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杨鹏)

标签:
闽西儿童文学杨鹏 |
分类: 笔记 |
杨鹏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
或者几年,或者连绵很多年。
……
这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的开头,它诗意地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儿童文学创作的必要性以及儿童文学创作的意义。
我,一位童书写作者,出生在龙岩,长大在长汀,即使鹏程万里,走到了天涯海角,我知道,我的根,依然是在闽西,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被誉为“客家祖地”“红军故乡”的热土上。我热爱我的故乡,我的童年被种在了闽西美丽的山城里,被“母亲河”汀江水映照,我永远也走不出我的童年。
回望故乡,我看到:在那片文化气息浓厚的红色土地上,有一群为孩子书写故事的“大孩子”,他们手拉着手、唱着纯真而悠扬的歌,面带微笑地向我走来。这些“大孩子”,他们有的已经在时光中逝去,但作品仍然闪闪发光,影响着后来者;有的年至耄耋,但依然笔耕不辍;有的正值壮年,创作处于井喷期;有的还是少年、青年,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畏地走上了写作路……他们充满了活力,他们书写童年的文字,像火一样在红土地上燃烧,为闽西、中国乃至世界的孩子提供精神食粮。
下面,请让我来为你对这些“大孩子”心底里唱出的歌,或者说龙岩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一个管中窥豹式的介绍——
龙岩的儿童文学作品,扎根闽西、立足现实、充满童真,其内容丰富多彩,文类覆盖了儿童文学的大部分领域,如儿童小说、童话、儿童科幻、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科普、儿童诗歌、童谣儿歌等各个方面,与全国的“大儿童文学”一脉相承。从内容上看,则大致可以分为红色题材、乡土题材、生活题材、幻想题材、校园题材等几大板块。从质量上看,不乏或博大精深、或醇厚经典、或根基扎实、或大胆前卫的优秀之作。
从作家人数和作品数量上看,闽西的儿童文学作品以“红色叙事”居多,并且覆盖了老、中、青几代作家。这种写作特质,与闽西是著名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密不可分:早在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曾在这里从建立中央苏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闽西诞生了许多高级领导干部和将领,如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刘亚楼等等,谱写了闽西历史中最辉煌的篇章。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儿童文学作家,天然地就会带上红色的基因,而讴歌革命、讴歌红土地、缅怀先烈,也成为龙岩儿童文学作家们最自然而然的事情。“红色叙事”作家,最早可上溯至闽西红土地文学的奠基人张惟,他的《风筝飞了》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作品通过革命军人的后代、八岁男孩小卫的视角,从侧面描写了距离那个时代不远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讲述了红色传统和革命精神传承的故事。张惟的作品,又直接对为中国当代文学做出过极大贡献的著名出版家、作家张胜友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张胜友的《黎明的枪声》,也是从孩子的视角,即小牛倌石柱子的亲身经历,讲述了1929年发生在闽西本土,红四军入闽、直下龙岩上杭,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大事件。两篇小说都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却揭示了战争的波澜壮阔和闽西人民对革命的支持。歌德曾经说过:“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经从闽西红土地上散尽,但生于斯,长于斯的闽西作家们的“红色叙事”热情,却从未褪去,对红土地文学的艺术探索,也是前赴后继、孜孜不倦,并且,收获颇丰。“红色叙事”写作,代表性的作家,40后、50后的作家还有詹鄞森和郑宜焜的《好红一片天》、林萍的《活捉老狐狸》、吴翕斌的《奇袭白匪机枪阵地》、张宏程的《巧送情报》、钟茂富的《苏区小英雄》(与90后作家刘宇芳合作);60后的作家和作品,有季仙的《红妹子》、邱德昌的《秘密》、庐弓和杨笔的《赶太阳》;70后和80后的作家,有郭鹰的《铜村有朵红色的云》、李迎春的《红星别动队》、邱美煊的《追英雄的少年》、慕榕的《三根金条》……通过阅读这些儿童小说,我们会发现:随着时代的推进,虽然作家们的创作探索更加多元、艺术手法更加丰富、对人性的思考更加深刻……但是,闽西作家的历史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却从未发生过改变。这些作品汇聚成一股洪流,在主题和内涵上都独具地方文学特色,我们因此可以将其视为“闽西红土地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写实类儿童小说,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分支。这类小说以塑造儿童形象为中心、以广大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少年儿童的校园和校外生活为主要场景。闽西儿童文学作家在写实类儿童小说方面,同样异军突起,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老一辈的闽西作家中,陈炎荣是写实类儿童小说的先行者,他的《省城来的新同学》《班长田素芬》《后浪追前浪》《女生三题》《乡村少年三题》等作品,虽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但风格清新、观察细致,细节逼真,将少男少女细腻的情感表现得栩栩如生,今天读来依然富于代入感,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闽西儿童文学作家,也很善于汲取方言的营养,发掘客家文化的活力,并将地方元素有机地融入儿童小说的创作中。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詹鄞森,他的《六月的诱惑》《撵不走的老师》等作品,具有十分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它们发表于《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等中国儿童文学权威刊物,并被《儿童文学选刊》以及各种选书收入,成为中国当代少年小说的经典之作。闽西作家中,也不乏勤奋创作、取得了丰厚实绩的多产作家,如以写作中短篇和超短篇小说见长的作家廖金璋,他曾在《福建文学》《小说月刊》《散文百家》等全国40多家杂志和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100多万字,作品被收入诸多选本,收入本书的《风筝》,是一篇充分把握了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行为特征,富于感染力,审美和思想俱佳的优秀儿童小说。另外,闽西一些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也进入了成熟期和井喷期,如已出版多部长篇少年小说的70后作家杨笔,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雨中奔跑的少年》以“鄞江市”(长汀县)这一地域特色鲜明的美丽山城为中心,叙述了实验中学的“故事大王”傅兴,怀揣梦想,踌躇满志,却因一次意外失去了左臂,横遭噩运。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越挫越勇,逆风飞扬。经过努力,他成了少年作家、优秀记者、校园明星……一次次奇遇,使他一次次超越梦想,拥抱飞扬的青春。小说表达了改革开放初期少年儿童的拼搏与突围、欢笑与泪水、责任与担当,激励新时代青少年攻坚克难、敢于拼搏、勇于担当。
闽西,也是客家祖地,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这片土地上,也诞生了许多乡土味极浓的优秀之作。例如上杭籍著名乡土文学作家何英的童谣《米升筒-传家宝》、文化散文集《欢乐的乡间童趣》《过大年的传统习俗》等作品,向小朋友们系统介绍了闽西独特的客家风情、特色文化、乡间童趣、客家童谣、客家谚语和客家美食,语言质朴浅白,内容有趣生动,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及小朋友们的喜爱。以客家文化为素材的优秀作品,还有练建安的《南行记》、唐宝洪的《汀江觅渡》等等,它们都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客家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多彩画卷,让读者感受到了文学之美。
在儿童诗方面,闽西作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有60后诗人聪善。近几年来,他专注于儿童诗创作,出版了《谁偷了小熊的梦》等多本不同题材的儿童诗集。聪善以别具一格的匠心和独一无二的创意融“童趣、巧思、梦幻、唯美”于一身,作品具有了鲜明的识别度。闽西的儿童诗诗人,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还有中国作家协会冠豸山生活创作基地秘书长,连城县作协主席蓝春,其儿童组诗《过年的时候》也是以“纯净诗心”写成的佳作。
笔者是中国首位迪士尼签约作家,代表作品有《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校园三剑客》等,作品总发行量超过4000万册,并被译成英、法、日等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因本书有专门的文章介绍,在此不再详述。
在网络文学,闽西作家也取得了傲人的成果,代表作家和作品有60后作家肖潇潇的《我是尖刀向我开炮》、天一燕的《你的一生我只借一晚》、邱德昌的《郭公传奇》;70后作家张进才的《父子争妃》;80后作家聿天使的《赠你一世情深》、米西亚的《重启时光的女孩》《美人迷局》、柳江南的《校园绝品狂神》、王峰的《万古神话》;90后作家杨和洲的《娱乐鬼王》等等,在各网络平台上的点击率达到数千万次甚至几十亿次,已形成了实力强劲的创作梯队。
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闽西作家方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精心磨砺和勤奋耕耘,在儿童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骄人的实绩,硕果累累,是中国儿童文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和闪闪发光的明珠。
篇末,我仍以惠特曼的诗作为本文的结尾,希望闽西儿童文学的明天,开出更加光明、灿烂和美丽的花朵。
……
地平线的边缘,飞绕的海鸥,和海岸泥土的馥郁,
这些都变成那个孩子的一部分。
那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
他正在走,
他将永远天天向前。
(杨鹏,1972年生,长汀人。中国首位迪士尼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富豪榜作家,中国少年科幻创作领军人物,出版作品100多部,计1000多万字。代表作品《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校园三剑客)《幻想大王奇遇记》;图书发行量破3500万册,创造码洋收入超过7亿元。本文系《新中国70年龙岩作家优秀文学作品选·儿童和网络文学卷》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