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析马慧聪的诗歌创作/常智奇

(2009-09-13 08:51:41)
标签:

诗性

诗人

意绪

守候

马慧聪

中国

分类: 评论慧聪

 

解析马慧聪的诗歌创作

                             ----常智奇

 

              常智奇,文学硕士,文学评论家,《延河》执行主编。

 

在中国陕西北部,有一条无定河,这条河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流血、流泪的河。河的两岸千百年来回荡着剑戟相搏的厮杀声;波涛卷着战火,硝烟雕塑这孤儿寡母的重重身影……..。明代诗人敖英在《塞上曲》中写道:“无定河边水/寒声走白沙/受降城上月/暮色隐悲笳/玉帐旄头落/金微雁阵斜/几时征战息,壮士尽还家”。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心灵和情感世界。也可能是当年月夜悲凉的瞽鼓声,给这里的拦头柳涂上一层乡思的情感;也可能是边塞诗的种子伴着鲜血与白骨抹进了这块丰饶的土地,这里不断的涌现出一簇簇喷霞吐露,嫩绿鲜活,清新明快的诗人。马慧聪就是其中的一位。经晓雷君见绍,他认识了我。他把有晓雷作序,陕西人民出版社二零零三年四月出版的《渴望》诗集送给我,同时,又捧出一叠厚厚的诗稿,说要出第二本诗集,要我为他写序。晓雷君是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他对诗的敏感与鉴赏是超群的,他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推荐的青年诗作者,我不敢慢待,也不能慢待。读了马慧聪要出版的这部《守候》诗稿,我认为晓雷君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愈加无法推却这篇文章的写作。

马慧聪是一位年仅20岁的青年诗人,他身上具有一种狂飙突击式的精神遗传。读《守候》诗稿,我分明感到诗人在守候着成熟,守候着游子心底深处的精神家园,守候着一个民族文明大厦的落成,守候着变革时代诗性复活的圣诞节。守候着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守候着真、善、美的鲜花铺满人间大地。

这是一颗浮游飘荡的心。诗人面对大变革,大改组,大重构的社会现实,苦苦的寻找着自己如何“独立存活”的方式;寻觅着自己在民族前进中的角色;寻觅着人类的真诚、良知在建立新社会秩序中价值观念所处的地位。他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流浪”、“漂泊”,“居无定所”。

“我想知道青海湖那盏酒杯

究竟被海子说成了什么样子

还有海子的敦煌和麦地

我更想知道天空与民族的真正含义

 

可不可以做一名上帝的浪儿

把未来的诗歌与教义献给喜马拉雅

可不可以娶一名新疆的女子

能有一个远离社会幸福宁静的居所

                                                    《行者诗献》

青春的心喜欢幻想、想象,放飞浪漫,崇尚流浪。这位从无定河畔走来的诗人,也同样如此。他在他的诗作中,用了不少的笔墨表现了他的这种感情。然而,他的可贵之处是在陷这浮游飘荡的情感中融进了对祖国人民的深深之恋:“我要把自己放在最大的范围之内/爱抚我的人民”。《我是一个祖国》

这是一颗富于诗性质感的心。面对《未来》,他可以在母亲与婴儿的亲溺中感受到“历史的光白”,他可以在《家传》中,感觉出人类的“代沟”和隐隐前进的步伐;他可以在《习惯》中,感知出这个民族的劣根性;他在《青春年少》感觉到“苍老”,他在《初恋》中感觉到颜色的含义和人文价值。

这是一颗具有与屈子同样忧伤而孤愤的心,他在严酷的现实生活面前,忧国忧民,内心的烈火与现实的冰天雪地使他陷入深深的痛哭之中。“寻找一块断绝烟火的沃土/我可以无所欲为的痛哭”《痛哭》。“我们孤立在大地上/一个又一个的生活没能接成《有多少天生就是天才的人》。纵然仰天长啸/纵然伏案痛哭”《纵然》。

马慧聪的诗是一种洋溢着乡村炊烟雾霭的乡愁诗。他为中国西部农民的生存状况而忧伤,他为黄土地上的生灵自由幸福的翱翔而歌唱。他的诗中的意象,是与乡村生活连接在一起的,那梦中的蓝布,那山坡上蜿蜒的小路;那校园的饭场,那泥土的芬芳;那七口人的村庄,那村里的羊圈;那山,那坡,那坑,,那坟,那火,那驴,那磨,那泉,那桩…….

马慧聪的诗潇洒,舒展,放纵,而且机智,新颖。他很少有做的痕迹。能感觉到,这是从青春生命的深处,喷射出来的诗。有些作品,是人似乎都来不及对其进行必要的打磨,就急不可耐奈的把它喷射出来了。“濮”是其目前他的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中国的诗学是有基本美学规范的。《诗经》清丽、畅晓、长于比兴,旨在造境,把诗的情感表达直指“意绪”。通过“意”而表“情”,通过“意”而表“理”,表“致”。《关雎》中的那条河,流水的荇茱,小伙子绵绵不尽的思念,采摘荇茱与琴瑟般的爱恋,小伙要想钟鼓齐鸣样使优雅贤惠的女子欢乐的情感表达。意绪缠绵,情似流水,复调重叠意境深远。诗发展到唐代众体丰盈,诸法毕该,标规立章,准绳详备,把声律韵辙推至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节奏、声律、音响中表现情意,为后世树立了“不可企及的美学规范”。宋诗近腐,元诗近纤,明诗在复古中觅找时代之风貌。直到“五四”以前,中国的诗学一直在“意与境”的没学到路上匍匐前行。所谓意境,即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要表现的对客观对象的有机统一,在这里,景是主观情感化的景,“满眼景情皆情语”,指的就是此道理。

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也是当今西方世界极有影响而又极有势力的哲学流派“新托马斯主义”的理论家和领袖人物——雅克·马利坦在他的《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见《三联出版社》199110月版)一书指出:“精神的无意识中存在着一种智性的非概念的活动,那么我们能有更大的理由认定,在精神的无意识中,这样一种费概念的智性活动,这样一种非理性的理性活动在诗的起源和诗性灵感中起着基本的作用。”(第85页)诗性直觉是诗人要发掘的自身潜能。诗的第一要求是诗人对他自己主观性的隐约认识,即通过情感契合而达到的认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把握是通过他隐约的,幽深的,直觉的,意感的情感契合而认识的。

例如写《春日》:

李商隐:“欲入卢家白玉堂,新春催破舞衣裳,蝶衔红蕊蜂衔粉,共助青楼一日忙”。

从形象到形象,在诗的意象组接中传达出一种生命感知,春日化繁蜂蝶忙的情景。没有理性的硬块,完全是感性的流露和宣泄。

杜牧写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国破山河在,春城草木深,王国的遗恨,不着一家,尽风流,直觉表达情感,意绪通达理性,美感之至矣。

明代诗人殷云霄的《春望》写到“

“二月澄江春水深,北孤山关云阴阴。北孤山头云作雨,我欲渡江愁我心”。在自然春色中,诗人的心头积满了阴云,一种人生行路难的情感充满字里行间。理念完全渗透在一种主观情感的泻泄之中。

马慧聪的诗,是一种主观情感的宣泄中,融入了强烈的理性的诗。他的《春》是这样写的:

一首诗说春天来了/另一首诗说冰雪化了/还有一首诗说花准备开了/奔忙最先从大地上发出宣言/冬眠的动物还想多睡一会儿/因为苏醒是奔向毁灭的小车/怀念爱情的季节多么饥渴/一只蚂蚁与一只大青虫的爱情/好多农人也在目睹着/天空像一条不太清晰的小河/无数云块飘过后/我们的希望出走了”。

这是春心与理想,人与自然的开阔铺陈,思维的空间是浩淼的,想象是诡丽,神奇的。显然,他是受现代诗的影响很大。然而,由于作者太注重主观情感的宣泄,情感的清夜还未化开“理性的硬块”。主观感情与客观物像还未达到诗意的,有机的,和谐的,情景交融的统一。我以为:马慧聪是一个诗感很好的青年,他有走向成功的天赋,但,还需要读大量的书。目前,他是本能的,天然的,非自觉的基础上创作。古今中外,名家、大家,经典性的诗作需要他去继承,他若想成为一名有作为,有影响的诗人,必须补上这一课。这也是使他目前诗的意象走向统一、一致、协调、华美的关键。

生命直接的诗性创造,是一种人的生命结构、功能在一种与自然、社会趋于和谐,平衡,协调的理想状态下的或价值趋向的状态下的审美判断。这种理想性的审美判断,是一种建立在人的生命内稳态基础上的。直觉判断,它是把理性思维转化渗透,积累在人的潜意识中的判断。目前,马慧聪更多是靠秉赋中的天然机智,这种天然的秉赋与后天美学的供给还未接上。天、地的贯通将是他新生之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