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天鸿:《何其三山水绝句三百首》序

(2023-04-13 21:21:46)
标签:

旧体诗

何其三山水绝句三百首

沈天鸿

分类: 文学评论

高端品读】沈天鸿:《何其三山水绝句三百首》序

 

沈天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安徽省作家协会第四、第五届副主席,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名誉会长,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何其三山水绝句三百首》序

沈天鸿

中国古代诗词之佳者,历久弥新,魅力不减,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爱读、能背,会下意识地想起或者脱口而出。可以说,古诗词已经成了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所以,即使是白话文、自由体新诗盛行的当代,旧体诗作者队伍也极其庞大,何其三就是其中值得称道的一位。

旧体诗这种超越时代的巨大魅力由何而来?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韵味。

最早把“味”引入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遗味”的是西晋的陆机——“遗味说”是对庄子“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的一个回答。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味”作为文章风格之一而使用,所指仍然是“遗味”,亦即“余味”。陆机、刘勰都没有对“味”的美学内涵进行论述。此后,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滋味说”并且做了阐述,确立了中国诗学中的“诗味说”。到了唐代,司空图将“诗味说”发展成“韵味说”,主张“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兼具(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而这是由“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而产生或者说获得的。有了韵味,才有意境。司空图强调“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司空图说的味是韵味)。这就把诗和只是用了诗的形式的所谓的诗区分开来,当然,也使诗和其他文体的作品区别开来。由此可见,韵味是诗所独有的美学特质,而且又是与意义(旨)融合在一起的,这样的文学作品,历久弥新,魅力不减,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司空图之后有严羽、王士禛、王国维等丰富并发展了韵味说,这儿就不赘述了。

何其三的诗词,显然继承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味遗产,努力并善于建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产生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从而建立起意境,又以意境容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整个作品的结构浑然一体又有开放性,韵味十足,摇曳多姿。尽管这本《何其三山水绝句三百首》因题材单一,诗的形式基本都是绝句,所以辗转腾挪难度大,但仍可看出上述特色,例如《过冶溪卷蓬桥》其三:

老藤遍绕绿幽幽, 石拱弯弯古意浮。

八百年来桥未动, 宋朝溪水早东流。

一二三句都看似写实,但有了第四句全诗皆活,老藤、石拱都成了象外之象,都是景外之景,而八百年未动的整座桥,与一岁一枯荣的老藤、浮现隐没中变幻的古意、桥下不停流逝的溪水, 构成了意味深长的“相对论”,并且由此使得各意象统一于一个特定的美学之境,意境因此得以形成、辐射并产生韵味,文已尽而意有余,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兼而有之。

这首诗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只写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这正是何其三诗词的又一艺术特色。 而这,正是沈德潜认为七言绝句所应有的(参见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至于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的“七绝亦切忌用刚笔,刚则不韵。即边塞之作,亦须敛刚于柔,使雄健之章,亦饶顿挫,乃不落粗豪”,则天然地适合何其三——何其三诗词骨子里是婉约的。几年前我在《何其三词三百首》首发式发言中论述过这一点:

何其三的词清新活泼、细腻委婉,从风格上看,总的来说属于婉约派, 但加入了她自己的特色,就是活泼,是活泼的婉约,或者说是蹦蹦跳跳的婉约。

这话说的是词,但也适用于她的诗——词是可以称为诗的,何况婉约是风格,风格亦会体现于作者所写的其他体裁的作品。以柔婉为基调的婉约古已有之,抒写离愁别绪,或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何其三以词入诗,变香软的婉约为活泼的婉约, 蹦蹦跳跳的婉约,就使得这有活力的婉约变成何其三的了。不过具体就这本《何其三山水绝句三百首》来说,因为常常写到古迹吧,这婉约中有了淡淡的深沉——只能是淡淡的,因为活泼的本性改不了,活泼只能收敛一些,而深沉被仍然无处不在的活泼渗入,也就只能是淡淡的了。

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七言绝句,易作难精。……必有弦外之音,乃得环中。”“弦外之音”是司空图“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又一种说法。何其三的七绝,好就好在有这个“弦外之音”。

这就保证了何其三写出的是诗,是比较好的韵味悠长的诗,而不只是写出了七律七绝等。现在中国旧体诗作者中的许多人,包括某些名气很大的,作品大多数是只能被称为律诗绝句之类,而不能说是诗。

何其三的诗的确是诗,并且多有佳作,也在于才情。就七绝而言,清人王夫之就认为此体以才情为主,所谓“才与无才,情与无情,惟此体可以验之”。何其三写了几百首七绝,并集为一书,颇似把自己架在火上了。好在她有所需的才情。情在前面已经说到了,是活泼的婉约之情; 才则是诗才。写诗确实需要诗才,有散文之才、小说之才都不足以写诗。诗才是什么才呢?说清楚很麻烦,它既是用文字创造诗意之才,也是在现实世界建构起又一世界之才,还是技术层面营造意象、生成意境、产生韵味之才,等等。但简单又概括地说,是别出机杼之才,也就是对于任何写作对象,都能或者至少是常常能有出人意料的诗思。吴乔《围炉诗话》 中所言“七绝乃偏师, 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可作此解。何其三这本诗集中的诗,许多都是“偏师”,例如——

《暮春访太湖嵯峨寨》 其二: “游人纵使都离去,万顷青山未必空。

《暮春太湖蔡家畈古民居见古龙泉》 其一写古泉:“许是天公开一眼,留于人世看沧桑。

《金湖水上森林过玻璃栈道》:“栈道原非真实地,人生最怕是悬空。

《古民居见墙上苔痕斑驳》:“伸指轻摩墙上绿,光阴触手便千年。

《于黟县驱车觅花》:“沿途田野皆看遍,花不觅人人觅花。

《登黄龛古道见岭上云》:“悠悠终日了无争,忽尔留停忽尔行。岭上浮云真淡定,见人来往不曾惊。

等等,不胜枚举。

按照我写诗的经验,这样的诗句的写出,绝非推敲可得,更不可能是两句三年得那种,而是写到那儿时忽然就灵机一动,妙手偶得之,其来如海上生明月,去似退潮之水。何其三应该也是写诗时能有这样的状态,所以才频频写出这样的诗句。而写作时能有这样的状态,需要的一是诗才,二是相当好的文学的以及其他学科的修养。

有才之后就有个才大才小的问题。孙绍振先生《论绝句的结构》中说,同样写思乡,贾岛的《客思》“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不如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因为贾岛停留在观照景物的层次上,柳宗元则不然, 第三、 四句转入超越性抒发, 从现实的描绘转入想象的虚拟,从外在景象的描写转入感情的狂想,形象的深度大增,感情的境界大开。“有才与无才,才大与才小往往在此处可窥一斑。才疏者往往在第三句拘泥、 执着、局促,才高者往往于第三句排开新宇。”孙先生所论自是可以自圆其说,不过我认为柳宗元这第三、四句的好不在于转入感情的狂想,而在于它是出人意料的诗思,是“偏师”。但孙先生“有才与无才,才大与才小往往在此处可窥一斑”的判断,我是极赞成的。许多人的作品,包括何其三的这些七绝,都是正面的证明。

何其三还注意并致力于题材的开拓,不论是对于古代诗词还是当代诗词,生活中通常不入诗的人或现象,都被她填成了词,写成了诗,并且可读,这在题材开拓上当然是一个贡献。不过,我认为恰恰是这类诗多停留在表象。像《题东北新城花溪公园》这样的作品,就不如她其他的诗深远。写生活的诗停留在表象能获得的仅仅是所谓的生活气息,而且是等同于烟火气的生活气息。而就诗词来说,仅有烟火气的生活气息是远远不够的。她的好作品在这类题材的作品之外,有意境有韵味,并且多有意味隽永的佳句。这说明什么? 说明诗需要的是意境、韵味,而不一定非要有所谓的“生活气息”。或者说,“生活气息”宜广义地理解,不宜等同于烟火气。

读何其三有佳句的诗,会发现其佳句不是梗塞的骨头,或者孤岛,而是和谐于全篇,是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这表明何其三诗词的功力相当精湛,也提示我们,好诗是要有佳句的。再注意看看,会发现这些佳句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它们都是其所在那首诗内含的思想的标志。这就又提示我们,好诗总是需要思想内涵的,并且是独特的思想内涵。何其三的诗词常常有这样的篇什,是她的诗词能产生一定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因如此,何其三的诗词创作取得更好的成就是可以期待的。

2012 年我有一首步韵答友人《论诗》,庶几可借用于论何其三诗:

海日天风偏有韵, 诗心缥缈却能凭。

灵犀一点生龙气, 顽石千年化老藤。

道本虚无似云水, 法原变幻隐阶层。

惊雷掣电相逢处, 泪雨犹藏孰可能?

谨以此为《何其三山水绝句三百首》序,并祝贺它付梓问世。

                                                                        二〇二一年八月四日于安庆

 

 

何其三简介

何其三,安徽宿松人,中华诗词学会、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宿松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宿松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诗词楹联委员会副主任,云帆诗友会策划。著有《何其三词三百首》《何其三绝句三百首》,新著《何其三山水绝句三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即日起在云帆书店上架销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