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大自然的脚步——农历四月(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学阶段的教育 |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农历四月(2)
立 夏
立夏预示着夏季的开始。《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首先可听到青蛙在田间的呜叫声,接着看到蚯蚓翻松泥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攀爬生长。春天播种的植物,现在长大了。
很多地方槐花开放。立夏时节,万物生长繁茂。《莲生八戕》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立夏吃只蛋,力气大一万”。立夏前一天,开始煮“立夏蛋”,一般用茶叶末来煮。煮好的蛋,用彩线编织成蛋套,挂在孩子胸前,谚语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孩子们互相碰蛋,没有被碰碎的为赢家。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吃鸡蛋能保佑夏天平安度过。
立夏这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对应于夏天五行中的火的颜色。立夏前后,孩子也可以尽量穿上有红色的衣服。
立夏还有喝“七家粥”与“七家茶”的习俗,七家粥是来自左邻右舍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的粥,大家一起来分食。七家茶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泡成一大壶茶,大家共饮。据说是吃了这种粥或喝了七家茶,邻里和睦友好。家长在家里也可以这么做一次。
关键字:夏
六書通裏的篆體字
金文编裏的字
甲骨文编裏的字
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
立夏三日正锄田。
锄板响,庄稼长。
要想庄稼好,田间锄草要趁早。
种在犁上,收在锄上。
锄下有水也有火。
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锄草不论遍,越锄越好看。
垄里有根草,好似毒蛇咬。
丰产不丰产,全靠掏垄眼。
要想虫害少,除尽田边草。
地边锄杂草,病虫都减少。
到了水井头,鸡蛋脸把头在水井口一伸,米筛脸牙一咬,手一推,把鸡蛋脸推下井了。
讲述者:伊阿彩
蛇郎君的故事比较流行,有不同的版本,但情节基本都是一样的。以上这个版本保留口语的特点,但对于讲普通话的人来说,恐怕有点不习惯。家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或者查找其它版本的蛇郎君故事。一些民间故事书上也能找到。
参考资料:
4月12日是蛇王的生日,在南方有蛇崇拜的习俗,有的地方还建有蛇王庙,到了4月12日,当地人到庙里烧香祭祀。
吴越地区蚕农见到蛇,认为是青龙出现,是吉利的事。古代每年春季,蚕乡的民间艺人,在竹篓中放一条王蟒蛇,沿村卖唱乞讨,俗称“唱王蟒蛇”,亦称“赞蚕花”,其唱词是这样的:
青龙到,蚕花好,去年来了到今朝;
见了王蟒龙蚕到,二十四分稳稳牢。
当家娘娘看蚕好,茧子堆来像山高;
十六部丝车两行排,脚踏丝车鹦鸪叫。
去年唤个张大婶,明年唤个李大嫂;
大婶大嫂手段高,缫出丝来赛银条。
当家娘娘为人好,滚进几箩金元宝;
上白绵兜剥两筲,送到外面个放蛇佬。
有时,民间艺人一边唱一边将王蟒蛇捉到篓外,放在蚕农家游上一游,表示青龙正式来过。蚕农对此非常高兴,往往赠送丝绵表示酬谢。(来自网上的资料。)
杜鹃啼血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叫做望帝。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锦绣一般的天府之国。
后代的人都为杜鹃的这种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以示敬意。
参考资料:
杜鹃即布谷鸟,体形大小和鸽子相仿,但较细长,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了横斑。脚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后。飞行急速无声。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点凄凉的叫声,叫声特点是四声一度——“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快快割麦!快快割麦!”、“快快播谷!快快播谷!”所以俗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
传说杜鹃啼血的杜鹃鸟应当就是特指的俗称布谷鸟的四声杜鹃。因为细加端详,杜鹃口腔上皮 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诗》卷759成彦雄《杜鹃花》句)“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秋瑾)
据李时珍说:“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装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
宋代的蔡襄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陆游也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南宋词人朱希真的“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鹃为催人“布谷”而啼得口干舌苦,唇裂血出,认真负责的精神。
阴天的笛手,用叠句迭迭地吹奏
嘀咕嘀咕嘀咕
苦苦呼来了清明
和满山满谷雨雾
那低回的咏叹调里
总是江南秧田的水意
当蝶伞还不见出门
蛙鼓还没有动静
你便从神农的古黄历里
一路按节气飞来
躲在野烟最低迷的一角
一声声苦催我归去
不如归去吗,你是说,不如归去?
归去哪里呢,笛手,我问你
小时候的田埂阡阡连陌陌
暮色里早已深深地陷落
不能从远处伸过手来
来接我回家去了
扫墓的路上不见牧童
杏花村的小店改卖了啤酒
你是水墨画也画不出来的
细雨背后的那种乡愁
放下怀古的历书
我望着对面的荒山上
礼拜天还在犁地的两匹
悍然牛吼的挖土机
《宣城见杜鹃花》
蜀门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日忆之巴。
农历四月十四是菖蒲的生日。吴藕汀画《蒲石册页》,其中有《菖蒲绿·菖蒲》一阙:“只有金钱人道好。也把金钱名小草。虎须探捋胆包天,生来不怕秦王暴(金钱、虎须石菖蒲名)。案头清供妙。一拳顽石玲珑巧。过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剪当孟夏,耳目有灵效。 救人用以开心窍。痰湿蒙中已颠倒。醒神清脑出奇兵,昏迷无识重呼叫。浊分除闷饱。风寒解散功非少。更能治发狂癫痫,关节痛堪疗。”
“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可免灯烟熏眼睛。菖蒲是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明代王象晋写的《群芳谱》中记载:“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
戚龙渊 诗云:
“一拳石上起根苗,堪与仙家伴寂寥,
自恨立身无寸土,受人滴水也难消。”
菖蒲
菖蒲古上药,结根已千年。闻之安期生,采服可以仙。
斯人非世人,两耳长垂肩。松下语未终,竦身上青天。
和菖蒲有关的故事放在端午节期间,民间的端午传统有门上挂菖蒲辟邪的习俗。
神农氏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他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他便是以“大德”闻名于世的三皇之一“炎帝”。
头顶一颗珠
一次,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被一群毒蛇围住。毒蛇一起向神农氏扑去,有的缠腰,有的缠腿,有的缠脖子,想致神农氏于死地。神农氏寡不敌众,终被咬伤倒地,血流不止,浑身发肿。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来救我。”王母娘娘闻听呼声后,立即派青鸟衔着她的一颗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盘旋窥瞰,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农氏。毒蛇见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鸟,都吓得纷纷逃散。
青鸟将仙丹喂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中清醒。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归。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鸟道谢,哪知,一张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长出一颗红珠。神农氏仔细一看,与仙丹完全一样,放入口中一尝,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有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于是,给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后来,药物学家给它命名为“延龄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
,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神农的身体就像水晶做的,五脏六腑都看得清清楚楚。有一天,神农氏在野地里垦荒,肚里饿得“咕咕”发响,觉得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就随手掘了一棵像初生婴儿的野草根吃吃。一吃下去,顿时觉得精神充沛,力大无穷。哎,这野草根有这种用场,那么别的野草呢?自此,他就用自己的水晶身体来尝试百草,生了毛病,自己先尝各种野草,看看哪一种对路,再替别人医治,终于懂得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盐属水入肾。给后来中药治病提供了经验,救活了难以计数的病人的性命。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经》,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神农又称为炎帝,徐州汉画像“炎帝升仙圖”︰炎帝頭戴斗笠,身著簑衣,手持耒耜,引鳳升天。 炎帝还是药神,图下方神牛衔灵芝草药。
铲草兴锄
神农时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后来,人们变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树上,人们坐在树下敲着,喊着。草也不死了。没办法,人们拿铲子铲草。地晒干了,铲草费力气。有的劲使猛了,铲子也弯了,翻过来扒,比铲着得劲。从此有了锄。
药王
神农氏出世后改变了诬术祈祷,观察百草之功效,遍尝野草,辩别“寒,温,平,热之性味,”群究“君臣佐使之要义”,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药物巨著《神农本草经》,开创中药之先河。
为了怀念他,旧时的药铺里,常挂着一幅画像,那是一个浓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围树叶、手执草药的人,他就是“神农氏”。
神农氏尝百草时,随身带着一只能看到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帮助他识别药性的活“仪器”———獐鼠,又名“獐狮”。民间有“药不过獐鼠不灵”之说。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泻不止。神农氏把它放在一棵青叶树下休息,过了一夜,獐鼠奇迹般地康复了,原来是獐鼠吸吮了青树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农氏摘下青树的青叶放进嘴里品尝,顿感神志清爽、甘润止渴。神农氏教人们种了这种青树,它就是现在的茶树。这就有神农架民间传唱着
“茶树本是神农栽,朵朵白花叶间开。
栽时不畏云和雾,长时不怕风雨来。
嫩叶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户都喜爱”。
参考资料: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史记。补三皇本记》中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女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斫木为耜,揉木为耜。耒褥之用,以教万民。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经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淮南子》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氏的时代,由于人口增加,靠捕猎或畜牧为生已经很难满足对食物的需求了。神农氏看到人们忍受饥饿,心里很难过。他发愿要帮助老百姓找到能够果腹的方法。
古文里的记载:“神农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周书》)从天上掉下来种子,供他种植。又说:“有丹阳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拾遗记》)。
一天,一只红色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在天空中飞翔,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拾起来,把上面的谷粒埋在了土里,过一段时间后,长出了一片新的谷穗。他把谷穗放手里揉搓后,把壳去掉,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割除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劳动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得到启发:只要人们辛勤劳动,谷子可年年种植生长,人们再也不会挨饿了,如果能找到更多的谷种,多多种植,人们的吃饭就能得到保障。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哪些是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后人尊他为“神农氏”“五谷爷”。
(参考网上资料。)
曹植曾写下著名的《神农赞》,“少典之,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不。”
《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http://baike.baidu.com/view/2859.htm
传说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系在尖头木棒的下部加一横木构成,以便用力起土。
古诗: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补乐府十篇·帝神农氏之乐歌
诗人:曹勋
丰年告成,百谷用合。
匏笾既盈,黍稷既馨,
昭假是膺。
【补乐歌十首·丰年】元结
(《丰年》,神农氏之乐歌也,其义盖称神农教人种植之功。凡二章,章四句)
猗太帝兮,其智如神;分草实兮,济我生人。
猗太帝兮,其功如天;均四时兮,成我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