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沈天鸿|在杨四海散文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7-07-08 17:25:15)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学评论
谢谢根据录音整理我的这个即席发言,不然我实在不能还原出文字,因为我自己没有录音。
沈天鸿:高级编辑、兼职教授、文学评论家,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转载]沈天鸿|在杨四海散文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刚才凯霆说是自由发言,现在又点名要我第一个发言,其理由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新千年前十多年,我一直是他的散文编辑。是这样的,可以说,四海的每篇散文完成后,我都会很快看到,只是这几年看到的时间迟了些,但还是看过。那我就先发言吧。
  首先,对四海散文作品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我认为,对某个人作品展开研讨,如果是真诚的、深刻的,而且是独到的评论,不论是褒扬还是批评,对于作者本人甚至其他作者以及旁观者都是重要的,而且有好的作用。 凯霆刚才讲过,四海是一位资深作家,的确如此,四海从事散文写作三十多年,主要专攻散文这一文体,在省内外,已是一位知名散文家。知名有两种,一种是作品数量多而知名,另一种是因作品质量而知名。四海属于后者。
  四海,我记得你的第一本散文是我写的序,我一直认为序也是评论,而且应该是评论。但我一时没找到这篇序,不过没找到也有没找到的好处,序中讲过的我不再重复了,今天我的即席发言很简单,就三点。
  第一点,四海的散文写作从一开始,对散文的定性是准确的。散文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文学性质的散文,另外一种是非文学性质的散文。我不止一次谈过我的这种看法,有时使用“广义散文”这个看上去比较能让人接受的词组,指称“非文学性质的散文”。对于写作者,定性就是确定自己写哪一种。我想,不管你是写散文还是写诗的(写小说的另当别论,因为小说要复杂些,而且它本质上是通俗文体),你既然能够勤奋而又刻苦地一直在写,那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功夫、同样的精力、同样的时间,把文学性质的散文和诗写好?你用心写好文学性质的一篇散文,有可能这一篇就胜过非文学性质的好多篇,甚至上百篇。
  当然,最终选择是文学性质的还是非文学性质的,决定权在写作者个人。我在这儿说到这一点,是为了指出,四海一直将他的散文定性于文学性质,方向对,定性明确。他早期散文的性质不是广义散文,是有时在表达上力不从心,因而文学意味弱了一些吧。按照我自己的理论观点,判断散文和诗这两种文体的作品是不是文学的,判断标准就是浓缩后的六个字:文学就是意味。一个人的散文别人读了后,没有感受到其中意味,只读到了意义,那么基本可以判断,它不是文学性质的作品。
  文学性质是内在于文本的,所以,它要求从内部去写。四海的散文从一开始就是努力从内部去写。至于一位作家从内部能够收获多少、抓住多少、表达多少,那是写作功力的问题。性质定得正确,方向对了,经过努力,正如苍耳开场白中指出的那样,四海的散文发生蜕变、突破后,其文学质地是纯粹的。我补充一句:四海的散文在文学质地纯粹的同时,还拥有强烈的生活性,或者说人间烟火气息。四海明白这一点,文学性质的散文与人间烟火其实并不冲突,作品中的人间烟火与形而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将具象与抽象融为一体,使他的很多散文作品不仅厚实而博大,也同时有了细腻与生动。
  第二点:我想讲讲他的散文主题。任何作品,凡是称得上是文学作品的,不管你写的主旨是什么,哪怕你写的是很小的物事,它也有所指向与暗示,即最终的主题,并且指向文学母题。这个母题就是人以及万物的存在与在,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将是一种大的缺憾。
  我觉得四海的散文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去写。值得指出的是,他的很多作品拒绝绝对清晰而又单一的主题,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具体文本超出其本身,让读者能够从具有内在联系和内在逻辑的事件与场景交错杂糅中,读出更多的“东西”的方法与原因。我始终认为,如果写什么就只表达了什么,那这个作品一定是非文学性质的,四海对此认知明确,他的努力获得了应有的回报。
  刚才苍耳也提到过的,四海的散文题材是独特的,写河流的人有不少,但在中国可能还没有哪位散文家数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以长江为代表的河流及河流上、河流边的人与物,作为自己的书写对象。从题材方面讲,他的作品应该是对当代散文的一个贡献。
  第三点,四海的散文,尤其是他后期的散文,做到了气韵流转、灵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来,散文这种文体是最接近诗的一种文体。文学性质的散文应该是这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批判杨朔的散文观,当时我发表的观点是,杨朔散文写得如何是另一回事,但他“把散文当诗一样写”的观点有什么错?我认为没有错。后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成功,应该就在于“把散文当诗一样写”。之后,他的散文一本比一本不能看,也是在于他抛弃了这种写法。把散文当诗一样写,实际是要求什么?要求气韵流转。诗的一个显著标志是,要有意味。而且有意味还不够,这意味还要流动、旋转。中国古代文论讲 “气韵”,是中国文论的一个特色,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气”,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
  “气韵流转”对于文学性的散文是更高的要求,有的人也许能够体会,从外部写的散文,总会让你觉得读了后也就读完了,感觉不到文本有内在的流动与旋转的“气韵”。今天我们常常说到的那个“文脉”是什么?我觉得“文脉”其实是指散文的“气韵”,而由“文脉”这个词,就可以想到气韵是由结构形成的,如果撇开“文脉”这种说法,那么散文这个“气”主要是由结构生成的,其次是由词句——遣词造句来酿成的。如果在写作中,遵循“文学就是意味”的原则,那么结构和词句同时就能够生成韵味。这种韵味和气结合,就有了气韵。四海的散文许多结构还是值得玩味的,如果你仔细读他的一篇散文,总是能感到他话里有话,散文本身写出来告诉你的是一种或一些东西,实际上他告诉你的却又是另外一种或一些东西。而且让你感觉到其中的意味是飘忽不定的,流动的,忽隐忽现的。如果想进一步寻找这种现象的成因,就需要研究他的这些散文的结构﹑词句是如何生成的。   
  说到这里,我想对四海说说我的一个建议,这就是以后四海是否在气韵方面再注意一下,再多下一点功夫,因为有时四海的散文气韵流转得不够顺畅,仍有点欠缺。一旦给读者留下不流畅的感觉,那就会影响读者对你作品的兴趣和评价。
  总的来讲,四海的散文目前远远没有得到他应该得到的注意和评价,因此这个研讨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需要的,同时我也希望看到有更多的评论去分析并研究他的散文。
  谢谢大家,我的话说完了。

(以上根据研讨会录音整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