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
向朋友们推荐阅读,主要是因为宣传工作需要。我是很喜爱宣传自己的好人好事的。没有办法,一直改不了。传播正能量,自我鼓励吧。
感恩是必须的,我特别感谢教育界的老师们。近年来,我的小说作品如《大木桶》《九月半》《药砚》《南山姜》《雄狮献瑞》入选高中语文试卷,《逆水船》入选高校语文试卷。
其中,《药砚》连续五年风行祖国大陆31个省区市,今年四月,出现在宝岛南投县的语文试卷上。已知《药砚》网上组卷有近千份,数百万考生做过这个试题,是可以肯定的。
《药砚》讲述一位汀江客家落泊老书生忍隐大度以德报怨的故事。不足二千字的小小说,我反复写了一个多月。我认真到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我每年写小小说,不到30篇。我写其他体裁的文字,速度较快。说话有多快,打字就差不多有多快。惟有写小小说,我是如临大敌的。素材有了,就反复思考,在脑海里转呀转,自以为成熟了,就写在一本漂亮的笔记本上。推敲一段时日,涂涂改改,满意了,打字,再反复改定,才能发给编辑。我出版了20多本书籍500多万字,其中,发表小小说300多篇不足50万字。小小说给我带来很大的荣誉,令我欢欣鼓舞。
进入语文试卷的文学作品,当然是极为讲究的。语文教师是语文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命题组的老师更是精英中的精英。拙作能得到他们的赏识,毫无疑问是在下的莫大荣幸。感恩之情,念念在兹。
有文友说,很简单,你那作品只要进入试卷了,就会不断地被广泛使用。我想,没有那么简单。这些年,我认真研究过语文试卷的“文学文本阅读”部分,语文试题要广受欢迎,至少需要二个条件:一是文本好;二是试题设计好。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我的老朋友唐宝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年前就有小小说《朋友》进入语文试卷,去年又有散文《古田曙光》进入语文试卷。不过,使用范围都不是很广泛,目前似乎还没有跨州过省。
今年高考的日子即将到来,祝愿考生朋友们心想事成。感谢南平市的语文老师们,《双龙银圆》有幸入选试卷。感谢“21世纪教育网”,《双龙银圆》得以忝列茅盾、孙犁、王愿坚等名家名著骥尾,入选“2022届福建省高三5月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
练建安小小说《双龙银圆》,原载《小小说选刊》并入选“年选”;2018年,练建安改编为同名微电影剧本,获福建省重大文艺创作影视项目库最佳剧本奖;2021年,收入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消失的铁三连》(入选2022年度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推荐书目);2022年2月,唐宝洪作家执笔改编为舞台剧本发表于《百姓舞台》。
朋友们,建议您看看《双龙银圆》的习题。答案及解析,网上有,这里难以完整显示。“汇编”(节录)中的名家名作,确实开卷有益。
为教育公益事业,我将继续努力。
练建安
2022年5月8日于福州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福建省三明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木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亲人(节选)
王愿坚
……
文本二:
织席记
孙犁
真是一方水养一方人。我从南几县走过来,在蠡县、高阳,到处是纺线、织布。每逢集日,寒冷的早晨,大街上还冷冷清清的时候,那线子市里已经挤满了妇女。她们怀抱着一集纺好的线子,从家里赶来,霜雪粘在她们的头发上。她们挤在那里,急急卖出自己的线子,买回棉花;赚下的钱,再买些吃食零用,就又匆匆忙忙回家去了。回家路上的太阳才融化了她们头上的霜雪。
她们是急于卖出席,再到苇市去买苇。这样,今天她就可解好苇,甚至轧出眉子,好赶制下集的席。时间就是衣食,劳动是紧张的,她们的热情的希望永远在劳动里旋转着。
在集市里充满热情的叫喊、争论。而解苇,轧眉子,则多在清晨和月夜进行。在这里,几乎每个妇女都参加了劳动。那些女孩子们,相貌端庄地坐在门前,从事劳作。
她们,本质上是贫苦的人。也许她们劳动是希望着一件花布褂,但她们是这样辛勤的劳动人民的后代。
在一片烧毁了的典当铺的广场上,因坐着十几个女孩子,她们坐在席上,垫着一小块棉褥。她们晒着太阳,编着歌儿唱着。她们只十二三岁,每人每天可以织一领丈席。劳动原来就是集体的,集体劳动才有乐趣,才有效率,女孩子们纺线愿意在一起,织席也愿意在一起。问到她们的生活,她们说现在是享福的日子。
生活史上的大创伤是敌人在抱楼“戳”着的时候,提起来,她们就黯然失色,连说也不能提了,不能提了。那个时候,是端村街上一天就要饿死十几条人命的时候。
她们是绝处逢生,对敌人的仇恨长在。对民主政府扶植苇席业,也分外感激、公家商店高价收买席子,并代她们开辟销路,她们的收获很大。
生活上的最大变化,还是去年分得苇田。过去,端村街上,只有几家地主有苇。他们可以高价卖苇,贱价收席,践踏着人民的劳动。她们常常提说这件事!她们对地主的剥削的仇恨长在。这样,对于今天的光景,就特别珍重。
一九四七年三月
(有删改)
6.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结尾写水生嫂流下眼泪,既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也暗示了他们可能要面临生离死别。
B.文本二最后两段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贫苦人民对敌人与地主的仇恨和对新生活的珍重之情。
C.两个文本都写到“织席”,因为苇席是北方农村重要的生活物资,更与主人公的命运紧紧相连。
D.两个文本都描写了女性形象,水生嫂和集体织席的女孩子们勤劳善良,她们都是作者赞美的对象。
7.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夫妻告别的情节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差现,这些对话既符合人物身份,又有助于愬造人物形象。
B.文本二有多处典型的场面描写,比如妇女们赶集卖席、女孩子们在广场上织席,反映了穷人生活的艰难。
C.文本一重愬造个像,个像能以小见大地凸显主题;文本二重屡现群像,群像便于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D.孙犁的作品选材独特,他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选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此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8.文本一中的画线句表现了水生嫂细微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9.谈到孙犁作品的创作风格,研究者喜欢用“诗意化”来概括它,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福建省南平市2022届高三毕业班5月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双龙银圆
练建安
“报告,打土豪时,我们藏了银圆。”
“在哪里?”
“汀江边的一个树洞里。”
“多少?”
“800块。”
“好!迅速取回来!”
说话的是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张主席和小排长。小排长姓王,原是上杭县大队的,队伍被打散后,辗转找到了红九团。
主力红军长征后,敌军集中了9个师的兵力“清剿”闽西地方红军。“中央军”外,数粤军最为狡诈,其兵员,多为当地人,吃苦耐劳,擅爬山,一旦被咬住,就穷追不止,很难甩脱。前月,红九团遭遇粤军主力,遂边打边撤,隐入莽莽苍苍的金丰大山里。
部队断粮快半个月了,靠山吃山,野菜野果冬笋,没油没盐的,眼睛都吃花啦。小排长和侦察队的李禄贵立即出发,历经艰险,到达目的地,精确地取出了银圆。
半夜,他们在李家村土地庙前接头户家搞饭吃,油灯下,他们将麻袋中的800块银圆平均分装两个布袋。这样,他们就可以走得轻快一些。
“咦,都有两条龙啊!”小排长读过几年私塾,识字。他看到,这些银圆,清一色。正面铸满汉文“光绪元宝”,两旁饰蝙蝠纹,上书“广东省造”,下书“库平重壹两”。背面正中有圆状篆书“寿”字,外围饰双龙戏珠纹。他明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双龙银圆”啊
村口犬吠大作。“有情况!”禄贵吹灭油灯。两人各自一手提起布袋,一手持驳壳枪,前后钻入了后龙山。
第二天傍晚,他们回来了。张主席很高兴,拥抱着小排长,说:“好同志啊,好同志!”叫来司务长,张主席将布袋交给了他,命令道,800
块银圆,入账,立即组织人员下山采购。
张主席留下小排长和禄贵吃水煮冬笋,山上有木炭,不发烟。小铁锅里,噗噜噜地冒着热气。
“张主席!张主席!”司务长匆匆赶来,欲言又止。
张主席问,什么事?大呼小叫的!
司务长说,银圆少了一块,是799 块!
张主席双眉上扬即收,笑了,说,就按 799 块入账。又问,冬笋,同志们都有吧?司务长说,都有,都有。
张主席说,有点盐巴就香啰。司务长同志,下山后,记得多搞点盐巴。要抓紧办,去吧。
司务长走后,小排长和禄责一样,急红了脸,都数了三遍啊,明明是 800 块啊,咋就少了一块呢?
张主席说,丢了就算啦,不要再提了。
闽西三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西安事变”后,红八、九团等部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江南战场上,新四军越战越强,小王排长成为独立团团长。
在一次掩护友军阻击鬼子的战斗中,王团长负重伤。友军中将副军长来野战医院慰问,送了一批营养品和“两筒”银圈,
养伤很无聊。这天上午,阳光懒洋洋地洒入窗口,王团长瞒到床边的“两条”银圆,来了雅兴,拆开,一块块看,吹气,凑在耳边听嗡嗡声。突然,他眼睛一亮,他瞧见了一块银圆上的“双龙戏珠”。巧了,一堆银圆,尽是“袁大头”,就这块特别。他兴奋地高声叫,警卫员!警卫员!警卫员闻声而至,
“这块银圆,送到张司令员那里去。就说是友军慰问我的。听清楚了没有?”
“听清楚了。”
“复述一遍!”
警卫员准确地复述了一遍。“好,去吧。”
警卫员接过银圆,转身出门。“回来!”
“首长,请指示。”
王团长努努嘴,说,回来后,把这些银元都送到团里,一块也不留。说完,翻转身,困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小排长成了耄畫老人,老人战功卓著,是首批授街的开国将军。退下来后,组织上安排他住在省城半山“将军楼”内。
他习惯早起,绕院子散步,高唱革命歌曲,然后静坐在藤制太师椅上,喝茶,晒太阳。警卫员一直不远不近地跟着他。
这天,王老做完系列“早课”,静坐读报。秘书悄悄过来说,一位老战友的孙子从家乡来了,见不见?王老连声说,见,见哪。
那位老战友正是李禄贵。金丰战斗中,禄贵双腿中弹,留在当地养伤,后来就入赞了,没跟上队伍。前些年落实政策,经“小排长”等老同志证明,确定为“失散老红军”。
禄贵的这个孙子叫荣发,在省军区当过兵,退伍前有来往,王老认得他。荣发一进院门,王老就叫,阿发,你来啦?
荣发很激动,说,首长好。王老问,禄贵,身体还好吧?
荣发眼圈红了:他,他……
王老沉默片刻,摆摆手:唉,咱们红九团的神枪手噢。
荣发定定神,掏出一个红布包,打开,卧着一块“双龙银圆”。
荣发说,爷爷念叨,一定要还给组织。请首长您转交。
王老挺起身子,眼神锐利,问,怎么回事?
荣发说,上个月吧,台风刮倒了俺村土地庙前的老宅子。房东整地,石头缝里找到的。
“噢,你爷爷要回来的?”
“是的,首长。”
“好同志啊,好同志!”
要来便用笺,王老写了一张收条。接着,端详银圆很久很久,按在秘书手心,指示他一定要办好上交手续。
秘书明白,“双龙银圆”引来购买者蜂拥而至,竞价超
50万元,为了却老人的最后愿望,禄贵的家人卖掉了老房子。这些,他不能对王老说。
荣发回去了,王老闭目养神。秘书看到,柔和的秋阳下,他的嘴角,有一丝甜甜的笑意。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详写了双龙银圆正面和背面的铸文、饰纹,暗示其价值,也体现王排长的见识。
B.银圆少了一块,张主席却没有追查,他深知这些银圆来之不易,更信任战友的人品。
C.禄贵双腿中弹,留在金丰养伤,后来就入赘了,其目的是寻找丢失的那块双龙银圆。
D.小说结尾写王将军的嘴角“有一丝甜甜的笑意”,是因为他和战友终于完成了心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细节描写颇具表现力。如“端详银圆很久很久,按在秘书手心”,既流露出王老的感动,也表明他对完成战友遗愿的郑重。
B.小说善用短句,且多处单句成段,行文结构独特,不仅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便于推进情节发展,而且使主题的表达更加直接。
C.小说以“双龙银圆”为线索组织材料,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双龙银圆经过半个多世纪失而复得的情节也更集中紧凑。
D.小说通过全知视角,突破时空限制,叙事自由灵活,有利于展现事件和人物的方方面面,方便读者了解双龙银圆故事的来龙去脉。
8.王团长拆开友军送的两条银圆时,发现一块双龙银圆,他“眼睛一亮”,并“兴奋地高声叫”,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末尾交代禄贵家人卖掉老房子购回丢失的双龙银圆这一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