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皖耕集》沈天鸿
(2023-09-04 11:16:53)
标签:
文化诗学皖耕集郑炎贵沈天鸿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众所周知,地球那边的福克纳,一直用小说的形式,反复书写密西西比州奥克斯福这个他家乡的小镇,让它变得五光十色,也使自己成为了众所周知的福克纳。几十年过去,地球这边的郑炎贵,一位地域文史与地学学者,也一直在研究安徽潜山县(现已改为市)这个他家乡所在地域的一切,虽然他不能与福克纳相比,但他的成果和贡献,我相信是可以让现在和以后的皖文化研究者、以及对皖文化有兴趣的许多人瞩目的。
凝聚他这些成果的,是收录有30多篇论文的《皖耕集》,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第1版。
作为地域文史与地学学术著作,其独特价值与特色,方锡球教授所撰《皖耕集
序》已经评析得很精当,我无保留地赞成,例如指出《皖耕集》研究皖地山水和地方文化,非常注重第一手资料,并且善于运用正史文献、文物考证、地方志乘和田野调查结合的方法,绝非率尔操觚者可比——这是在肯定《皖耕集》诸多立论能够成立的同时,指出了这诸多立论之所以都能成立的原因。又如指出《皖耕集》在学术上有多方面值得称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炎贵先生的研究扎根在地方文化发展的现实之中——这是指出炎贵先生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是具有活生生生命力的。锡球先生这篇序学术与文学相结合,浑然天成,文采斐然,与《皖耕集》实在是相得益彰。
我想说的是,《皖耕集》不仅是一部优异的地域文史与地学学术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化诗学著作。
这不仅仅在于炎贵先生认为并且在写作时贯彻了“尽管论辨为宗,但行文尚须通达有趣,以求引人入胜。切忌扳起面孔,作一副学究相。既不失学术品味,也要好看耐读,表述尽量平实,文采与理性不悖,融文史哲意韵于一炉”,也在于我认为《皖耕集》摆脱了文史与地学与生俱来仅仅只是“知识考古学”(借用福柯语)的局限,而上升到了文化诗学的层次。
之所以能如此,自然首先是因为炎贵先生具有融文史哲意韵于一炉的自觉,和实现能力——他同时是一位散文家、诗人(旧体诗)。“文化诗学”的基本诉求是通过对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的文化解析,提倡深度的精神文化,提倡人文关怀,提倡诗意的追求,批判社会文化中一切浅薄的、俗气的、丑恶的、不顾廉耻的和反文化的东西。这些在《皖耕集》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差别仅仅在于在炎贵先生这里,把对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的文化解析置换成了对文史或者地学的文化解析。
炎贵兄是我大学同班同学。年长于我,也消瘦于我(可能是因为勤奋远胜于我吧)。追忆大学同班风华正茂时节,抚摸《皖耕集》,且录旧作《天香》下阙表达我对炎贵兄的敬意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