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对君臣之道的理解………

(2007-05-21 19:46:14)
分类: 学术讨论……
 

        方老师课上特别强调了在古代,君有错而臣子该当如何。也举了近代革命战争时期的有关命令执行方面的问题。由此想对儒家的君臣之道探究一番。当然,此处略谈其要,难以尽言。

       儒家的君臣之道言论极多,牵涉甚广,内容极丰。此处简要说说。

       儒家以尊尊,亲亲为原则,人际关系上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乃尽人皆知。就君臣关系,认为君应该守礼法,施仁政;臣应该尽忠义,以道事君。《论语》云:“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又云:”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君之道,主要强调为国之君应广施仁政,以仁义取天下。孟子那句“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立于王之野44,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皆欲疾起君者皆欲赴搠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大家想必记得。他对施行仁政的效果极其乐观。在他看来,天下兴衰似乎决于王施仁政与否,如此,则君主个人道德品质和修养水平非常重要。

      可惜,历代王朝的帝王到了中后期往往离孟子的要求实在是太远,简直是天差地远,这时的臣子以至百姓又该如何?

      孟子还认为,君有贤君暴君,以仁义为准,暴君应革而除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如此,也给了后世的一些臣子和农民起义领袖有力的依据,圣人尚如此说,我辈但做无妨。


      荀子则更强调君主的治国能力。在他看来,为君者,就是善于团结人民的人。“君者,何也。曰:’能群者也‘”,“四统者俱而天下归之,夫是之谓能群。”

      历代第一个帝王往往确然如此,可惜越往后,只怕非但不能“群”,最擅长的还往往是“散”。散得还很轻易,不知不觉间,一个个王朝风流云散,实在是蔚为壮观。

      如此,我实在替荀子伤心。不免是“读书人一声长叹”。

      在荀子看来,君之道还应该包括守礼法和尚贤使能。“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身能,相能,如是者王。身不能,知恐惧而求能者,如是者强。身不能,不知恐惧而求能者……如是者危削……而王。”

      历代帝王真应该好好感谢荀子,不论能与不能,都给指出了明路。还是可惜,他们就是不往那走,或是上了鬼门关,仍以为在圣贤的大道上好好走着呢!可惜!可叹!

      宋代胡宏继承了儒家君臣之道的一贯思想,还大胆提出,君若不贤,不可辅,“废昏主明,以保国家”。他说:“必先变人主之心术。心术不正,则不能用真儒为大臣……此不可不变其本也”

      这实在是个惊天之雷,虽然不一定是他第一个打的。

      可以说,孔子以至荀子,历代绝大多数儒者,对君王,无论贤与不贤,都是宽厚之至。胡宏的观点现在说也是理所应当,可在那时却是晴天霹雳,对其他人来说,这对君王实在有那么一点残忍。当然,我们不能断章取义,要看到“废君”的具体情况,但最起码,这口号是喊响了。

      胡宏的思想对后世二程和朱熹影响很大。朱熹明确提出为君之道就在于人主心正,心正即为“明义理“。人主心正则天下万事无一不出于正。“臣之辄以陛下之心为天下之大本者……皆以正吾此心而为天下万事之本也。”

     
      在儒家看来,君之道与臣之道紧密相连,并非孤立。当然,从后世看,这也是必然的。无君无臣,无臣无君,无臣之道即无君之道,焉能不紧密联系?


      孟子认为君臣应该相负尊重,各司其职,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为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为寇雠。”

      当然,这与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一脉相承,事实也是如此。当然,“君之视臣如草芥”,而臣并不“视君为寇雠”的现象也极多,但在臣子内心,并非主流。

     对于臣之道,儒家强调更多的是“臣事君以忠”。“为人臣者,杀其身而有益于君,则为之。……君在斯谓之臣。”

     “杀其身而有益于君,则为之”,这句话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就为了这句话,那么多臣子身死族灭,有愚忠的,有清醒的;有自愿的,有被迫的;有慷慨而死的,有凄然离世的;有籍籍无名的,有流传千古的……

      实在是太多了!多得让我们今天还在探究是否愚忠,是否值得,应该如何……

      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后之来者,只能临江而立,悄然肃穆,凭吊千古,寂然沉思,或是长叹一声,无语对苍天。


      关于臣之道,还有许多具体规定。《礼记》认为,臣之谏君,可颂谏,顺谏,而不可强谏。“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句话说的极为清楚:“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父有疾饮药,子先尝之。今我有疾饮药,子何不先尝之?”

      在臣之道方面,儒家最根本的原则是以道事君。“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而止。”

      无论是君之道还是臣之道,儒家多坚持两点,一是君臣之间尊卑有别,上下有等;这点在封建制度下实是难以避免。二是以道为本,根本目的在于治理出一个和谐的国家。这也是儒家文化现代意义的一个重要体现,客观证明它并非完全腐朽不堪。


      儒家的君臣之道,数千年对中国产生了极其巨大深远的影响。今人于此,对许多事茫然不解,而古人却认为理当如此;今人有许多该做的事难以做到,而古人却早已将其融入精神之髓……

       很多事的答案就藏于其中,它在等待……每一刻它都在等待,等待世人揭开它的面纱,公正以待之;而我们,该做的就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