可以明白的。但是到了近代,中国已不再是“中”国而必须和世界各强国竟争,维持自己的生存,“平衡”、“妥协”的哲学观不再适用,也是可以明白的。不过某些思想的方式,是否影响了中国人在艺术上及科学上创造的能力,就不是那么容易决定了。

18.作者重读中国神话故事,有了一个小小的“发现”,这个“发现”是什么?

    答:“发现”是                                                             

19.(1)作者认为反叛英雄在西方神话里占有重要的位置,理由是

                                                                              

(2)对中国神话中没有成功反叛者这一现象,作者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

                                                                               

20.作者谈神话,论中西神话的异同,有什么用意?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

    答:                                                                      

2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虽然中国神话中不缺少英雄,但他们的反叛从来没有成功过。

  B.相比之下,西方神话中,反叛的英雄都成功了。

    C.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中国神话中的上帝比较明智开通,因此神话中就出现不了成功的反叛者。

  D.中西神话的差异,意味着中西方人民对待命运的看法不尽相同。

  E.从对中国神话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现实社会的一些基本特点。

四、高考小热点

22.解释并记忆下列语句。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观过,斯知仁也

    (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5)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6)尽信书不如无书

23.将下列打乱的句子重新排列先后次序。

        ①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②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③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④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⑤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24.将后面所给句子填入原文中,并从中分析孟子的个性色彩。

  (1)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         。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        。”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            。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           

                                        

(或受或不受   望之不似人君    他也称病    全出己意    他也不去见鲁平公)

  (2)个性色彩:                                                        

 

参考答案

一、基础选择题

1A  2D  3B  4A  5B  6A

二、课文阅读题

7

①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旆实娜猓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

③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

8、孔子轻松愉快 ,孟子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认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孟子往往违背“礼”的规定。

9、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有关。与《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有关。与时代特点有关。

 

11、主要原因是时代变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