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双闸中学语文试卷(含《药砚》)

(2022-11-19 12:40:45)
标签:

客家

练建安

试卷

小说《药砚》

语文


2021年天津市双闸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简称“AI”),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等的交叉学科。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日益逼近人类的文学艺术水平,未来机器将代替人类进行文艺创作,甚至对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成果充满期待。

著名演员李仁堂曾说:演员创作形象的营养储备必须从生活中摄取,否则,必然导致创作上的枯竭。现实的体验带给人们的情感,是人工智能难以模仿的。文艺并非技艺,人工智能可以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模拟人类进行创作,但从目前来看,它无法拥有人类的创新能力与来自生活的情感体验,虽然能够在文艺领域有所助益,但很难完全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真正需要我们警惕担心的,应该是人们对于文艺的审美与文艺创作趋向人工智能的模式化倾向。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现实、积极创新,打造出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精品,才能使文艺真正成为具有创造力的精神活动。

(摘编自李雨青《AI能取代作家吗》)

材料二:

随着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能够借助新媒介表达出以前根本不可能表达的艺术形式,比如立体影像、立体电影或者极具参与性的电脑游戏。而人工智能更是借助复杂计算和深度学习,深入到人的创造性领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新媒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并且这些艺术形式同时映照出以往那种文学艺术观念有一个隐而不彰的基础,即长时段上的媒介决定性。只有首先承认这种媒介的决定作用,我们才能将不同媒介技术下的文学艺术进行定位。

这一视角当然是AI的新发展带给我们的,如果没有AI这一新技术的挑战,媒介的决定性依然是隐而不彰的。从这一方面来说,如果没有媒介对艺术的这种决定性关联,我们就不能够去真正定位文学艺术的性质,以及接纳新的艺术观念,接纳新的艺术形式;并且我们也很难把握,在新的媒介引导下文学艺术会产生何种新的整体灵性。

(摘编自王峰《AI灵导:激发文学艺术新活力》)

材料三:

现有的AI艺术无法证明AI已获得由学习到创造的智慧。目前已有一些AI艺术的实践,如抽象绘画、抒情短诗、微型小说等。但这些实践一般来说都局限于学习的境地,即AI的编程者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通过近乎穷尽式地搜罗某一特定艺术类型的作品,总结了某些模式化创作的技巧。所谓AI创作便是根据这些模式的规范,对既有素材进行概率性的组合排列(可能还有较优的拣选逻辑设定)。

但此种创作方式明显存在两个难以克服的障碍:其一,它有无可能生产长篇叙事作品?很难想象AI能够通过学习的方式掌握一篇十万言小说的技巧,这十万言词汇的采撷、因果关系的组合,就概率计算而言,其开放的复杂性程度不知要超过19路围棋多少倍。这一点似乎不是简单乞灵于AI计算能力的进步所能解决的。其二,AI如何能够合逻辑地整合新兴的知识与人类感性判断?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不断随着外部世界的改变而改变,艺术家总是能够寻找到一些匪夷所思的途径将新知识、新感觉化入艺术创作中,并与以往的人类经验达成一种巧妙的平衡。如20世纪初那些立体主义、形而上画派的作品。在没有前人经验学习的情况下,AI有无可能通过大数据的信息资源的搜集,运用力迫式计算推导、整合产生创造性的作品?

(摘编自陈奇佳《阿尔法狗后的AI艺术问题》)

材料四:

《米洛斯的维纳斯》无疑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一件杰作。但这件作品在出土时,缺失了两条手臂。长期以来,许多雕塑家及艺术史家,都曾尝试以各种方案来复原这件作品。不过遗憾的是,这些方案全都失败了。是他们缺少先进的设备和工具吗?显然不是。我们可以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来进行设计,但是,美的作品绝非数字计算可以得出来。

事实上,修复维纳斯像的这些努力,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荒谬性。他们只是将其当成了之前那尊完整雕塑的残留物,却没有意识到,断臂之后的维纳斯已经成了一件新的作品,一件完美自足的艺术作品——它已不再残缺!不管这尊雕塑在历史上曾经遭遇过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偶然的际遇成就了它的伟大。

表面而言,这只是一个意外的结果,细究起来则会发现:这一事件恰好说明了,具有高度个性特征的审美对象,往往不是理性设计和科学计算所能达到的。它具有绝对的偶然性,但这一偶然性一旦成为既成事实,就成了唯一的审美高度——它的标准绝不在于之前那个尚未断臂的维纳斯!在审美领域中,它与后者已没有任何附属关系。

(摘编自陈海静《AI时代,如何理解艺术与审美》)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者认为人工智能很难完全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后者承认人工智能带来了艺术形式的革新。

B.前者认为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景值得期待,后者认为媒介对艺术创作具有长时间的作用。

C.前者认为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的情感体验,后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给文学艺术性质定位提供了新视角。

D.前者担心文艺审美和创作会走向模式化的歧途,后者认为承认媒介的决定作用是定位艺术性质的前提。

5.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的AI艺术实践还只是利用数据对创作技巧的总结,还难以达到创造的境地。

B.AI通过概率性组合排列进行创作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很难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

C.要完成十万言的小说创作,眼下的AI技术还做不到,只能寄希望于将来科技的发展。

D.AI无法像艺术家一样将新知识、新感觉化入艺术创作中,并与以往的经验达成平衡。

6.下列说法,可以作为事例论据来支撑材料四观点的一项是(   

A.“正如罗丹的一件躯干雕像一样,删截的雕像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反而充分地、辉煌地、完美无缺地显现出艺术审美的高度。

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C.“美是不可预测、不可计量的。伟大的艺术,亦因此才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D.“美国一位名为戴维·柯普的音乐教授写了一套计算机程序,用其谱出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和歌剧,并给人带来了感动与共鸣。

7.上面四则材料用了哪几种论证方式,请通过原文简要概括。

8.据统计,宋词中最常用的意象有明月”“杨柳”“夕阳”“东风”“江南等。如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用这些意象创作一首词,你认为它能否写出超过专业词人的作品?请依据文本,简述自己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鹮

陈毓

老饕年轻的时候在华阳当过知青,老了爱忆当年,几次约我们陪他回去看看。

上次说是在早春,现在已经初冬。老饕感慨,离开这多年,竟没回去过。老饕说,没回也正常,没颜面,想一想,我们吃了村里那么多东西,却没回报啥。

老饕在华阳吃过娃娃鱼。

味道实在不咋样。

不如鳖。

更不如桃花瓣鱼好吃。

熬一锅白汤,岛屿一般浮着鱼脊。

香气捂都捂不住。

回忆弥漫着口水中消化酶的味道。

好在出发了。车上高速、下高速,入国道、出国道,之后是盘山水泥路,所见干净,清爽,像一个人睡到自然醒,清明饱满。

老饕感叹交通的方便,说他当年来,可是走了两天一夜,乘绿皮火车,坐长途汽车,再搭手扶拖拉机,最后进村那段,是被顺路的老乡用牛车捎带上的。

去看老饕耙过的地,地已退耕还林,现在种着一坡的厚朴。老饕记忆中的知青点,早先是生产队,现在重新划分归并,名儿都不同了。

当年老饕插队的华阳村因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现已升级为镇。保护区跨越汉中洋县、佛坪。佛坪的三官庙、大古坪和洋县的长青华阳,三大保护区呈字,摊在秦岭腹地的这块秘境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被称秦岭四宝。羚牛、金丝猴、大熊猫三个保护区都有。朱鹮却只在华阳保护区内出现。

老饕带我们来,老饕是忆旧,我们呢,旅游顺带找点好吃的。朱鹮能见就见,见了也不能吃。

问老饕当年在华阳是否见过朱鹮,老饕不确定,说或许见过,或许见过的是白鹭。

四十年前,被判定已经灭绝的朱鹮忽然在华阳发现,七只,引起国际自然保护专家的关注,最终促成一个国家级保护区的设立。

不时出现在路边的朱鹮广告牌,提醒我们这里的美与静是和朱鹮相关的,是朱鹮和华阳关系中的因果。朱鹮喜欢山地、森林、丘陵、溪流、水田、河滩、池塘,华阳一样不少,朱鹮捕食小鱼、河虾、泥鰍、青蛙、螃蟹,华阳样样生长。

保护区最初设立,但专家担心人。人百年来耕作生息在这片地域,现在鸟出现了,首先提醒专家的是人,需提防的也是人。但不能因此就搬迁人,人也是生态的一部分,但可以制约人。华阳该是华阳人和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共有的华阳。山石林木、每一滴水、每一条河流都是。百十年来人在这片土地上种稻子、种油菜、种玉米、种洋芋,现在人继续种,池里养荷花,继续养,但森林茂盛甚至更茂盛,河流丰沛甚至更丰沛。

眼前的景象叫我们惊讶、恍惚,像是我们回到了过去,我们看见农耕文明积攒下来的经验在这里被推广应用,比如堆肥和使用堆肥。垦殖区种植着本土的传统作物。田园如画图,如唐诗宋词,如果我们不是开着越野车来,我们也会给镀上古意吧。

我们如此喜欢,全心全意。老饕想起来,他在华阳吃过一种香米饭,喝过一种黑米酒。有人立即附和,这里出产一种香米,卖几十块钱一斤。还有茱酒,价格不菲。还有五味子酒,真个好滋味。

白鸟悠悠下,朱鹮三五飞,这桀骜孤僻的鸟在起飞的那一瞬真是美艳,美在姿态,艳在颜色。红冠、红掌、红尾、雪白的羽毛,展翅的那一刻,显现太阳鸟一般的明艳色彩。朱鹮慵懒滑翔,落脚在河溪边,长而弯曲的嘴插入水中,捉鱼吃。等待它起飞,不料是何时分。

远山覆雪,也可能是雾凇;峡谷云雾蒸腾,时雨滴答一阵。厚朴硕大的叶子积满林地道旁,如华丽的毯子,人走上去,噗噗响动。茱萸果实嫣红,看着喜人眼目。我们赞叹、赞颂。停车、再停车。

我们说回到了从前,但从前怎可比眼前的优美富足。我们说去了未来,但不确定未来是否会有这么美好原始的生态和自然。农民在地里间苗的姿态是原始的优美的,鸟掠过河谷,鸣声跌进河水是古意的、诗情的。

山头俯视,河流滔滔向前,河水清且涟漪,有人造句,最后总结,这河是从《诗经》里流淌出来的。

我们去寻朱鹮,朱鹮飞过长着桦木和领春木的山坡,朱鹮飞过菜地,朱鹮飞过河谷……后来我们在一段清浅的河流边发现四只朱鹮,朱鹮吃鱼,长长的弯曲的嘴巴伸向溪流,再一仰脖子,把一条清流里的鱼儿吞进肚子。我们眼看着朱鹮逮鱼吃,一俯一仰,俯仰由它。

朱鹮的吃启发我们的饿,有人问,这大半天了,我们都没好好吃点东西,我们赶紧去寻点好吃的?

老饕冷淡地说,他倒是很想涉水过河,向对面地里拔萝卜的老乡讨一根带泥巴的萝卜,就用这河水洗一洗,吃一吃。但他要忍一忍。

9.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如保护区设立前后进出华阳村的交通情况、老饕过去与现在对于的态度、朱鹮与其他三种被保护动物等。

B. 小说中用大量笔墨来描写朱鹮和保护区的环境,不时出现在路边的朱鹮广告牌,暗示出当年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已经充满了商业气息。

C. 小说语言凝练生动,如白鸟悠悠下,朱鹮三五飞”“河水清且涟漪等,化用古诗词,句式整齐灵动,情思飞扬,使整篇小说笼罩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D. 小说并未着力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除老饕之外的人物,如我们国际自然保护专家”“华阳人等,都以群像形式出现,较有代表性。

10. 小说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三方面简要分析。

11. 小说以朱鹮为题,但行文中却处处写到,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B. 天油然作云                 沛然谁能御之

C. 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杀人以梃与刃

D. 晋国,天下莫强焉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1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认为,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忍饥挨饿,这种做法与驱赶兽类去吃人没有区别。

B. 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 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现在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 孟子用禾苗七八月间遇雨旺盛成长无人能阻止来比喻实施仁政,实施仁政就像天降大雨一样,百姓引颈而望,其国家统一天下势不可挡。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C.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D.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

1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我修养。《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1)《劝学》一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木为轮“______________”的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2)《师说》善于运用对比,通过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从师而学的问题,揭示出了“_______”后果。士大夫之族看到从师学习现象就群聚而笑,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师说》一文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证“_______”的道理,而《劝学》中“______________”总结了人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弥补不足,所蕴含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4)《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远方的天际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客人说的“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人与自然哲理,但客人却局限于人的渺小而痛苦,起消极作用,从而也衬托出苏轼的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的思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敬请广大读者赐稿,来稿请寄:长沙市玉兰花路88号《读书》编辑部郭亮敬启。

B. 您的文章我已经拜读了,另外这文章里有几处错误,我已经给您斧正了。

C. 在信的最后,该公司的人事主管恭敬地写道:经理一职,尚祈俯就。

D. 苏先生说:今日有缘相聚,实在不易。您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让人感慨!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9.认真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1)给漫画拟写-一个标题。要求切合漫画含意,不得用无题做标题。

(2)用一句话说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5个字。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在人的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事先已经决定了的,个人不能进行任何选择,比如一个人是出生在农村还是城市,是平民家庭还是名门望族,这些都不能由自己做出决定或选择。但是,人在其他许多方面,又是可以做出选择的。比如理想、志向、目标、追求等,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好比每个人都有一块可以由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贫瘠、肥沃或许无法选择,荒芜、繁茂将由自己决定。

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问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