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学阶段的教育 |
农历2月,冬天刚刚过去,春天开始萌动,北方大部分地区,大自然还没有显示出春天的明显征兆。农历2月2日是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可以讲相关的故事,天气逐渐回暖,龙沉睡一个冬天后,开始苏醒,它将带来隆隆的雷声和雨水,同时春耕也要进行了。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本月的故事主要以龙为主,家长或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们舞龙、画龙、唱有关龙的童谣、歌曲等等。
按照五行,春天属木。一年的大气循环运动,冬时为终,春时为始,终即始之根也。夏天,太阳射到地面上的热量,经秋天金气收敛而沉降于土地,又经过冬天藏于土下的水中。“火水化合,水气温暖,则往上升。此温暖之气,交春升泄出土,草木发生,故属木气。木者水中火气,由封藏而升泄之气也。”
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花草树木生长茂盛。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木主酸味,凡木结的果实,起初都是酸味,尤其是中原地区。春天的内容包括有关树、森林的内容。
农历二月二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这天是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雨水会逐渐增多。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
从大自然的气候变化来看,二月二和24节气的“惊蛰”很接近,天气转暖,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将从冬眠中苏醒。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同时,也希望借助龙的威力,慑服刚醒的虫子。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农家人为即将进行的春耕播种做准备,在古时又称“春耕节”。
和龙抬头有关的传说有2个: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
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
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很早以前,遭遇大旱,河干井枯,人们眼巴巴地盼望老天下场透雨。可是盼了一年又一年,连个雨星也没见。
有个叫赵水的小伙子,从小失去父母,靠乡亲养大成人。他见天旱,庄稼难长,连人们喝水也成了难事,就想法为乡亲找水,逢人就打听哪里有水。
“降龙棍哪里找哩?”
“就在那山悬崖上,不过要得到它很不容易。”
他来到悬崖边,看悬崖上下如刀切,心里不觉一寒,想起乡亲们吃水似油难,劲头马上来了。他攀着野藤,抓着怪石,艰难地向上爬,快到山顶时,他发现有一棵小树和别的树不一样,正象白胡老头所说,断定是降龙棍,就用刀砍了一根大棍,别在腰带上下了悬崖。
赵水按照白胡老汉的指点,急忙来到大河边,挥舞降龙棍把湖水搅得浊浪翻滚。
备选故事:
龙女的故事
一天,老母龙犯愁地对女儿说道:
“棵棵长藤要开花,朵朵鲜花要结瓜,
女儿找不到好男子,可把妈妈愁坏了。”
公主也说道:
“各色宝珠在一块,喜欢哪颗自己选,
女儿的男子我去找,妈妈请你别担心。”
老母龙听了女儿的话,更加犯了愁。她既怕风浪惊吓着女儿,又怕行走累坏了女儿,不忍心让女儿离家,无奈何,在女儿脖子上套了一串珠子,在女儿肩头上放了一只袋子,安慰说:“娘的肉,你放心去吧!这串珠宝可以避风、避水;这袋子可以帮你解决一切困难。”
公主决心找一个勤劳勇敢的男子共同生活。开始,她在海水里游了三个月,然后爬上海滩,又在树丛中行走了三个月,但仍然没有找到勤劳勇敢的男子,凑巧在半路上碰上了一个放羊的少年,公主见他穿戴破旧,不辞辛劳地放牧羊群,心中暗生爱慕之情。公主故意问道:“放羊的,你知道什么人勤劳勇敢吗?”放羊的看看公主,仍然满面愁容,半晌没有吭声。公主见放羊的不说话,又问:“放羊的,你愁什么呢?”放羊的叹道:“天不下雨,地上不长草,我没法放羊了!”公主说:“这容易。”随即从袋里掏出几粒丸丸,往地上一撒,遍地长满了青草。见此情景,放羊的仍然是愁闷不乐。公主又问:“放羊的,你还愁什么呢?”放羊的又叹道:“牧草有了,可我肚子饿了。”公主说:“吃羊肉。”放羊的说:“羊肉是财主家的。”公主从袋里掏出一粒药丸,放羊的吃后就不饿了。公主见放羊的笑颜开了,便从袋里掏出一只三层抽屉的小箱子,把羊群统统放进了第一层,一同向财主家走去。
到了财主家,公主打开箱子,捉出羊来,对放羊的说:“从今以后,这些羊群全归你了。”说罢,将不劳而获的财主装进箱子,戏变为一只螺壳软体的蜗牛。直到现在,蜗牛仍是十分懒惰的。
从财主家出来,公主又要自个走了,放羊的望着善良的公主,恋恋不舍,决心送她一程。路上,放羊的仍旧替公主背着袋子,可是轻轻的袋子越背越重。当走上一条垫着石桥的大河以后,累得他浑身冒汗,气喘呵呵。公主劝他说:“你回去吧!”放羊的说:“把公主送过河再说。”公主见放羊的肯为别人着想,而且有坚强的意志,便拍拍袋子,袋子立刻轻了。随后,公主又对放羊的说:“我不过河了,咱们一块回去吧!”放羊的说:“你不是要找勤劳勇敢的人吗?”公主道:“勤劳勇敢的人我找到了。”放羊的接着问:“在哪?”公主羞涩地指着放羊的说:“就——在——这!”放羊的听后,心中一喜,把背上的袋子掉到河里去了。放羊的要捞,公主不让,并说:“你有两只手,我有两只手,什么事办不了!”说着连脖子上的一串珠子也扔到水里去了。从此以后,公主和放羊的一块勤勤恳恳地牧羊,一块欢欢喜喜地生活,再也不回东海了。
老母龙非常想念女儿,每年二月二就躲在乌云里抬头向人世间望一望,悲伤地哭泣一场。
可以带孩子做的活动:
1,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打着灯笼或蜡烛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
2,大人孩子都要理发,象征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投地。
3,用五色布剪出方形或圆形小块,中间夹以细秫秸秆,用线穿起来,作长虫状,戴在孩童衣帽上,俗称“戴龙尾”,驱灾辟邪。
4,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古代的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5,这天吃面条意味“挑龙头”、吃爆玉米花,比作为“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6,吃梨。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及时耕地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古代,二月二这天皇帝要率领百官去耕地松土。
年画《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扶犁耕田。画上还题了一首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惊蛰的传统习俗还有打“小人”,小人是指喜欢挑拨离间,惹是生非的人,或象征恶运,打小人,可以消灾解难、发泄了情绪。妇人一边用鞋拍打纸人,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喘气就抖,打到你吃饭就呕”的打小人咒语。
关键字:龙
六書通裏的篆體字选
金文编裏的字选
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甲骨文“龙”字的含义:其一,它供上天驱使;其二,它的声音是隆隆的雷鸣声。其三,它的形象是闪电,头像兽类,身躯像蛇,隐身在云团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团;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上天的旨意播洒雨水。
有关龙的成语
【生龙活虎】【车水马龙】【来龙去脉】【卧虎藏龙】【活龙活现】【望子成龙】【画龙点睛】【龙飞凤舞】【龙腾虎跃】
关键字:雨
六書通裏的篆體字选
金文编裏的字选
甲骨文编裏的字
来自 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关键字:田
|
|
|
|
|
|
|
(象形。小篆认为象阡陌纵横或沟浍四通的一块块农田。“田”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田”的字多与田猎耕种有关。http://hanyu.iciba.com/wiki/335722.shtml)
田字虽然简单,但要写好外面的口和里面的十字,需要专心。“口”和“十”字是偏旁部首,也是古代常见的象征性的图像。比如中国人的天圆地方,西方的十字架等。
还可以把田画成一幅画,四个小格里分别画上不同的蔬菜或粮食。
传统舞龙的用意,主要为祈雨祈福,娱神娱己。
舞龙来历的另一个传说:东海龙王患腰痛病,变成一个老头上岸求医。医生通过把脉知道这位老人不是人,而是龙王装的,于是让它恢复原形,从龙王的腰间捉出一条蜈蚣。龙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机为由,要求人们照它的样子造一条龙四处舞动游走,就能保证及时下雨,五谷丰成。
至今,我们仍然能够时常看到,重大节日的时候,农村还有舞龙的活动。如有可能,家长或老师带着孩子做一个,或者买来龙头和龙尾,自己动手做龙的身体。可用一块长长的红布当龙身的外表,用废弃的食用油的大捅拼接成龙的身体,再用棍子一头伸进桶里,一头拿在手里。
图为逸之风多远文化工作室举办的冬令营的孩子在舞龙,这条龙,龙头和龙尾是买的,龙的身体是老师带着营员们做的。
汉代的石刻画舞龙
由龙抬头可以引申出中国的“龙”文化,从民间故事、龙王庙、民间习俗,到传统装饰图案、龙崇拜和权力的结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龙是中国的象征。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规定,春季干旱求雨,做一条大苍龙,夏季求雨做一条大赤龙,季夏求雨做大黄龙,秋季求雨,做大白龙,冬季求雨做大黑龙。
以下是和龙有关的几个民间故事。
小黄龙
来自中国儿童资源网
紫云洞,雾蒙蒙,洞里住条老黄龙。老黄龙年纪老啦,作的恶事多啦,整天躲在洞里睡大觉,动都懒得动。
紫云洞里还有一条小黄龙。小黄龙没爹没娘的,从小给老黄龙做奴仆。老黄龙只怕小黄龙逃走,从来不肯让他走出洞口一步;就是困觉的时候,也用一只龙爪抓住小黄龙的颈脖子。
有一回,老黄龙困熟了,困得很熟很熟。小黄龙轻轻地从老黄龙的龙爪里滑出来,跑到洞口,龙尾一甩,洞口罩着的紫云便散开了。他走出洞外,看见那青青的山,蓝蓝的水,绿油油的庄稼,红艳艳的花朵,心里高兴极了,便在山上打个滚,马上变成年纪轻轻的小后生。小黄龙看看自己赤裸裸的身体,背上还留着鳞片,便随手扯了两朵紫云,吹口气,变出一套紫色衣裤,穿在身上。
小黄龙走下山坡,看见有个放牛娃坐在地上哭,就问:“小弟弟,你为啥哭呀?”
放牛娃用手背揩揩眼泪,说:“我丢失财主二爷一头牛,刚才他逼我赔牛,我没有牛!”
小黄龙说:“没有牛就算了吧,哭它做啥呢?”放牛娃说:“财主二爷说过,三天里赔不出牛,他要用棒儿打死我的!”
小黄龙听了,眨眨眼睛想想,说:“小弟弟不要哭啦,我替你赔牛吧!”
放牛娃摸摸头,跟着小黄龙走了。
小黄龙带着放牛娃,走进林子,看见有个老头儿坐在树下哭,就问:“老伯伯,你为啥哭呀?”
老头儿干咳了两声,说:“我少给财主二爷两担租,刚才他逼我缴租,我没有谷!”小黄龙说:“没有谷就算了,哭它做啥呢?”
老头儿说:“财主二爷说过,三天里缴不齐租,他要抓紧我去坐牢的!”小黄龙听了,眨眨眼睛想想,说:“老伯伯勿用愁,我替你缴租吧!”老头儿敲敲背脊,也跟着小黄龙走了。
老太婆擤把鼻涕,说:“我欠下财主二爷三笔帐,刚才他逼我还债,我没有钱!”小黄龙说:“没有钱就算了吧,哭它做啥呢?”
老太婆说:“财主二爷说过,三天里还不清债,他要拆我房子的!”
小黄龙听了,眨眨眼睛想想,说:“老大妈别伤心,我替你还债吧!”老太婆掸掸衣裳,也跟着小黄龙走了。
走呀,走呀,他们走到财主二爷家门口。
老太婆见小黄龙两手空空的,就问:“财主二爷要钱的呀,你没有带钱来,拿什么替我还帐呢?”
老头儿见小黄龙两手空空的,就问:“财主二爷要谷的呀,你没有挑谷来,拿什么替我缴租呢?”
放牛娃见小黄龙两手空空的,就问:“财主二爷要牛的呀,你没有牵牛来,拿什么替我赔牛呢?”
小黄龙说:“老伯伯,老大妈,小弟弟,我先问你们:财主二爷顶喜欢的是什么?”
老头儿、老太婆、放牛娃一齐回答:“财主二爷顶喜欢元宝!”
小黄龙在脚髁头上一拍:“对了,对了,我有金子。就拿金子缴租,就拿金子还帐,就拿金子赔牛。”说着,暗地里把手伸进自己衣裳,一揭,从身上揭下一片我金鳞片;再一揭,又揭下一片金鳞……老话说,“龙怕揭鳞”。小黄龙自己揭自己的鳞,该有多么痛呀!他咬紧牙关忍住痛,把一身金鳞片全揭下来,分给老头儿、老太婆和放牛娃。
他们一齐走进财主二爷家里。财主二爷见了就嚷嚷:“喂,放牛娃,还我的牛来!喂,老头儿,还我的租来!喂老太婆,还我的钱来!”
老头儿把金鳞片给财主二爷抵了租;老太婆把金鳞片给财主二爷顶了债;放牛娃把金鳞片给财主二爷赔了牛。
财主二爷捧着一兜子金鳞片,皱起眉头直嘀咕:“金片好,金片亮,可惜零零碎碎不象样!:”
小黄龙插嘴说:“财主二爷呀,厅堂上升起火苗苗,把金片熔成软膏膏,铸它一个大得抬不出门的大元宝!”
财主二爷一听乐极了,笑得满脸起疙瘩,眼睛眯成一丝缝,嘴角裂到耳朵边。
小黄龙出了财主二爷的门,眨眨眼睛想想,就朝老头儿说:“老伯伯,我认你做亲爷吧!”老头儿捋捋胡须,笑呵呵在答应了。
小黄龙又向老太婆说:“老大妈,我认你做亲娘吧!”老太婆瘪瘪嘴,乐呵呵地也答应了。
小黄龙回过身来,摸摸放牛娃的头,说:“小弟弟,你认我做哥哥吧!”
放牛娃高兴得一下蹦起来,紧紧搂住小黄龙的脖子不放。
从此,老头儿、老太婆、放牛娃和小黄龙合做一家。小黄龙跟老头儿学种庄稼,只锄旱地,不耕水田;小黄龙帮老太婆做杂活,只肯劈柴,不愿挑水;小黄龙和放牛娃去放牛,只走桥上,不下溪滩,三人都觉得很奇怪,却不明白他到底是为了什么。
财主二爷自从得了那些金鳞片,整整发了三天呆。第四天,他叫家人烧旺一只大火炉,摆在客厅上,想把金鳞片熔铸成一只大元宝。他又摆下酒席,把有钱有势的亲戚朋友都请来,要当着大家的面夸夸富。
哪知金鳞片一倒进火炉里,只听“呼”的一声,火苗蹿起三丈三尺高,马上烧着了正梁大柱。一眨眼工夫,就把财主二爷家的房屋烧成一片平地!原来小黄龙是条火龙,他身上的鳞片就是“火龙鳞”。火龙鳞碰着了火,烧起来是没有法子扑灭的。
财主二爷家着了火,烧得烟雾弥漫,浓烟一团一团地往天上冒。飘呀,飘呀,一直飘过三座山头,飘入紫云洞。烟火味儿钻进老黄龙的鼻孔里痒痒的,就打了个喷嚏;它打个喷嚏不要紧,只见“呼”的一下子,火焰从紫云洞里冲出来,把三里路内的树木庄稼烧得精精光。
老黄龙一打喷嚏就醒过来了,它吸吸鼻子,闻闻味儿,觉得有点不对头。忙喊小黄龙,黑黝黝的洞里早就没有小黄龙的影子啦。老黄龙气煞了,急忙钻出洞来寻找。
老黄龙飞腾在空中,东张张,西望望,飞过一座山头又飞过一座山头,一直飞到正着火的财主二爷家的上空。它仔细看看,说:“啊呀,啊呀,这是财主二爷家的房子呀!财主二爷每年逢时逢节都拿三牲福礼供我吃喝,我每次出来吐火都不烧他家房子的。怎么今天会自己烧起来了呢?“它又仔细嗅嗅,嚷道:“这是‘火龙鳞’着火的气味呀,一定是小黄龙干的好事!我要寻着他,把他掐死!”
粮食烧了,没有吃的;衣裳烧了,没有穿的;房屋烧了,没有住的,这样的日子叫人怎么过下去呀!小黄龙知道这中老黄龙作的恶。他眨了一早半天眼睛,又闷着头想了一个下午,终于鼓起勇气,对村里的人们说:“乡亲们呐,火龙太凶恶啦,火龙太作孽啦,大家齐心合力去降伏它吧!”
大家听了都说:“火龙是神,怎样能降伏它呢?”
小黄龙说:“土克水,水克火,火龙怕水,大家到西湖里把水挑来,我领你们去寻火龙!”
这个主意一出,就象一阵风刮过,前后左右三百六十村的人,人人都知道了。当天晚上,人们扛的扛,抬的抬,挑的挑,一霎时把西湖里的水全汲干了。大家紧跟着小黄龙,碰碰撞撞地往紫云洞上拥去。
这时候,老黄龙正飞得困乏了,在洞里睡大觉,外面的动静它一点也不知道。人们爬上山坡,只见一片雾蒙蒙的,寻来寻去也寻不到紫云洞的洞口。小黄龙双手对着云雾一挥,罩在洞口的紫云便散开了。大家急忙往洞里倒水,浇呀,泼呀,水哗啦哗啦往紫云洞里灌进去,一会儿就漫到洞口。老黄龙被泡在水里,过一会就死了。
大家七手八脚往洞里浇水,人人都溅得一身稀湿,也溅了小黄龙一身水珠儿。小黄龙只觉头昏脑胀,身子发软,站立不住,当老头儿、老太婆、放牛娃急忙去搀扶时,只见他头上露角,手脚变爪,现出了原形,“骨碌碌”滚下山坡,在山脚下死了。老头儿他们这才明白:那年轻的小后生,原来是火龙变变的。
除掉了老黄龙,全城的火便熄了。但是小黄龙为大家送了性命,真叫人难过呀!三百六十村的人齐集拢来,把小黄龙埋在山坡下。
龙王池的传说
王尕保子心里烦。王尕保子心里重。王尕保子想想这里面总有个说事哩,就去找庄子里的拿事人。
这个故事保留了口语的特点,放在今天来讲,很有现实意义,但家长不用解释和发挥,让故事留在孩子的心里即可。
关键字:王
六書通裏的篆體字选
甲骨文编裏的字选
甲骨文的王字,很像一个人站在大地上。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王字三横一竖,上面一横象征天,最下面的一横象征地,中间一横象征人。意味着贯通或通达天地的人就成为“王”。孔子曰:“一貫三爲王。”
锦线女龙的由来
在定海紫微地方,流传着一个“锦线女龙”的故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