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闻
(2009-11-09 20:45: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学阶段的教育 |
在孩子们分享的新闻中,老师可以了解他们每天回家后的一些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学生之间也增强了互相的了解。
“昨天我妈妈说头痛,我帮忙做事,还把我的房间整理好了,原来是很乱的。今天早上我不想妈妈来叫我,我自己起床穿衣。我起来时,小鸟还没叫。”
当我听到这个孩子的新闻,心里被他对妈妈的体贴感动,主班老师李红育对他的做法给与肯定和鼓励,我想其他的孩子一定也有所触动。
在新闻分享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老师会及时引导。当一个孩子说:“今天我妈要给我买个乌龟。”李红育老师说:“现在最好别买小动物,你们还不知道怎么照顾它们,小动物就像小宝宝,我们班xx、xxx、xxx都养过小动物,结果都死了。老师建议你们现在不买,老师也很喜欢小动物,你们可以去大自然、池塘里去看它们。xx曾养过两只鸟,一只死了,xx做得很好,把另一只放了,让它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
其实分享新闻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说,也是在学会听。有的学生在听的时候,会迫不及待地打断同学的说话,这时老师要及时制止他,养成尊重发言者的良好习惯。谁想分享一定要举手等待,等别的同学讲完了,老师点到名字,才能开始说。
有的孩子说得太长,适当的时候,老师提醒他:“今天你的分享到这里结束。”毕竟,全班那么多的学生,一个人发言时间过长,其他学生就没有机会了。这也是一个学习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要说的话讲完的练习。有人认为中国人不会开会,其中一个现象是,一些人发言起来滔滔不绝、慷慨激昂,十几分钟过去了,听的人还是云里雾里。在给定的时间里,言简意赅、切中主题的发言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语言学家认为,在一个人的四种语言能力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听、说加在一起的比例高达75%,远远大于读、写。而在我们的小学课堂里,听和说的重视程度如何呢?
有学者研究了百年来各个时期政府出台的小学语文纲领性的文件,发现百年来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书面语言教育,要求儿童在小学阶段通过识字教学,逐步具有和提高书面阅读的能力。对听说和语
言的理解能力的重视严重不足。
本文提到的听,不仅仅是听老师讲课的听,听领导讲话的听,看电视时听到的语言,这些都是被动的听。更重要的听,还要包括在交流过程中,耐心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并做出恰当的反应。
一位美国大学里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有来自各国的学生,他很奇怪为什么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几乎不提问、不发言,课下他问了其中一位中国人,这位学生说,在他上学期间,老师从来没有问过他们有什么看法。在灌输中长大的学生,会渐渐丧失自己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与别人分享,高年级的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与别人分享,这是一个人通过理想中的学校教育,为进入现代化的社会而做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