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大自然的脚步——农历六月(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学阶段的教育 |
农历6月的节气有小暑和大暑, 6月6日大禹的生日,六月十三日(一说五月七日)鲁班诞辰,木石泥瓦等行业纪念鲁班先师,举行鲁班会;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出家日。六月二十三日雷公诞辰,祭祀雷公;6月24日关公生日,也是荷花的生日、二郎神的诞辰。
传说六月六日是大禹的生日。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位。
大禹姓姒(si四),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时代,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国王尧非常焦急,召集各部落首领商量,大家决定派鲧去治理洪水。鲧接受了命令,面对肆虐的洪水,冥思苦想,最后他想起了一句俗语:“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他想,只要在村子周围建上高堤,不就可以挡住洪水了吗?可是,漫漫的洪水,上哪里找这么多土石来修大堤呢?这时,从水里爬出一只灵龟,它告诉鲧:“天庭有一种叫‘息壤’的宝物,只要你能拿到息壤,往大地上一投,息壤马上就会生长起来,积成山,堆成堤。”
鲧非常高兴,他告别了灵龟,就向遥远的西方走去。
他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
考察完毕,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夏朝。
以上的内容来自网上,在《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书和《中国古代神话》(袁珂著)、《中国神话故事精选》(改写吕海春)书中都有很好的鲧、大禹治水的故事版本。
汉画像大禹
卷240_19 【补乐歌十首·大夏】元结
(《大夏》,有夏氏之乐歌也,其义盖称禹治水,
其功能大中国。凡三章,章四句)
茫茫下土兮,乃生九州。山有长岑兮,川有深流。
茫茫下土兮,乃均四方。国有安乂兮,野有封疆。
茫茫下土兮,乃歌万年。上有茂功兮,下戴仁天。
农历六月六,是我国的民间节日之一。每逢这一天,只要是天气晴朗,周集这里的男女老少,就会在门前、宅旁扯起一根根绳子来,把大大小小,红红绿绿的衣服、鞋袜晾起来,让烈日暴嗮一下。虽然从时令上来说,夏至以后,雨水连绵。经过一段梅雨季节,在农历六月初时确实需要翻嗮衣服,去掉霉气:便于夏季保管,但在六月六这一天晾嗮衣服,被民间叫作“嗮龙衣”。这与一个神话传说有关系。
这件事传到民间,家家户户也争相效法。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六月六“嗮龙衣”的风俗就这样立了下来。
农历六月六,苏州人有俗语;六月六,狗淴浴。旧时称天贶节,“贶”音况,赐与、赠与的意思,时间是每年的六月初六,是“曝晒衣服、被褥、书画、经卷等”的日子。老百姓在这天洗澡洗头,洗马,洗猫狗以免长虱子。家家户户晒衣服、书籍,以免霉变或生虫。皮货商晒皮毛,书商晒书,笔商晒笔,纸商晒纸。寺院晒经书。
相传,天下的五谷是天上的五谷神赐给的。在很早的时候,人们种的谷子,每一片叶根上秀一个穗儿,一棵谷子上有十几个穗儿,玉米也是每一个叶儿包一个穗儿,收下的粮食吃不尽,用不完,家家过着富足的日子。
有一年的六月六,五谷神来到人间视察人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他装扮成一个普通的老人,先走进了一户农家,问一个中年妇女:“大嫂子,我走路走得饿了,你家有没有吃的,舍给我一点吧”。那妇女正忙着家务,头也不抬地说:“早起留下一张面饼,方才叫我给小儿子垫屁股了。”五谷神一看,她的小儿子屁股下果然坐着一张好大的饼。五谷神从那家出来,又走进了另一家,问一个老太太:“老大娘,我走路饿了,有没有吃的东西,给我一点儿。”老太太瞅了他一眼说:“俺方才把一个馒头给小孙女儿擦屁股用了。”
五谷神从这家出来,又走进了第三家。这是一个富户,老当家的正在用粮食沤肥。五谷神看了说:“当家的,我走路饿了,有没有吃的东西,给我一点儿吧。”那当家的恶狠狠地说:“粮食有的是,可那是我的,烂了沤粪也不能给别人。”
五谷神恼怒极了,心想:“本来玉皇大帝不准把多穗谷赐给人间,是我说了天上要靠人间香火生活,才把多穗谷赐给人间的,不想人们对粮食这么糟踏,不爱惜,而且有的还为富不仁,我要把五谷收回天上去,叫人们尝一尝饿肚子的苦头。
五谷神想到这里,就起身往外走。他出了村子,来到一块田里,伸手掠住一棵谷子,从根儿掠到尖儿,把每个叶根儿都掠掉了,正要把谷子尖儿上的最后一个穗儿也掠掉时,这时一只狗跑了来,向他跪下说:“五谷神,求你留下谷子尖儿上这一个穗吧!不然我会饿死的。”五谷神看着狗说:“天下的人太作孽了,把粮食任意糟踏。我要是把这一个谷穗儿给你留下,人们还要吃它怎么办?”狗说:“我一定看好,不叫人吃。如果叫人吃了,我就吃屎!”五谷神一听狗立下了那么坚决的誓言,就把这一个谷穗儿留下了,回了天宫。从此谷子就留下了一个穗儿,每亩的产量大减。就这一个穗儿,果然又被人们享用了,狗不背自己的誓言,便把吃粮食改成了吃屎。
人们担心五谷神知道了再来把这一穗儿谷子收走,于是就在每年的六月初六,在五谷神下凡视察人间的那个日子,家家烧香、上供,祈求丰收,生怕五谷神把留下的这一穗儿谷子也收走。就这样,年复一年,留下了六月六敬谷神的风俗。
参考资料:
鲤鱼跳龙门
在很早以前,宁河龙溪河畔的乡民男耕女织,过着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一年,不知从哪儿飞来一条大黄孽龙,作恶多端。它不是呼风唤雨破坏庄稼,就是吞云吐雾残害生灵,把整个峡谷搞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每年六月六日它生日这天,更是强迫人们献上一对童男童女﹑十头大黄牛和一百头猪羊供它享用。如若不然,它就发怒作恶,张开血盆大口,窜上村庄吞噬人畜,破坏田园,害得当地百姓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峡口龙溪镇上,有一位聪明俊美的小姑娘,名叫玉姑,她下决心非除掉这条恶龙不可。有几次,她登上云台观去找云台仙子求救,都未找着。她仍不灰心,继续去找。这天清晨,她又登上云台观,仙子被玉姑心诚志坚的精神感动了,就出现在她眼前,向她指点说:“离这儿千里之外有个鲤鱼洞,你可前去会见一位鲤鱼仙子,她定能相助于你。”
玉姑辞别云台仙子,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鲤鱼洞中,找到鲤鱼仙子,说明来意。鲤鱼仙子对玉姑说:“你想为民除害,这是件大好事,可是必须牺牲你自己啊!你能这样做吗?”玉姑毫不犹豫地说:“只要是为乡亲们除害,消灭那恶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心甘!”鲤鱼仙子见玉姑这样诚恳坚决,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朝玉姑喷了三口白泉水,她顿时变成了一条美丽活泼的红鲤鱼。
小红鲤逆江而上,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游回家乡。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她摇身变还原貌,见乡亲们已准备就绪:一对童男童女、十头大黄牛和一百头肥羊肥猪。人们敲锣打鼓,宛如一条长龙向祭黄龙的峡口走来,前面那一对身着红衣红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泪人了。
黄龙见百姓送上佳肴,早已垂涎三尺,得意地张开大口。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玉姑抢先上前,拦住父老乡亲们说道:“大家在此暂停等候,让我前去收拾这个害人精。”话刚说完,只见玉姑纵身跳入水中,霎时变成一条大红鲤鱼,腾空飞跃,直朝恶龙口中冲去,一下蹿进它的肚中,东刺西戳,把龙的五脏六腑捣得稀烂,恶龙拼命挣扎,使劲翻滚,但无济于事,终于被玉姑杀死了。可是,玉姑自己也葬身在黄龙腹中。
从此,宁河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人们为了纪念玉姑为民除害,在峡口半山腰上修起了一座鲤鱼庙。至今在宁河一带,还广为流传着“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李冰在担任蜀郡郡守的时候,江里出了个水蛟,年年作怪,发大水,淹没了不少好土地,冲毁了不少房屋,使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李冰看在眼里,心里火烧火燎,决心要为民除害。思虑来思虑去,竟然能够变化了,他就变成了一条大牛,到水里去和蛟怪拼斗。
那蛟怪也很厉害,也变成了一条和李冰变的一模一样的大牛,两个在水里斗得波浪滔天,天昏地暗,直斗了一天,也分不出胜败。
李冰又变回来,上了岸,挑选了几百名特别胆大而勇猛的士兵,都配备上硬弓利箭,叫他们守候在江边,对他们说:“上次我化做牛形,去杀水蛟,水蛟也变成了牛形和我斗,打了个平手儿。这次我再下水里去变做牛形,水蛟也一定还要变成和我一样的牛,好教你们分不清哪个是我,也一定难分胜败。这次我预先在我身上系个白绸子,你们在岸上看准了,往那没有白绸子的牛身上射,一定要除掉那水蛟!”
等到士兵们答应了以后,李冰就大喝了一声,一纵身,跳进了波滔里。不大一会儿,又刮起了大风,打起了沉雷,白浪滔天,天地好像都合在一起了。稍稍平静了一会儿,果然波浪翻涌间闪出了两头拼死争斗的牛,一头牛身上也真的系着白绸子。等到岸上的士兵们认准了,就一齐用足了力气,张弓搭箭,专射那没有白绸子的牛。几百张硬弓,转眼间就是上千支利箭,水蛟变的牛怎么能躲得过?立刻就中了不少箭,失去了战斗力,被李冰杀死了。
鲁班学艺
据说 六月十三日是鲁班的诞辰日,我按照汉族的习惯,在这个月介绍鲁班。
下面是2个关于鲁班的故事:
鲁班年轻的时候,决心要上终南山拜师学艺。他拜别了爹妈,骑上马直奔西方,越过一座座山岗,趟过一条条溪流,一连跑了30天,前面没有路了,只见一座大山,高耸入云。鲁班想,怕是终南山到了。山上弯弯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条,该从那一条上去呢?鲁班正在为难,看见山脚下有一所小房子,门口坐一位老大娘在纺线。鲁班牵马上前,作了个揖,问:老奶奶,我要上终南山拜师学艺,该从哪条道上去?老大娘说:这儿九百九十九条道,正中间一条就是。鲁班连忙道谢。他左数四百九十九条,右数四百九十九条,选正中间那条小道,打马跑上山去。
鲁班到了山顶,只见树林子里露出一带屋脊,走近一看,是三间平房。他轻轻地推开门,屋子里破斧子、烂刨子摊了一地,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儿,伸两条腿,躺在床上睡大觉,打呼噜像擂鼓一般。鲁班想,这位老师傅一定就是精通木匠手艺的神仙了。他把破斧子、烂刨子收拾在木箱里,然后规规矩矩地坐在板凳上等老师傅醒来。
直到太阳落山,老师傅才睁开眼睛坐起来。鲁班走上前,跪在地上说:师傅啊,您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师傅问:你叫什么名字?从哪儿来的?鲁班回答:我叫鲁班,从一万里外的鲁家湾来的。老师傅说:我要考考你,你答对了,我就把你收下;答错了,你怎样来还怎样回去。鲁班不慌不忙地说:我今天答不上,明天再答。哪天答上来了,师傅就哪天收我做徒弟。
老师傅捋了捋胡子说: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几根大柁?几根二柁?多少根檩子?多少根椽子?鲁班张口就回答: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四根大柁,四根二柁,大小十五根檩子,二百四十根椽子。五岁的时候我就数过,师傅看对不对?老师傅轻轻地点了一下头。老师傅接着问:一件手艺,有的人三个月就能学会,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学会。学三个月和学三年,有什么不同鲁班想了想才回答: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老师傅又轻轻地点了一下头。老师傅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两个徒弟学成了手艺下山去,师傅送给他们每人一把斧子。大徒弟用斧子挣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们心里刻下了一个名字。你愿意跟哪个徒弟学?鲁班马上回答:愿意跟第二个学。老师傅听了哈哈大笑。老师傅说:好吧,你都答对了,我就得把你收下。可是向我学艺,就得使用我的家伙。可这家伙,我已经五百年没使唤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鲁班把木箱里的家伙拿出来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刨子长满了锈,凿子又弯又秃,都该拾掇拾掇了。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来。他白天磨,晚上磨,磨得膀子都酸了,磨得两手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像一道弯弯的月牙。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凿子也磨出刃来了,一件件都闪闪发亮。他一件一件送给老师傅看,老师傅看了不住地点头。老师傅说:试试你磨的这把斧子,你去把门前那棵大树砍倒。那棵大树已经长了五百年了。鲁班提起斧子走到大树下。这棵大树可真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抬头一望,快要顶到天了。他抡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这棵大树砍倒。鲁班提起斧子进屋去见师傅。老师傅又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这棵大树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儿,圆得像十五的月亮。
鲁班转过身,拿斧子和刨子来到门前。他一斧又一斧地砍去了大树的枝,一刨又一刨地刨平了树干上的节疤,足足干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圆又光。鲁班拿斧子和刨子进屋去见师傅。老师傅又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凿子,你在大柁上凿两千四百个眼儿: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楞的,六百个扁的。
鲁班拿起凿子和斧子,来到大柁旁边就凿起来。他凿了一个眼儿又凿一个眼儿,只见一阵阵木屑乱飞。足足凿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两千四百个眼儿都凿好了: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楞的,六百个扁的。鲁班带凿子和斧子去见师傅。老师傅笑了,他夸奖鲁班说:好孩子,我一定把全套手艺都教给你!说完就把鲁班领到西屋。原来西屋里摆?好多模型,有楼有阁有桥有塔,有桌有椅有箱有柜,各式各样,精致极了,鲁班把眼睛都看花了。老师傅笑着说:你把这些模型拆下来再安上,每个模型都要拆一遍,安一遍,自己专心学,手艺就学好了。
老师傅说完就走出去了。鲁班拿起这一件,看看那一件,一件也舍不得放下。他把模型一件件擎在手里,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每一件都认真拆三遍安三遍。每天饭也顾不得吃,觉也顾不得睡。老师傅早上来看他,他在琢磨;晚上来看他,他还在琢磨。老师傅催他睡觉,他随口答应,可是不放下手里的模型。
鲁班苦学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艺都学会了。老师傅还要试试他,把模型全部毁掉,让他重新造。他凭记忆,一件一件都造得跟原来的一模一样。老师傅又提出好多新模型让他造。他一边琢磨一边做,结果都按师傅说的式样做出来了。老师傅非常满意。
一天,老师傅把鲁班叫到眼前,对他说:徒弟,三年过去了,你的手艺也学成了,今天该下山了。鲁班说:不行,我的手艺还不精,我要再学三年!老师傅笑着说:以后你自己边做边学吧。你磨的斧子、刨子、凿子,就送给你了,你带去使吧!鲁班舍不得离开师傅,可是知道师傅不肯留他了。他哭着说:我给师傅留点什么东西呢?老师傅又笑了,他说:师傅什么也用不,只要你不丢师傅的脸,不坏师傅的名声就足够了。 鲁班只好拜别了师傅,含着眼泪下山了。他永远记住师傅的话,用师傅给他的斧子、刨子、凿子,给人 们造了许多桥梁、机械、房屋、家具,还教了不少徒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所以后世的人尊他为木工的祖师。

鲁班像
鲁班和张半
鲁班有个徒弟叫张半,学手艺数他最快,别人学三年才出师,他只学了两年就差不离了。因此,鲁班人前人后少不了夸奖他两句。谁知道这张半经不住夸奖,日子长了,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左右方圆的木匠他都不放在眼里啦。
鲁班师傅知道了这个情况,心里很难受。好端端的一个小伙子咋变成这样儿啦!可决不能看着他朝岔路上走不管啊!
这天吃罢早饭,鲁班把张半叫到自己的作坊里,指着木头跟张半说:“限你三天给我做两张桌子,一张方的,一张圆的,你看行吗?”张半哈哈一笑说:“哪用得了三天?下午您来抬桌子吧!”说罢,丁丁哐哐,不到一晌两张桌子便做成了。鲁班来了一看,桌子做得要方不方,要圆不圆,便沉下脸来说:“重做!”说罢就走了。张半仔细一看,也觉得自己做的桌子不像样子,脸顿时羞得跟块大红布一样。
第二次张半再做桌子,活就细致多了,雕呀,刻呀,把看家本领都使上啦。两天后,两张桌子又做成了。这次鲁班师傅看了看桌子,解下腰里系(jì)袍子的细麻绳,把方桌的四道边量了量,又调角量了两下,脸一沉说:“不方。”量罢方桌,又量圆桌。把圆桌的外圈围着扯了一下,又从圆心纵横打十字地调扯了两下,然后眉头一皱说:“不圆,都不行,还都得重做!”说罢转身又走了。
张半这时真觉得作难了,心说:“这样上好的桌子上哪儿找去!我吃奶的劲儿都使上啦还落个不方不圆,不知道师傅是咋量的!”说着便走去问师兄师弟,可师兄师弟也都觉着莫名其妙。这咋办呢?“要知心腹事,须听背后言。”张半寻思:要不今夜里到师傅窗底下偷听一下,也许能听出个究竟来。
到了晚上,张半便偷偷躲到师傅窗户底下。约莫到月亮偏西的时候,只见鲁班师傅还没睡哩,原来他趴在桌上不知画啥图样呢。师娘正坐在桌对面纳鞋底,只听师娘对师傅说:“小半那孩子怪好嘛!你难为他做啥哩?”鲁班师傅慢腾腾地说:“你哪里知道,近来他觉着自己‘天下无敌,世上无双’了!木工这行手艺,要浅有浅,要深有深,怎么能够轻看呢!他年纪轻轻的就这样眼里没人,这样下去,不光日后手艺不能长进,还怎么做人哪!咱可不能看着他朝岔路上走不管呀!”
“不过,我看小半做的方桌方方的,做的圆桌圆圆的,怎么叫你绳子一扯,就打回去啦?”
“那就应该骄傲啦?方中还有方,圆中还有圆,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嘛!小小年纪,就认为自己挺能,那还行!我量的那叫‘方五斜七,圆三径一’,这是我最近才揣摩出的新道道,等我把小半的傲气好好调治一下再教给他,这样我才放心呐!”
张半听到这儿,禁不住满眼热泪扑簌簌地掉了下来,心里苦辣酸甜啥味都有,他再也耐不住了,推开房门满面羞惭地走到师傅跟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从这以后,张半老实多了,一直到出师都很虚心。
张半出师以后,便回到自己的家乡伏牛山。这里缺木匠,像张半这样班门出身的人更是独一无二。所以这里的人对他非常尊敬,有的人家甚至把他当成活神仙一样地供奉起来。这下张半又不知天高地厚啦,最后他竟在自己的大门上挂了一块横匾,上面写了“天下无敌”四个大字。
鲁班得知这个信儿,不大相信,便换了一身叫花子衣裳亲自到张半门口去看,一看果真有这么回事。鲁班很生气,可是又一想: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个活嘛!就一步迈进了张半家的大门。走进院子里一看,张半没在家,就他媳妇一个人推磨呢。鲁班走上去说:“掌柜的,寻点吃的吧!”那媳妇进屋给他取了几个馍叫他吃起来。他边吃边说:“推磨多费气力,让我给你砍个木驴吧。这驴不吃草不吃料,曳(yè)起磨来奔奔跑跑!”张半媳妇半信半疑,就指着院里一根槐木桩说:“那不是木头?想做你就做吧!”鲁班真个取出斧头来,嚓嚓几下子,木驴就做成啦!这木驴还带着一身斧头印呢,鲁班把它牵到磨道圈套上,吆喝一声“嘚——”,你看那木驴真个“咯噔咯噔”地曳开了。张半媳妇一下看愣了,等扭身再找老头时,老头已经没影儿了!
张半回家来,不说木驴做得巧,只说:“多不光溜!”叫媳妇把木驴卸下套来他又刮了几刨子。他这一刨,刨得倒很光,谁知道再套上,木驴就不会走啦!活活的木驴经他这一刨变成死木驴了。
“说刨两下子吧,把驴刨死了!…”张半寻思着寻思着,顿时明白过来了:“唉呀!这是鲁班师傅造木驴来警告我哩!自己的手艺还差得远哩!人到啥时候都应该虚心可不能骄傲呀!”张半二话没说,抓起斧头,扛起梯子,跑到大门口,把梯子搭好后,急忙爬上去,狠狠地照着大门上“天下无敌”四个字丁丁哐哐几斧子,就把横匾砍下来当柴烧了。
参考资料:
木工祖师鲁班
鲁班,大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卒于公元前444年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把他尊为我国土木工匠的始祖。
锯的发明
大家可能还熟记着小学课本中的那篇关于鲁班发明锯的文章吧。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于是,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鲁班应是汉族人,鲁班节却是蒙古族人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二,蒙古族人便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并把供在大佛殿中的鲁班雕像迎到各村瞻仰。奉迎师祖时,游行队伍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耍龙灯、划彩船、跳蚌壳舞,观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欢庆鲁班节的前后三天,外出做工的蒙族工匠,必须在四月初二前赶回家乡拜师祖,如不回来过节者,将被认为是忘师欺祖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