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福州高考三模考试三万考生同考《双龙银圆》(练建安小小说)

标签:
《双龙银圆》练建安高考三模福州市语文试卷 |
分类: 笔记 |
本月福州高考三模考试
三万考生同考《双龙银圆》(练建安小小说)
有关福州考生人数及专业术语“三模”,网上资料如下。附试卷及答案解析。供参考。谢谢!
http://wenxue.kejiatong.com/upload/image/202205/12-33595fb79bff4b09b23addd0c5c8deb1.png
http://wenxue.kejiatong.com/upload/image/202205/12-25d03f563ba04b059a2dd34f3fddd569.png
福建省福州市2022届
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材料一: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文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丑”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19世纪50年代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这方面最早的也是最有名的代表作。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中,“丑”常常占据主角的地位。与这种情况相对应,美学家对“丑”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也越来越重视。
丑感是广义的美感(审美经验、审美感受)的一种。历史上很多美学家认为丑感主要是一种痛感。例如施莱格尔对丑下的定义(这是丑的最早的定义)是“恶的令人不愉快的表现”。谷鲁斯也说,丑感就是高级感官感到不快。
但是,仅仅不快还不足以囊括丑感的全部。丑感不像美感(优美感)那样是一种单一纯粹的感觉,而是一种包含多种内容的复合体验。李斯托威尔说丑感是“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概括,既有“快乐”又是带有“苦味”的,这正是丑感与美感(优美感)的不同,也是丑感与对丑的伦理态度的不同。
丑感中这种愉快是怎么引起的呢?这里可能有多种因素,主要是我们所说的丑,并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存在,而是一种审美意象,是情景的融合,它必然包含有审美主体的意识、情趣,丑的存在显示了历史和人生的苦难的或阴暗的一面,这使人震动,同时又使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度。这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融进“丑”的意象,因而给人一种愉悦。至于丑的艺术在形式上的不和谐,也是由于表现心灵的冲突和人生的复架性,给人一种满足感,从而带来一种愉悦。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艺术作品,它们的题材或内容是丑,而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作品,由于它的形式的美使我们看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画家的色彩、构图、笔法的技巧,演员的演技,小说家的语言形式美和白描入化的工夫,等等),而使我们感到愉悦。波德第尔说:“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但这种愉悦是艺术形式美引起的,已经不属于丑本身引起的偷悦。
优美感与丑感是审美体验的两种对立类型,从优美感向丑感的拓展,表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如果一个人只能鉴赏优美面没有能力鉴赏丑,那么这个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就是残缺不全的,这正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脆弱的”观众。这种人的审美视野太狭窄,他看不到感性世界的丰富多彩的面貌,因而也领悟不到历史和人生的深一层的意蕴
可在历史和人生中,光明面终究是主要的,因而丑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不应该占有过大的比重。李斯托威尔认为记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记住了这一点,我们的舞台上就会减少一些冷酷的嘲讽,我们的音乐中就会减少一些不和音,我们的诗歌和小说就不会那么热衷于人生中肮脏的、残酷的、令人厌恶的东西。那么多的当代艺术,就是因为对丑的病态追求而被糟蹋了。”
(摘编自叶朗《美学原理》)
材料二:
相比于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美丑分明、崇美抑丑的审美观,我国古典美学更多地倾向于美丑的相对性以及对二者的兼容并包。
在儒家美学思想中,主要依据道德标准进行美丑的评价,美与丑相对于善与恶,构成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某物本质是善的时候,形式的美丑已不再重要,反之,也是一样;而道家思想中对“道至美至乐”的强调,弱化了美与丑的区别,只将其看作现象界中同一层次上的外观形式不同的两种表象而已,远远低于象征着绝对美的宇宙本体的“道”。由此,庄子提出了“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思想,并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了一大批外貌残缺丑陋,但却具有极高精神境界的形象,正所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所以“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传统美学思想中对于美丑因素互渗交融的辩证关系的强调,给后世的中国美学带来了极深的影响,尤甚到了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文艺领域中对于“丑”的表现更为深入。清初书画家傅也煲导“四宁四毋”的书画风格,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刘熙载对丑、怪形象的大力推崇,认为“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借此反对封建礼教,颠覆沉闷僵化的价值体系与美学传统。这种审丑意识其实依旧是站在古典美学的立场上,利用丑的形式作为手段去抨击僵化陈旧的美学体系,以追求一种更为深刻的美的理想化的存在。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始终没有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样一个重视社会伦理情感的氛围里,古典形态的“丑”更多的还只限于形式因素,很少涉及本质上的恶或者内容上的丑,而文艺作品中对于丑的表现,主旨正是在于对内容上假、恶的批判而达到对至善至美的追求。所以,中国古典形态的丑还远未达到西方近代本质丑的高度,更无法作为美学意义上的独立范畴存在。
(摘编自鄂霞《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源流与体系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莱格尔和谷鲁斯对丑的认识有其局限性,他们只注意到丑令人不快的一面,但没有认识到丑感比单一纯粹的美感复杂。
B.有些艺术作品以美的形式表现丑的题材或内容,也会引起艺术接受者的审美愉悦,但这种愉悦并不是由于丑本身引起的。
C.里士多德认为只能鉴赏优美而没有能力鉴赏丑的人是“脆弱的”观众,而李斯托威尔认为观众应该反对艺术对丑的追求。
D.在儒家美学思想中,道德标准是进行美丑评价的主要依据,在儒家看来,善与恶是本质内容,而美与丑只是形式和表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这一代表作的出现,那么“丑”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审美范畴。
B.正因为“丑”是一种审美意象,它包含了审美主体的意识和情趣,所以“丑”必定会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C.庄子的作品中描绘了一大批外貌残缺丑陋,但却具有极高精神境界的形象,可见中国关于“丑”的美学意义超越了西方。
D.刘熙载大力推崇丑、怪形象,利用丑的形式抨击僵化陈旧的美学体系,虽有其进步意义,但仍未脱离中国传统美学的立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艺术形象中最符合西方“丑感”美学理念的一项是(3分)
A.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
B.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
C.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
D.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5.当前有一些自媒体用户打着“以丑为美”的旗号博人眼球,他们通过拍摄内容低俗浮夸、形式粗糙简陋的视频来获取流量和粉丝。请结合材料,从西方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对此类现象加以评析。(6
1.(3分)
2.(3分)D(A项“那么'丑’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审美范畴”推断有误;B项“所以'丑’必定会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推断有误;C项“可见中国关于'丑’的美学意义超越了西方”推断有误)
3.(3分)A(A项卡西莫多这一形象显示人生苦难和阴暗的一面,表现心灵的冲突和人生的复杂性,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最符合西方“丑感”美学理念;B项于勒早期行为不端,中期正直有良心,晚期自食其力,像一面“镜子”照出菲利普夫妇精神的丑陋,不符合西方“丑感”美学理念;C项桑地亚哥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永不言败的硬汉形象,不符合西方“丑感”美学理念;D项哈姆莱特是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残酷的现实使他的人生观发生改变,最终虽然复仇但还是为奸人所害,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但不符合西方“丑感”美学理念)
4.(4分)首先通过分析艺术作品和美学家的认识,明确丑感的基本定义;然后分析丑给人愉悦的因素,并指出由艺术形式美引起的愉悦不在其中;接着从反面论证鉴赏丑的能力的重要性;最后引用名家的观点论证丑在审美活动中不应该占有过大的比重。
(答对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6分)
西方美学角度:内容上不具审美价值,不能表现心灵冲突和人生复杂性;缺乏艺术创造,不具有艺术形式美,不能使我们感到愉悦。
中国古典美学角度:没有表现出本质的善和极高的精神境界,不可能化丑为美。
(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
双龙银圆
练建安
“报告,打土豪时,我们藏了银圆。”
“在哪里?”
“汀江边的一个树洞里。”
“多少?”
“800块。”
“好!迅速取回来!”
说话的是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张主席和小排长。小排长姓王,原是上杭县大队的,队伍被打散后,辗转找到了红九团。
主力红军长征后,敌军集中了9个师的兵力“清剿”闽西地方红军。“中央军”外,数粤军最为狡诈,其兵员,多为当地人,吃苦耐劳,擅爬山,一旦被咬住,就穷追不止,很难甩脱。前月,红九团遭遇粤军主力,遂边打边撤,隐入莽莽苍苍的金丰大山里。
部队断粮快半个月了,靠山吃山,野菜野果冬笋,没油没盐的,眼睛都吃花啦。小排长和侦察队的李禄贵立即出发,历经艰险,到达目的地,精确地取出了银圆。
半夜,他们在李家村土地庙前接头户家搞饭吃,油灯下,他们将麻袋中的800块银圆平均分装两个布袋。这样,他们就可以走得轻快一些。
“咦,都有两条龙啊!”小排长读过几年私塾,识字。他看到,这些银圆,清一色。正面铸满汉文“光绪元宝”,两旁饰蝙蝠纹,上书“广东省造”,下书“库平重壹两”。背面正中有圆状篆书“寿”字,外围饰双龙戏珠纹。他明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双龙银圆”啊
村口犬吠大作。“有情况!”禄贵吹灭油灯。两人各自一手提起布袋,一手持驳壳枪,前后钻入了后龙山。
第二天傍晚,他们回来了。张主席很高兴,拥抱着小排长,说:“好同志啊,好同志!”叫来司务长,张主席将布袋交给了他,命令道,800
张主席留下小排长和禄贵吃水煮冬笋,山上有木炭,不发烟。小铁锅里,噗噜噜地冒着热气。
“张主席!张主席!”司务长匆匆赶来,欲言又止。
张主席问,什么事?大呼小叫的!
司务长说,银圆少了一块,是799
张主席双眉上扬即收,笑了,说,就按
张主席说,有点盐巴就香啰。司务长同志,下山后,记得多搞点盐巴。要抓紧办,去吧。
司务长走后,小排长和禄责一样,急红了脸,都数了三遍啊,明明是
张主席说,丢了就算啦,不要再提了。
闽西三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西安事变”后,红八、九团等部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江南战场上,新四军越战越强,小王排长成为独立团团长。
在一次掩护友军阻击鬼子的战斗中,王团长负重伤。友军中将副军长来野战医院慰问,送了一批营养品和“两筒”银圈,
养伤很无聊。这天上午,阳光懒洋洋地洒入窗口,王团长瞒到床边的“两条”银圆,来了雅兴,拆开,一块块看,吹气,凑在耳边听嗡嗡声。突然,他眼睛一亮,他瞧见了一块银圆上的“双龙戏珠”。巧了,一堆银圆,尽是“袁大头”,就这块特别。他兴奋地高声叫,警卫员!警卫员!警卫员闻声而至,
“这块银圆,送到张司令员那里去。就说是友军慰问我的。听清楚了没有?”
“听清楚了。”
“复述一遍!”
警卫员准确地复述了一遍。“好,去吧。”
警卫员接过银圆,转身出门。“回来!”
“首长,请指示。”
王团长努努嘴,说,回来后,把这些银元都送到团里,一块也不留。说完,翻转身,困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小排长成了耄耋老人,老人战功卓著,是首批授衔的开国将军。退下来后,组织上安排他住在省城半山“将军楼”内。
他习惯早起,绕院子散步,高唱革命歌曲,然后静坐在藤制太师椅上,喝茶,晒太阳。警卫员一直不远不近地跟着他。
这天,王老做完系列“早课”,静坐读报。秘书悄悄过来说,一位老战友的孙子从家乡来了,见不见?王老连声说,见,见哪。
那位老战友正是李禄贵。金丰战斗中,禄贵双腿中弹,留在当地养伤,后来就入赘了,没跟上队伍。前些年落实政策,经“小排长”等老同志证明,确定为“失散老红军”。
禄贵的这个孙子叫荣发,在省军区当过兵,退伍前有来往,王老认得他。荣发一进院门,王老就叫,阿发,你来啦?
荣发很激动,说,首长好。王老问,禄贵,身体还好吧?
荣发眼圈红了:他,他……
王老沉默片刻,摆摆手:唉,咱们红九团的神枪手噢。
荣发定定神,掏出一个红布包,打开,卧着一块“双龙银圆”。
荣发说,爷爷念叨,一定要还给组织。请首长您转交。
王老挺起身子,眼神锐利,问,怎么回事?
荣发说,上个月吧,台风刮倒了俺村土地庙前的老宅子。房东整地,石头缝里找到的。
“噢,你爷爷要回来的?”
“是的,首长。”
“好同志啊,好同志!”
要来便用笺,王老写了一张收条。接着,端详银圆很久很久,按在秘书手心,指示他一定要办好上交手续。
秘书明白,“双龙银圆”引来购买者蜂拥而至,竞价超
荣发回去了,王老闭目养神。秘书看到,柔和的秋阳下,他的嘴角,有一丝甜甜的笑意。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详写了双龙银圆正面和背面的铸文、饰纹,暗示其价值,也体现王排长的见识。
B.银圆少了一块,张主席却没有追查,他深知这些银圆来之不易,更信任战友的人品。
C.禄贵双腿中弹,留在金丰养伤,后来就入赘了,其目的是寻找丢失的那块双龙银圆。
D.小说结尾写王将军的嘴角“有一丝甜甜的笑意”,是因为他和战友终于完成了心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细节描写颇具表现力。如“端详银圆很久很久,按在秘书手心”,既流露出王老的感动,也表明他对完成战友遗愿的郑重。
B.小说善用短句,且多处单句成段,行文结构独特,不仅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便于推进情节发展,而且使主题的表达更加直接。
C.小说以“双龙银圆”为线索组织材料,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双龙银圆经过半个多世纪失而复得的情节也更集中紧凑。
D.小说通过全知视角,突破时空限制,叙事自由灵活,有利于展现事件和人物的方方面面,方便读者了解双龙银圆故事的来龙去脉。
8.王团长拆开友军送的两条银圆时,发现一块双龙银圆,他“眼睛一亮”,并“兴奋地高声叫”,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末尾交代禄贵家人卖掉老房子购回丢失的双龙银圆这一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6.(3分)C(“目的是寻找丢失的双龙银圆”,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
7.(3分)B(“使主题的表达更加直接”分析鉴赏有误)
8. (4分)银圆勾起王团长的回忆,触动他因丢失银圆而愧疚的心结;此时终于可以借助这块银圆完成心愿,因此他兴奋、激动。
(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6分)增添波澜,避免平铺直叙;必要的交代,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彰显革命战士的忠贞和信仰,更加凸显人物形象;表现革命战士的崇高品格已在下一代中传承,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答对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徐铉
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
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容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
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作此诗时,落日西斜,小雪飘舞,诗人饶有兴致地试用新炉煮茶。
B.颔联中“篱菊尽”“塞鸿飞”的景象暗示秋天渐远,寒冬正逐步迫近。
C.“低覆水”写菊花飘落之态,“远连霞”写鸿雁远飞之景,意境幽远。
D.第六句“轻霜”与上句“小雪”相对,用比喻手法表现自己头发微白。
16.本诗情感颇为丰富,请简要分析。(6
15.(3分)A(诗中“小雪”是节气,另“饶有兴致”赏析有误)
16.(6分)孤独寂寥,小雪时节独自试新炉煮茶;忧伤无奈,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不甘平庸,不向发神祈求,希望有所作为。
(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阿房宫赋》中阿房宫壮观华丽,其中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因势而建、结构精巧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洞庭湖春水的澄绿与阔大。
(3)“江月”指江面上空的月亮,是现实生活中普通的物象,在古典诗词中常作为诗人表情达意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
17.(6
(1)各抱地势
(2)上下天光
(3)人生如梦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去人只数尺
(答对一处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则该处不给分。字迹潦草,辨认不清,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中说,孝道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伺候父母,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剧情里,周家的三个孩子中,老大和老二都考上了北大,分别在仕途和学术上不断攀高;初中都没上完的老三,一辈子都在老家生活——大到维系家庭侍养病母,小到排忧解难给老二带孩子。
材料二: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孝有三:大孝荨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以上关于“孝”的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