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小学阶段的教育 |
“中央曰土”
9月23日至9月30日 共七天。9月23日秋分
关于石头与土
著名学者刘锡城在分析神话的象征意义的文章中写道:“石头文化是散布很广的环太平洋文化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因子。” 在哈尼族的神话中,天是女天神用三块马牙石造的,刘锡城认为这种观念是十分古老的。甚至比用泥土造人这样的观念还要古老得多,因为马牙石作为自然物存在着,只要拿来用就是了。而用泥土造人,则有可能在制陶术得到一定发展的阶段上才得以实现。这使人想起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神话。在哈尼族的故事里也有兄妹补天的故事,老师可以选择其一讲述。二个故事都讲的话,是否会给孩子们带来混乱?到底是女娲补天,还是兄妹补天?但二个故事相同之处是天破了,最后要用石头把天补好。
在此选择与石头有关的神话,其中一个原因是考虑石头、土既是简单的汉字,又是与自然界有关的最基本的字。(注:土由岩石经历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以及剥蚀、搬运、沉积作用交错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所生成的各类沉积物。)所选的故事虽然是神话,而不是民间童话类型,但孩子听故事会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吸收他能够吸收的部分。到三年级再讲述同样的神话,孩子吸收的是故事另外一层的含义。
另外,华德福教育要求一年级讲民间童话,三年级才讲神话,但对于中国的孩子、中国的神话,是否与西方的有些不同?(如果想了解为什么一年级华德福学校讲童话、二年级讲述寓言传奇和圣人传记、三年级讲述神话,可以参看斯坦纳的著作和文章《童年的王国》和《童话的诗学》等。)
在第一周讲述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其中有:“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内,硬者如瓜子,软者如瓜瓤,内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硬者带去上天,人观之为星,地下为石,星石总是一物,----”和女娲用五色石补天,都讲到五种颜色。石头、土地是化育生命的先决条件之一。这样也是把第一周的内容与此处讲的内容有所链接。
五行和四季有对应关系,春天属木,夏天属火,但夏天和秋天之间的过渡长夏属土,土代表气的平稳运动。凡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土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谷、瓜果,其味皆甘。结合五行与季节的关系,也是在此选择与石头、土、大地有关内容的原因之一。如果完全按照长夏和五行中“土”的对应关系,“土”的主题最好放在在9月初,但学习汉字必须由简入繁,在此还是从一开始学习。“土”的主题只能放在9月下旬。
相关的故事:
《女娲补天》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资料来源:中华农历网:http://www.nongli.com/Doc/0409/2495621.htm)
关键字词:女娲、天上、半边、山林、五色石子、一只、洪水、黑龙、西方、生活。
会写的字词:半、山、火、石、生、只
《补天的兄妹》
一棵大树长得太高,把天戳破了,天上出现了一个大洞,雨水从这天洞里流下来。大雨滂沱,灾难深重。山洪爆发,兄妹挺身而出要去补天,他们抓泥土飞上天,泥土不够,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补,当他们先后跳进天洞的时候,一阵雷鸣闪电,他两变成大石头,把天洞堵住了。
(选自《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精选》)
关键词:天上、山、雨、田、飞上天、泥土、大水、大石头、一齐
会写的字词:田、土、大水、飞、太
《雷王种地》
(选自《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精选》)
关键词:可口、雷王、种地、下雨、上面、下面、一口袋、不干了、松土
会写的字词:可口、上、下
《一袋月亮》
很久很久以前,在爱尔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人鬼共处,世代相传。
“给我出来,再不出来我就揍扁你这小子!”弗韦尔显然发怒了,他咆哮着,手舞足蹈地威胁说。
走出来的人急不可待地回答。
可今天呢,外面的叫声怎么这么响,这么可怕呢?他那双无精打采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微微地睁了开来,心砰砰直跳,腿嗦嗦直抖,他断定不是妻子的骂声,便一骨碌地爬了起来,“吱呀”一声挪开了小木门,刚把头探出去,只听到一声惊雷劈来:“库尔珀!又是你这个懒鬼!我早就料到了,咱全岛就数你最懒!”库尔珀浑身上下一阵哆嗦。
懒鬼库尔珀耷拉着一顶破草帽,垂手拱立,战战兢兢地说:“遵命!遵命!”
弗韦尔见库尔珀一副虔敬的神态,反而起了怜悯之意。“是啊,没有月光怎么能拔光野草呢?”他暗自思忖,渐渐松弛了绷紧的脸。
下载网址:http://www.tom61.com/ertongwenxue/minjiangushi/2008-08-29/7194.html
关键字词:一草一木、巨人、小心、月亮、土地、多少回、一袋
会写的字词:木、巨、小心、回
说文解字。土部》:“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凡土之属皆从土。如“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也。“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
和土相关的词语:卷土重来、土生土长、土崩瓦解、大兴土木、寸土必争、挥金如土、面如土色、安土重迁
学完“土”的主题,可以考虑参观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原称社稷坛,建于1420年,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封建帝王祭祀社稷神的祭坛。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参观社稷坛,也为第二个语文单元,做准备。第二个语文单元的主题与稻子、麦子有关。古人认为:“稷非土无以生,土非稷无以见生生之效,故祭社必及稷。”又说:“社为九土之尊,稷为五谷之长,稷生于土,则社与稷固不可分。”
后稷古代周族的始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参考资料:
《白虎通》上曾说:“土地广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为‘土神’;谷物众多,不可遍及祀,故封谷立‘稷’,‘稷’为‘谷神’之长。”。也就是说,当时国家统治者重视土地和粮食,认为“神”可以引出万物,祭“神”可以佑护五谷丰登。于是,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合称为“社稷”。祭祀社稷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因而后来用“社稷”来指称国家。五色土象征着我们广博的大中华,在社稷坛的东边是青土,代表着东边的大海;西边是白土,代表西部白色的沙;南边是红土,预示南方的红土地;北边是黑土,象征北部的黑土地;而中间的黄土,就是黄土高原的寓意。关于社稷坛五色土的分布,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有人认为,黄,象征居中的黄帝,他统治天下,因为由手拿绳子掌管四方的土神辅佐;青,象征东方太嗥,他由手持圆规掌管春天的木神辅佐;红,象征南方炎帝,他由手持秤杆掌管夏天的火神辅佐;白,象征西方少昊,他由手持曲尺掌管秋天的金神辅佐;黑,象征北方颛顼,他由手持秤锤掌管冬天的水神辅佐。黄土居中,因为最高统治者黄帝居于核心地位。东西南北依次为青白红黑,也即皇帝的四方又各有一个统治者辅佐。坛台中央立方形石柱,上锐下方,称为“社主石”,亦称“江山石”。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农历二月、八月在此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资料来自网上)
绕口令:
一颗星,挂油瓶,油瓶漏,炒黑豆,黑豆香,卖生姜,
生姜辣,叠宝塔,宝塔尖,戳破天,天呀天、地呀地,
三拜城隍和土地,土地公公不吃荤,二个鸭子囫囵吞。
参考资料:亦称“虫书”、“鸟虫篆”。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这种书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变化莫测、辨识颇难。鸟书亦称鸟篆,笔画作鸟形,即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如越王勾践剑铭、越王州勾剑铭。虫书笔画故作蜿蜒盘曲之状,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虫类身体之弯曲,故名。郭沫若认为鸟虫书是“于审美意识之下所施之文饰也,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来自网上)
华德福教育的课程安排是板块式的,语文主课单元连续上三至四周,每天上午约2小时,接下来的是数学主课单元,又连续上三至四周。再往下又是语文主课单元,以此类推。
2010年8月30日是周一,9月30日是周四,如果8月30日开学,10月1日开始放假,共计有四周零四天的上课时间,即24天的课时。十一假期后,开学的前一、二天,最好把9月份学过的部分内容复习一下,和将要学的数学单元衔接起来。
主课老师还需要做的课程准备可能有:挑选合适的童话故事(5至8个童话,中外都可以,我不赞成全部都讲西方童话),为每个故事画一幅画。挑选合适的童谣、歌曲、古诗、绕口令,创编与之相配合的韵律动作。学习吹竖笛,挑选合适的简单的竖笛曲。提前写出每周教学进度计划,比如每周学习写哪几个汉字?掌握哪些笔画?练习哪些对称图案?横线和竖线的组合图案,横线和曲线、竖线和曲线的组合图案。
由于中国汉字的特殊性,我不会按照国外华德福的做法,等到孩子26个字母都会写了,才阅读自己做的课本。详见我写的另一篇文章《一年级语文课程内容的探讨》。
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一是听故事后的绘画,或古诗配画。二是日、月等简单、基本的几个中国字,从画到字的过程。三是生字练习。四是形线画。
想 象 力
说明:
主要参考资料:
1,《Form Drawing》 Hans Rudolf Niederhauser
and Margaref Frohlich 著 侯清 译 电子版
2,《童年的王国》
鲁道夫 斯坦纳著 潘定凯译 电子版 3,迈向自由的教育
Frans Carlgren 著 邓丽君廖玉仪译 余若君审定
台湾光佑文化事业股份公司出版 4,中国民间吉祥纹样与少儿美术教育
刘忠红 姜霞 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5,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汉字的故事
吴东平 著 新世界出版社 7,中国民间美术
靳之林 著 五洲传播出版社 8,巫舞八卦
周 冰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9,汉字世界
萧启宏 著 军事宜文出版社 10,中国古代神话
袁 珂 著 华夏出版社 11,中国绕口令
吴 超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2,学生最喜欢的365个经典童谣
武瑛娟编 中国城市出版社 13,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
饶宗颐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14,语文一年级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5,中国传统智慧与艺魂
王树人 著 武汉出版社 16,从字到人
曲黎敏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17,《中国经典民间传奇》星星卷
18,《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精选》
19,《庄子的文化解析》
叶舒宪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部分内容参考或来自网上的资料
2009年7月12日
2009年7月26日
2010年3月6日 惊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