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语文:寻找太阳(二)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学阶段的教育 |
第二周
本周12月22日是冬至节,讲述冬至的来历和有关的故事,如北方冬至吃饺子的故事。12月25日是圣诞节,24日周五可以简介圣诞节日,或讲一个与圣诞节有关的故事,唱唱圣诞节的歌曲。
古人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汉朝冬至,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讲述太阳的故事,能够更好的理解冬至和圣诞节的含义。斯坦纳说:“当我们在节日中思考太阳对黑暗的胜利时,在我们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不可动摇的确信,这确信使我们的灵魂的进化更接近于那宇宙的和谐,这确信使光明对黑暗的胜利得到了又一次的纪念。----当圣诞的钟声响起,那钟声提醒我们,在全世界那些知晓这节日深意的地方,在任何一个了解人类的灵魂和地球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地方,在任何一个人们从真正的意义上寻求自我知识的地方,人们都在庆祝这个节日。”
“那些伟大的节日正是作为一种标志而存在,标志着我们对这些事情的理解要和整个宇宙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思考力要以这样的方式使用,即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和宇宙的一体。当这样的洞见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节日才会改变现在的特点,而成为在我们的心灵中、灵魂中真正具有生命的现实。它们会是一年中那些重要的时刻,在这些时刻,我们和宇宙的无所不在的精神连结在了一起。”
“在整个一年中,我们都会完成日常生活的平常的任务和职责,但在这些节日的时刻,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了我们和永恒的联结。尽管日常生活充满了挣扎,但在这些节日的时刻,在我们之内有一种情感就会被唤醒,那就是在所有的混乱和苦痛之上,存在着安宁与和谐。”
“节日正是对人类那些伟大理念的纪念,而圣诞节则是人类存在以前就存在着的最伟大的理念(道)的诞生的节日。如果人类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要竭尽全力去获得那理念(道)。人所能够感受到,认知到和行动出的道的诞生的节日—— 这就是圣诞
节被真正理解时所具有的意义。”
(选自鲁道夫斯坦纳《圣诞节:太阳胜利的标志》郑岩译
讲完爱唱歌的希温.乌娜吉这个故事,孩子一定会理解太阳为人类和万物送来光明和温暖。如果没有了太阳,我们怎么办?下面寻找太阳的故事,讲的是妖魔偷走太阳,父子两人前赴后继、历经艰辛,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为老百姓找回了太阳。这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斯坦纳上述的观点,冬至或圣诞节意味着光明战胜黑暗,意味着人和宇宙的一体性。这个故事比较长,估计要讲20分钟。如有可能,我希望年年冬至都讲一遍这个故事,四年级时,把这个故事排演出来。
(又名 启明星·宝叔塔·初阳台)
很早很早以前,在西湖边宝石山脚下,有个小村庄。村里边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启明,女的叫慧娘,小两口男耕女织,勤勤俭俭,日子过得很幸福美满。乡亲们都夸他们是一对好夫妻。
一天,宝叔走进一座村庄,这个村庄是一些仙人演化成的。
村里的人见来了个远客,都围上来问他:“孩子,你要往哪里去呀!”宝叔说:“我寻太阳去!”大家听说又有人要去寻太阳,都很高兴,千叮咛,万嘱咐,叫他一路上多加小心。人们看宝叔身上的棉袄很破烂,挡不住风寒,就每人剪下自己的一块衣角,缝成一件“百家衣”送给他,宝叔穿上这件“百家衣”,从心底里感到暖和,再也不怕寒冷了。他辞别乡亲们,继续上路。
宝叔惊走了妖魔,就回过来,走到三岔路口,朝着左边那条路走去。
下载网址:http://www.51766.com/xinwen/11013/1101397266.html
关键词:一片朝霞、一阵狂风、儿子、阿爸、大家、慧娘、一双草鞋、一件厚厚的棉袄、一只金凤凰、
学习和太阳有关的时间确定: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有这4个时间就够了。“太阳的光和热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保证条件,太阳的规则运行本身亦为定居的农夫们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模式,提供了最基础的空间和时间观念。” (《英雄与太阳》 叶舒宪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恩斯特·卡西尔认为:“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它的尺度,——而这些尺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神话思想中,空间和时间从未被看作是纯粹的空洞形式,而是被看作统治万物的巨大的神秘力量,它们不仅控制和规定我们凡人的生活,而且还控制和规定了诸神的生活。”
依靠太阳的运行,人们建立起空间和时间的观念,而且由于太阳运行轨迹中的不可违背的和谐,“我们的宇宙才得以存在,万物才有了充满节律的生命过程。”想一想太阳一年之中的运行,“植物在春天萌芽,再想一想要让紫罗兰或是其他的植物花草在不适当的季节开花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播种和收割,万事万物,甚至是动物的生命也依赖于太阳有规律的运转。!”“在那神圣的,充满节律的大自然中充满了智慧,我们的先祖满怀崇敬仰望着这智慧。而自然的灵魂正是那有着充满节律的运行的太阳。”
(引自鲁道夫斯坦纳《圣诞节:太阳胜利的标志》 郑岩 译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c77fae0100h2pm.html)
“日”字笔画比较简单,可以在第一单元学,也可以放在这里,讲完太阳的故事后,学习“日”的写法。
|
|
|
|
|
|
|
关于“日”字谜语:北宋时期,王安石对王吉莆说请打个字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王吉莆回答:东海有一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和日有关的字:旦、草、暮、朝、明、阳、早晨、晚、白天、时间、晴----,这些字不仅含有日,而且含义和太阳的升起降落有关。
朗诵《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有关日的词语: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东月西 日复一日 日高三丈 日积月累 日久天长 日丽风和 日丽风清 阳光明丽 日落西山 日暮道远 日上三竿 日新月异 日日更新 日行千里 日月同辉 日出不穷 日高三丈 皎阳似火 烈日当空
|
|
|
|
|
|
|
|
|
|
|
|
|
|
|
寻找太阳的故事,表面上是妖魔偷走了太阳,黑暗笼罩四野,没有了白天,经过启明和宝叔父子二代人的努力,终于找回了太阳。从另一个层次来认识,可以看作光明战胜了黑暗,人的智慧、信心和勇气战胜了邪恶、罪行。还可以理解为和谐与秩序战胜了无序和混乱。人的心里也有和谐与秩序、无序与混乱的冲突。斯坦纳认为:“在远古的时代,我们的先祖感觉到自己是伟大宇宙的精神的孩子,他们说:‘我们是通过太阳的精神才变身为人,通过太阳的精神我们内在的精神才得以发展。’太阳对黑暗的胜利就是纪念它的首次将光明洒向地球。那永恒的灵魂战胜了动物性的力量。这里所说的正是太阳的胜利,正是很久很久以前,那永恒的灵魂进入了人类的物质身体,渗透入那充满欲望,冲动和激情的黑暗世界。在太阳取得胜利之前,黑暗笼罩着世界,---”
(引自鲁道夫斯坦纳《圣诞节:太阳胜利的标志》 郑岩 译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c77fae0100h2pm.html)
备选故事:
如果觉得寻找太阳这个故事太长,也可以选择下面这个故事,或在2年级或3年级时讲述。
昼夜的来历(布依族)
传说古时候,太阳不分白天黑夜,天天挂在天上不落坡。那时候,一年四季都像春天一样暖和,庄稼年年丰收,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个蚯蚓(布依族,即,魔鬼),名叫戛卡。经常从水潭爬上地面,躲在阴暗的角落抓人到水潭里去吃。这个戛卡什么都不怕,只怕天上的太阳光呢。它若被阳光一照,就像瞎子一样不能走了。
有一天,戛卡爬到地面上的阴暗里等着抓人吃,可是等了一大半天,没有一个走到它面前。这时,它恨死太阳,只好饿着肚子回水潭里。
戛卡回到水潭后,想了一个诡计,用铁打了一根有九百多棵竹竿长的铁棒,从路郎山的石洞里伸出,趁着西北风刮来,朝太阳刺去,“咔”的一声,太阳打不着,可是吊起太阳的金钩链被打断了。太阳从天上掉到地上,阳光也就熄灭了。这时,天地间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人在黑暗中惊慌失措,大地成了恐怖的地狱。
戛卡的诡计得呈,可开心啦!它从水潭里爬上来,“细细”的发出怪笑声,那里有怪笑声,那里的人就有哭声和喊“妈”声,在这黑暗的地狱里,戛卡吃了不少人,害了不少人命。
当时,在一座大山下的山洞里,住着一家年轻的夫妇俩,丈夫叫贵龙,是个聪明、能干的男人,妻子叫贵凤,是个漂亮、心好的少妇。夫妇俩听到人们的哭声和惨叫声,都很伤感。于是夫妇俩摸黑找人们来想办法寻找太阳,想重新把太阳挂在天上照亮大地。可是没有谁想出办法来。唯有贵龙想了个法子:把竹竿来互相接起,造一架竹梯直伸到天上去,由男人们在竹梯下撑着。但是贵龙又说:“竹梯若是造得,爬上了天,找到原吊着太阳的金钩链,但我们又没有金链条,怎样把太阳接挂起来呢?”贵凤抢着回答说:我们自己做的麻线不是很牢吗?我们把麻线搓成麻绳,用麻线来接断的金钩链。大家听了,认为很有道理,这样就由女人们搓麻线做麻绳。她们摸黑搓呀,稔呀!直捻了九九八十一天,才捻得一根很长的麻绳,由贵龙上天寻找原吊起太阳的金钩链,贵凤在地上寻找太阳。夫妇俩约定谁找得太阳和金钩链时,就敲起鋩(布依族一种打击乐器)告诉地上的人们。
贵龙背着鋩在天上摸黑找寻金钩链,从天南到天北,什么也找不着。天上空荡荡的,冷风像锋利的宝剑一样,把贵龙的肉皮刮得象刀刺一样的痛。为了找得金钩链来吊太阳,解求黎民的灾难,他还是继续摸黑寻找。
却说贵凤背着鋩在地上摸黑找太阳,爬山、过河,到处都找,把双脚都走肿了,都找不到。她继续找呀,找呀!终于在路郎山下找得了太阳,她用麻绳把太阳绑好后,就把鋩连敲了几下,向大家报讯,声音震动了山谷,把大地的灰尘都震得波动起来。
可是,鋩的声音一响,却被戛卡听见了。就急忙循着鋩声找到了贵凤,用它那长长而又尖利的牙齿和那长长的指甲抓着贵凤胸膛,把挂在贵凤胸膛上的一袋绣花针弄掉在太阳身上。贵凤被抓得鲜血直流,心肝从她的胸口暴了出来,掉在地上。这样地被戛卡吃掉了。
在天上的贵龙,当他听到地上传来“冬……冬……”的鋩声,知道妻子已找到了太阳,赶忙振奋精神,从东方摸到西方,最后才从西边的天尽头找到了原吊太阳的金钩链,他将绳捆着金钩链后,就敲响了鋩,接着就顺绳头从竹梯滑下来。
人们在地上听了两处的鋩已敲响了,都高兴得不得了。贵龙持着绳头滑到地上时,大家便接住绳子用力地拉,拉呀拉呀,太阳终于拉上了天,可是,真糟糕,太阳不发光了,人们费了九龙二虎之力,有的人说,“白费劲了,”一个个灰心丧气。然而,贵龙不灰心,他又第二次从竹梯爬上天去看。
贵龙到了太阳身旁后,伸着手一摸太阳,“哎哟”太阳都冷得象冰块一样了,原来太阳掉到地上。因光熄灰而变冷了,贵龙估计太阳没有死,可能是冷了的。得要想办法让太阳热过来,于是又回地上把火炉和大锤带上天。把太阳放进火炉来炼,用大铁锤敲打太阳,发出轰隆轰隆的响声,震撼了万里长空,就形成了今天我们听到的雷声。他打呀锤呀,锤出道道火光,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闪电,火烟熏着贵龙的眼睛,眼泪都滴了出来,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雨水。他还是继续炼呀打呀!打得火花四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见的星星。
太阳在贵龙的冶炼下,终于发光了。人们看见光芒四射的太阳,都高兴得跳起舞来。戛卡突然见了阳光,被太阳身上的绣花针刺瞎了眼睛,他东摸西摸,呜呜地嚎叫了起来。他找不着回水潭的路,被人们一顿拳打脚踢,直将他活活打死了。
由于太阳是用布依族自己种植的麻绳吊着金链挂在天上的,麻绳虽粗虽牢,但只经得住太阳的烈火烤半天就断了,太阳仍然落下来。因此,贵龙只好干脆留在天上守住太阳,等太阳把麻绳烤断后落下来,他又重新把太阳拉上天拴好。太阳一落下,大地就黝黑起来,贵龙把太阳拉上了天拴好,大地又亮起来,这就是如今的白天和黑夜。
今天我们一看天上的太阳,好象是很多的针刺着眼睛,那就是贵凤在地上被戛卡抓住她的胸膛时,绣花针落在太阳身上变成的。贵凤的胸膛被戛卡撕开,心肝掉在地上后,便长成一棵花,这棵花是如今我们见到的向阳花,它是贵凤的心肝变成,所以它永远地向着太阳,太阳走到那里,向阳花就面向那里,真的舍不得离开呵。
(来自网上资料)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
每年“冬至”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要做顿饺子吃。谚云:“冬至到,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据传,这种习俗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名机,史称医圣。南阳郡(今河南省邓州)人,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
张仲景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他一到家,就琢磨着找个适当地方,乡亲们医治冻烂的耳朵。若在涅阳治病,东边几个县的人跑路太远,十冬腊月天,最好让周围人都不跑远路。想来想去就叫家人在南阳城东关搭个棚子,盘几口大锅灶。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饺子”,也叫“扁食”。因此,南阳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流传。
张仲景当长沙太守时,十分爱护当地百姓,他弃官还乡后,长沙百姓每年选派人来看他。张仲景病重时,长沙人希望他百年后能葬在长沙。南阳和邓州人却不依,两下为此争吵起来。张仲景解和说:“我忘不了长沙父老情,也舍不下家乡养育恩。等我早晚去世了,你们抬上我的棺材去长沙,灵绳到哪儿断了,就把我埋在哪儿吧”。后来张仲景寿终了,人们只好按张仲景的遗嘱办。两下的人合抬尸棺启程了,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大家就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南阳医圣祠。
网上张仲景像
|
|
|
|
|
|
|
|
这个“冬”字本来就是“终了”的“终”字。你看甲骨文①多么形象,就像一段丝或者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表示两个顶端,也就是“终结”的意思。而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个季节,所以就借用这个“冬”字来表示。那么再要表示“末了”的意思又该怎么办呢?就另外在“冬”字之旁加上表义的“丝”,造出了一个新形声字“终”字。到了金文②,形体有所变化,把一个“日”字包在绳索当中,表示太阳光不太温暖了,所以也就是冬天的意思。小篆③的形体改变较大,把金文当中的“日”去掉了,又在其下增加了一个“仌”(冰)字;这样改颇有意思,不见太阳而只见冰,当然就是滴水成冰的寒冬了。④是楷书的形体,为了书写方便,把小篆③下部的冰块改为两个“点儿”了。
下载网址:http://hanyu.iciba.com/wiki/342879.shtml
可以学习耳朵、冬至、医生等生字。
关于冬至的食物,另一种说法是“冬至馄饨夏至面”,馄饨在过去是冬至的专门食品。“古人认为冬至时节阳气虽生,但阴阳包裹,阳内阴外,正与夏至相反。夏至食粽是为了剥阳释阴,冬至食馄饨却为了破阴释阳。馄饨形如鸡卵,颇似阴阳未分时的一团浑沌,在阳气始生的冬至,人们食用馄饨,以模拟的巫术形式破除阴阳包裹的混沌状态,支助阳气生长。乾隆《河南府志》岁时民俗条记“冬至,祀先祖,食馄饨,取阴阳胚胎,包孕浑涵”。民间还因馄饨谐音混沌.意即糊涂不开窍,于是说吃掉馄饨,“可益聪明”。在以米食为主的南方,冬至吃米面制成的圆形食品,称为“团子”或“汤圆”。人们在冬至凌晨用它献神祭祖,然后阖家团聚共食,称为“添岁”,犹如今北方春节吃饺子。”
(选自网上萧放著《冬至大如年》)
参考资料:
我国一向有尊师传统,冬至祭孔和拜师就是一种集中表现。《新河县志》载:“长至日拜圣寿,外乡塾弟子各拜业师,谓‘拜冬余’。”“拜圣寿”,“圣”指圣人孔子,就是给孔圣人拜寿。因为“冬至”曾是“年”,过了冬至日就长一岁,为之“增寿”,所以需要拜贺,举行祭孔典礼。----有的地方学生家长也与子弟一起参加拜师和宴会活动。“冬至节,民国前,学校师生拜先师孔子,名曰‘拜圣’。学生父兄以率子弟拜谢塾师,宴会一日。”祭孔子拜圣时,有的县挂孔子像,像下边写一行字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有的是设木主牌位,木牌上的字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之位”。
据《清河县志》记载,在冬至祭孔时还要“拜烧字纸”。爱惜字纸,不许乱用有字的纸擦东西,在民间、尤其在士子文人阶层非常看重,认为爱惜字纸是对圣人尊重的表现,如乱用字纸揩抹脏东西就是对先师的亵渎不恭。所以把带字的废纸收集起来,在祭孔时一齐烧掉,烧字纸时也要师生一齐跪拜。
冬至“隆师”,隆又“尊崇”一义,“隆释”就是敬师、拜师。此俗流行面极广。民国前,各书院、学院和私塾均非常重视这一习俗;民国后,一些私塾还在奉行“隆释”。为什么在冬至日要“隆释”呢?《藻强县志》解释说:“冬至士大夫拜礼于官释,弟子行拜与师长。盖去迎阳报本之意。”看来这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
如今,各地在冬至都不进行“隆释”活动了,这种习俗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冬至节总是给人留下了“我国最早的教师节”的好名声,获得了后人的赞美。
http://www.nongli.com/Doc/0811/14203312.htm
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举行敬拜孔子的仪式,把平日里的废纸烧毁。
冬至之前,还可以准备九九消寒图。一种是画九朵梅花,每朵梅花有九个花瓣,如下图,冬至开始,每天涂色一个花瓣,八十一个花瓣全部涂完,就是春回大地的时候。
参考资料:
旧俗冬至后八十一日之计日图。简称“九九图。”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馀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元 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下原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臙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回暖矣。”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据武强年画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九九消寒图》是武强年画博物馆现藏年画代表作之一,是农耕社会记录天气变化预卜庄稼丰歉的年画。又根据“瑞雪兆丰年”、“晴天多虫害”、“风多地干旱”等气象规律,占卜来年庄稼丰欠,指导农耕,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九九消寒图》画面主体为三头六体、两两争头的娃娃构图,一方面表现了连生贵子、力争上游的主题,另一方面也有九子十成、祈盼丰收的美好寓意。
(网上资料)
如果能够找到这样一幅画,贴在教室的墙上,可以增加节日的气氛。
另一种消寒图,连线画成葫芦形状,九个字共计八十一个笔画,每天描一笔,描完八十一笔,即春回大地。如下图,在这幅诗图中,诗句又交叉双环绕的葫芦型,围绕着“雁南飞哉(栽)柳芽待春来”九个字转写下来,每字亦均为九笔,每日一笔,“九九八十一日尽。”。
上图为阴阳鱼图黑白两色组成,在一个平面圆中,黑白之间的界限是一条波动的曲线,造成静中有动,有分有合;一半是黑,一半是白,构成阴阳相对,黑象征阴,白象征阳。在黑的一半中有一白眼,在白的一半中有一黑眼,形状似鱼,故名阴阳鱼。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无穷变化,达到内容和形式完美的有机结合。所以,用阴阳鱼图案点画消寒图是有一定哲理的。
(网上资料)
此处的阴阳鱼图,在我的理解中,就是太极图。
我在民间看到还有一种画法,在白纸上画九个大格子,每个格子里画九个圆圈,共计八十一个圆圈,自冬至那天起,每日根据天气涂色,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如果是阴天,圆的上半部分涂色,如果晴天,圆的下半部分涂色,以此类推。还可以“晴涂红色,阴蓝色,雨涂绿色,风涂黄色,雪可以空白不涂,或填铅粉。”
无论是九九歌诀,还是九九消寒图,初兴的动机含有巫术的意义。“它们均以九为时间单位,从传统的阴阳术数观念看,九是阳数,九字的叠加意味着阳气的增长。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自冬至起,阳气滋长,《史记·律书》云:‘日冬至,一阴下藏,一阳上舒。’在阳气上升的时节,人们念叨九九歌诀,特别是涂染傲寒的梅花与象征春意的垂柳,这原本是一种招引春天的巫术仪式,用感应或模拟巫术的手段,促使春天顺利降临。” (引自网上资料萧放著《冬至大如年》)
古代冬至举行拜天仪式。天阳地阴,“对天地神灵的祭祀亦顺应着不同的时气。在阳气发动的冬至,礼敬天神人鬼;在阴气始生的夏至,祭祀地祗物怪。---从历代宫廷祭祀看,人们依照天圆地方的原则,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泽祭地,北京的天坛就是明清帝王南郊祭天、亲迎冬至的神圣处所。帝王号称上天之子,他们作为上天的人间代表,依照天神的意志管理人事,因此与天神的沟通是帝王的重大政务之一。冬至时节的祭天活动就是一特定的天人沟通仪式,历代帝王均将冬至视为盛大的朝仪活动日,冬至节仪被称为“国之大典”,在冬至这天南郊祭天,朝会群臣与各国使节,共贺佳节。”
“在以北极星为时空座标的古代,冬至是一个推算历年的重要天文点。因此,不仅历法的编订一定要考虑到冬至点,而且,历法的颁布也大都在冬至日。---此种馈送历书的风俗还扩展到“乡曲亲知,墓村田庄”,颇似我们今天年终互送挂历的风气(见《东国岁时记》)。”
“在阴阳交战、寒风凛冽的时日,人们为了顺利度过新旧交接的时间关口,需要有集体的信心与凝聚的核心,因此他们求助于与自己关系至为密切的祖灵,在祭祀祖先的仪礼活动中返本归宗对族群关系进行了再确认。这种年终祭祖习俗历代传承,东汉民间,冬至节前数日就清洁斋戒,冬至之日,以黍米与羊羔祭祀玄冥之神(北方水神)与祖宗(见崔窆《四民月令》);---。明清以后南北民间依然以冬至为祭祖日,“清明扫墓,冬至祭祖”成为通行的民间俗语。在一阳新生、白昼渐长的时节,年轻后辈及时给老人奉上新鞋新袜,其显见的作用是帮助老人过冬,但其更重要的是民俗礼仪意义。通过这样的献履仪式,使他们在新岁之始,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唐代洛阳人冬至戴一阳巾,明冬至宫服绘绵羊图(以羊代阳)等,都与新鞋新袜一样是冬至应节的服饰。”
“冬至是时气的起点,二十四气始于冬至,所以传统计算时令的基点是冬至。如立春在冬至后的第四十五天,民谣就有:“冬至离春四十五”;人们推算清明在冬至后一百零六天。因此说“冬至百六是清明”,冬至作为新岁之首,自然容易被人作为预知未来人事、年成的特殊时间,一如后世的元旦。在愈是不能把握自己未来命运的时代,人们愈是想预知未来的情况。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尤其关注未来天象气候的变化。冬至日,人们有许多观测天象、预测年成的俗信。有据日影预测冬至立表测日影是一个很古老的方法,---。在冬至日树起八尺的表木,以测验来岁水旱,大抵以表木长度的中分点为基准,日影中正则丰,不及则旱,过则水(民国《雄县新志》)。---有据日出日落时的云气变化预测。《易纬通卦验》日: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乡来,岁美,民人和,不会有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此其效也。还有据冬至天气晴雨判断年节天气好坏,浙江民谚有:‘晴冬至烂年边,邋遢冬至晴过年。’”
(以上选自网上资料萧放著《冬至大如年》)
手工课上可以带着孩子织一条围巾。也可以参照古人的方法观察日影的变化。
结合冬至学习画太极图,老师简单介绍阴阳的含义,学生不需要照搬标准的图样,他们可以在阴阳的基本原则下,发挥创造力,还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来画,比如用毛笔蘸黑色的墨水画,可以用彩色铅笔或蜡块画,也可以用水彩或湿水彩来画,萧望野建议如果是幼儿,用粉蓝与粉红,如果是7岁以上的小孩,用深蓝与明黄,如果是青春以后的孩子,用青黑与纯白。
关于太极图,古人认为:“此图为圣人作易之原。理气象数,阴阳老少,往来进退,常变吉凶,皆寓于其中”。
太极歌:
“我有一丸 黑白相和 虽是两分 还是一个
大之莫戴 小之莫破 无始无终 无左无右
八卦九畴 纵横交错 今古参前 乾坤在坐
尧舜周孔 约为一堂 我弄其中 琴瑟铿锵
孔日太极 惟阴与阳 好定吉凶 大叶斯张
行即五行 神即五常 惟规能圆 矩以能方
孟日弄此 有事忽忘 名为浩然 至大至刚
充塞天地 长揖羲皇。”。
结合圆形图案,老师可以提一下麦田怪圈,激发孩子探索自然之谜的兴趣。
2009年的麦田怪圈
2010年的英国麦田怪圈
9月的第一个语文单元,孩子听闻到五行,老师可以画画配上五行的整个圆运动图,上面写上金木水火土和东西南北中,如下图。
“此图乃假设五行运动停止时之图。运动圆,则五行融合,只见中和,不见五行。五行一见,便失中和,便是病了。凡说宇宙,便是说人身。因人身是宇宙圆运动的大气生的,为宇宙的遗传体故也。此宇宙,名曰关于生物生命的宇宙。”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uanyundongdeguzhongyixu
参考资料:
有些民族在每年的冬至举行火把节。在汉族地区冬至举行火把节的是江苏省南通地区。每年的冬至那一天,当地的精壮男子都会拿着一大把由稻杆作成的火把,浇上油在房前屋后,在田间地头绕上几圈,以乞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http://www.365jieri.cn/minzujieri/huobajie.html)
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说:“巫术行为中,最重要的一种是用火作为象征,加强太阳的力量。特别是当一年最短的时候——冬季来临,太阳被想象为正在疲倦,要用巫术的火堆加以鼓舞。”他接着描述了印第安人的的助日仪式,夜晚降临后,在松枝围起来的篱笆里,点燃中间的一个巨柱,一直燃烧到天亮。印第安人面部和身体上涂上白色的粘土,以象征太阳的白色。他们围绕火堆跳舞,模仿“漫游的太阳”,从东到西来回移动。仪式开始的时候,周围的松篱仅在东方打开一个入口,表示太阳从东方升起。当太阳在天空开始自己的旅程时,东西南北都打开豁口,表示太阳向四面八方放射光芒。。墨西哥的火神就称为“四方的主人”。这种象征性的画中心有一个代表太阳的球,由此引出四根线条,结果形成一个十字形装饰。(参考利普斯《事物的起源》,转引自《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著)
据叶舒宪推测,中国古代的太一祭仪,应追溯到史前古代的太阳神崇拜的仪式活动,本义是“借助人类自身的象征性模拟帮助,促进太阳神的正常运行,确保其应有的光度和热力,从而保证自然过程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引自《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国外的圣诞节活动之一是点燃蜡烛,这种习俗是否来自早期的火把节?用火来温暖人们,给予太阳火的力量,召唤她的回来。斯坦纳提到冬至在古代的欧洲北部和中部,在那些斯堪的那维亚,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凯尔特人中,存在着由祭司德鲁伊特主持的神奇的火节,“那么这在无法追溯的久远的历史中就存在着的,在全世界同一时间里人们都要庆祝的节日中,到底蕴含着什么?他们在庆祝什么?他们在庆祝冬天的走进尾声和春天的即将到来。”
斯坦纳认为:“圣诞节的时间是在冬季,但是自然在此时已宣布了胜利的即将来临,这胜利中寄寓的是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希望,这胜利是信心、希望和信仰的胜利。我们可以使用几乎所有语言中和圣诞节相关的那些词汇。这其中具有一种信心,相信太阳会再次升起,会战胜那自然中对抗的力量。白天越来越短,这白天的逐日缩短在我们看来就是一种死亡的表达,或者是自然力量的逐渐进入沉睡。白天越来越短,直到我们庆祝圣诞节的时候,直到我们的先祖用另外的方式庆祝的时候。然后,白日开始变长,太阳的光芒欢庆着它对黑暗的胜利。”
(选自鲁道夫斯坦纳《圣诞节:太阳胜利的标志》郑岩译
可供选择的童谣、古诗、谜语、绕口令、儿童诗等
童谣、儿童诗:
太阳暖,太阳亮,
太阳晒晒果儿香,
坐坐唱唱,晒晒太阳,冬天的太阳像毛毯,盖在身上暖洋洋。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上舞;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
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
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
王之瀚写的一首《九九消寒图》诗:
“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自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妆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间休息掩紫关,千家共盈享年福,预计来年春不困。
三九严寒水结冰,钓罢归来蓑笠翁,虽无双鲤换新酒,且见床头樽不空。
四九雪铺满地平,溯风冽冽起新晴,朱绨公子休嫌冷,总有樵夫赤足行。
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酿酒答钟麻,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贯拜冕旒。
六九上元佳景多,满城灯火迎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
七九至数六十三,堤边杨柳若含烟,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
八九风和日日迟,名花先发向阳枝,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渔翁垂钓时。
九九鸟啼上苑东,青春草色含烟蒙,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
这首九九消寒诗不仅介绍了节段的气候特点,还叙述了民情风俗及农事活动。被世人称之为农村的“数九科教诗”。
前前后后
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拿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了手。
太阳公公起的早,最怕娃娃睡懒觉
爬上窗台瞧一瞧,咦!娃娃不见了
娃娃正在院子里,一二三四做早操。
大海上,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
草原上,太阳是从草里冒出来的。
森林里,太阳是鸟儿唱出来的。
山村里,太阳是雄鸡叫出来的。
哦,美丽的新世界,是太阳照出来的。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日月照古今。
冬至瑞雪
数九瑞雪飘,青松戴风帽,
红梅亦素裹,翠竹白眉毛。
梧桐似珊瑚,喜鹊高枝叫。
堆砌大雪人,围唱儿歌谣。
雪娃我问你:“ 看谁身体好?”
雪人暗自傲!葱鼻哼哼道:“
愿你年年比,寿比南山高!”
太阳的光芒越来越弱,我知道,我知道,她并没有离开我们,
太阳把爱的光芒化成一粒种子,放进我的心田,
伴我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直到春天到来,太阳将再度光芒四射!
古诗:
东头日出光始出,逐尽残星并残月。
骞然一转飞中天,万国山河皆照着
白日依山近,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玄冥】
玄冥陵阴,蛰虫盖臧,草木零落,抵冬降霜。
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
条理信义,望礼五岳。籍敛之时,掩收嘉穀。
绕口令:
掰白菜,搬白菜,掰完白菜搬白菜,搬完白菜掰白菜。
歌曲:
可爱的太阳
放出万丈光芒
可爱的太阳
光芒照耀四方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