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几个和《现代诗学》有关的论文或资料(之二)
(2015-02-04 20:37:57)
标签:
《现代诗学》文学理论沈天鸿资料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意象张力在劳伦斯诗歌中的语言建构 |
|
作者:杨 斌 来源:山东文学2009年第十一期
|
|
摘 要:成功的意象塑造为劳伦斯的诗歌提供了意蕴无限的张力空间,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浓缩于一个个矛盾对抗又平衡统一的意象之中。无论是诗歌中的单一意象还是多个意象都体现了明显的张力特征,而其诗歌语言的陌生化组合以及新颖奇特、内蕴丰盈的比喻和象征的运用,展现了劳伦斯的诗学语言特征,同时形成了其诗歌意象张力的重要语言基础。 关键词:意象张力;陌生化;比喻;象征
一、张力与意象张力
新批评理论学者瑞恰兹认为,包容诗可以使对立的冲动取得平衡,而“对立充动的平衡是最有价值的审美反应的基础”。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始人之一庞德认为,意象是“霎那间里呈现的智和情的复合物”。
[6](P36)
(
( 参考书目:
[1]
[2]Tate
[3]
[4]Pound
[5]Pound [6]
[7]
[8]
[9]
[10]Salgado
[11]
[12]Abrams
[13]Abrams 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C] |
意境张力同其他的文学张力形式一样.强调文本的多义 性.作者情感的饱绽,和对立统~的矛盾因素的包蕴等。诗歌中所寓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 通过对意象的描写刻画得以实现。。意象作为生成意境的核心”[ 4] ,是意境得以提高、综合、扩展和丰富的基础,意境深远的诗文 也必然有成功的意象塑造。因此意境张力首先应体现为诗歌意象本身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意象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张力关系。在中国传统诗歌中.这种张力关系体现得非常 鲜明强烈。庞德欣喜地意识到了中国诗歌的 这种特质,他说.“有一种诗,读来仿佛是一张画或一件雕塑正欲发言为诗”,。中国诗人们把诗质 呈现出来便很满足,他们不说教,不见陈述”[ 5】 。他所说的“诗质”就是指诗歌的意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语境。庞德在 1913年3, EJ(诗刊》上发表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卜文中提出“一个意象是在刹那 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他后来将意象分为主观意象和客观意象两种: “它可以产生于头脑中.这时它是主观的,也许是外因作用于大脑:如果是这样。外因便是如此被摄入头脑的:它们被融合,被传导.并且以一个不同于它们自身的意象出现。其次,意象可以是客观的,攫住某些外部场景或行为的情感将这些东西原封不动地带给 大脑……16】 可以看出庞德所指的“意象” 强调情感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是融入了 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这种结合最终达到的 是一种意象内部或意象之间;中突下的交融.进而呈现出诗歌独特的张力语境。 庞德诗歌中的意境张力首先源于他对中国传统诗歌意境的借鉴传承。这充分体现 在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之中。正如诗人艾略 特的评价.庞德是。中国诗歌之发明者”【 7] 。 这一评价不仅肯定了庞德翻译介绍的中国 古典诗歌对美国现当代文学的巨大影响。又 点明了他的诗歌翻译的特点.即富有创造 性。这种翻译 式不强调字面意义和形式的一致性.而是强调整个文本意义的忠实。这 陌网 I :主l l ! f士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忠实,中国古典诗歌的独 特意象和由此产生的优美意境通过这种方 式传递给了西方读者。事实上.如果译诗“译 出了原诗的意境、神韵、美感.它就是一首好的译诗。而且它会被英语读者接受,加以欣 赏,甚至参与欣赏再创造,完成对诗美的享 受和感应”【 8 】 。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主要 收集在他的《华夏集) ) ( Cat hay.1915) 里。该诗集又称为《中国》、《神州集》等,是庞德 于1915年根据美国学者费诺罗沙( Er nest Fenol l osa) 在日本研究中国诗歌时所做的笔 记而译出的19首中国古典诗歌结集出版的。庞德的译文适应了他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 的要 求,采用自由体形式、直接的表达、非诗 歌语言的诗化运用以及意象排比式的叙述 结构.较好地体现了中国诗歌特有的意蕴深远,虚实结合的张力之美。 从庞德译的李白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可以看出他的诗歌翻译的基本艺术原 则 。 原诗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庞德的译诗为: Separat ion on t he Ri ver Ki ang( 长江别 ) Ko—j in goeswest f romKo—kaku— r o. The smoke—f l owe rs ar e bl urred over t he ri ver. Hi s l one sa i l bl ot s t he f ar sky Andnowsee onl y t he r iver.t he l ong Ki ang. reaching heaven. 这首译诗显然没有拘泥于原诗的韵律和形式,从意境的角度看,该译作尽管有 误译.但基本传递了汉诗原作的韵味,体现 了中国诗歌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 境特点。原诗中一些主要 的意象.如“故人” ( Ko—i i n) ,“黄鹤 楼”( Ko—Kaku—FO) ,“烟花” ( smoke—f l ower ) ,“孤帆”( 10ne s ai l ).“长江” ( t he l ong Kiang) 等,都在译作中体现了出来。这些意象并置迭加.给读者呈现出一幅 充满离愁别绪的清美山水风景画,极大拓宽 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庞德似乎在这里找到了 他所追求的理想诗歌境界:“一个闪闪透亮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一个思想用明亮的边 锋透人另一个思想.是一个各种气韵运行的 世界……种种磁力成形,可见或隐隐欲现. 如但丁的‘天堂’。水里的玻璃,镜中之像。” 【9] = 庞德诗歌中的意境张力充分体现在他对诗歌意象的塑造和安排、诗歌语言的独特 处理和运用等方面。 意象是生成意境的核心。庞德十分注重 诗歌创作中意象的塑造和运用,他认为“诗 歌的基本色素是意象”,【10] “一生只呈现一 个意象,胜于写出无数作品。”【 11】 。1915年1 月,庞德在《关于意象主义:卜 文中进一步阐 述了自己对于意象的理解:“意象不仅仅是一个意念,意象是一个熔合在一起的意念的 漩涡或者集合,充满着能量”。显然,庞德所 认为的意象是一种具有辐射作用的能量场 或者说是漩涡,思想观念通过它不断涌现出来。可以看出。庞德非常注重意象所蕴含的 作者的真挚强烈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对读 者的影响作用。这也正是诗歌的意境张力得以实现的必要 条件。 庞德在诗歌创作上经常采用“意象迭 加”的艺术手法来处理诗歌中的意象。在一 定的美学原则的指导下,意象与意象有机组 合,并通过相互映衬、对比、对立等作用,形成意象与意象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张力关 系,并使得单个意象的张力剧增。这些迭加 的意象既可以是异质的.也可以是同质的。 异质意象的并置迭加,使得单个意象之间相 互对峙、冲突,同时在这过程中读者的阅读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参与到因意象对峙所产 生的“艺术空白”的解读中.从而使整个诗歌 产生出独特的意境张力。在庞德的意象主义名作《地铁车站》中.就采用了这种“意象迭 加”的艺术表现方式。 The appari t i on of t hese f aces in t he cr owd/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呈现. Pet al s on a wet ,bl a ck bough./湿漉漉 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杜运燮译) 在这首极短的诗中,作者呈现出了两个 不同的意象:地铁站中幽灵一般时隐时现的 人群的面孔,和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 花瓣。这两个意象对立碰撞,又相互重叠.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 体验感受这些意象,既可以理解为“展示一 种美丽的人性( 花瓣)在地下隧道( 时空) 如雪纷如鱼跃如海潮如狂漩的群众中战栗式的 醒觉”【 12】 ,也可以看成是“倔强的生命力的 展示”[ 13】 等等。简短的文本通过典型意象 的塑造和安排得以扩展圆涨,充满了意蕴无 限的张力之美。 同质意象的迭加也是庞德经常采用的意象表现手法。如他的《诗章 四十九》 “雨 :空阔的河:远行, 冻结的云里有火,暮色中的雨 茅屋檐下有一盏灯。 芦苇沉重:垂首: 竹林细语:如哭泣”。( 赵毅衡译) 这个诗节清楚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意境 思想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在短短5行诗 中作者塑造了暮雨、大河 、旅人、冻云、闪电、 茅屋、灯光、芦苇、竹林等九个意象,这些意 象并置迭加并直呈在读者面前.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山水画卷。作 者的强烈情感蕴涵在这些意象之中,并通过 这些意象的迭加不断强化充盈。这些同质的 意象的结合,形成了较大的情感密度,所产生的效果远远大干单个意象之和.从“雨”、 “河”到低垂的“芦 苇。、哭泣的“竹林”,在不 断的意象转换中,读者被带入到一个情感 不断强化的意象群中,一幅意境清丽凄美的 “雨 中河 畔图”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意象的 转换可以看威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跨跳.它 有效增加了读者的欣赏载荷,使其处于不断 的兴奋紧张状态,努力去填补因意象跨跳而产生的“艺术空白”。诗歌的意境张力也就在 这种交互作用中产生并不断强化。 显然,庞德所塑造的诸多意象不仅具有视觉强度.即视觉的饱满、生动.更包含了丰 富的内蕴意义.即意象的密度( 意义的密度) 。 而“意象的张力与意象的密度成正比”【 14】 . 一首成功的诗作必然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张力归根结底也源于此,“思想有 怎样的深度(当然是以诗的方式),张力就会有怎样的强度”[ 15] 。庞德把诗歌看作“一种 令人鼓舞的数学,它给予我们方程式。不是 抽象的数字、三角形、圆形等等。而是人类感情的方程式”[ 161。在这个“感情的方程式” 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丰富的文艺思想——“崇 尚古典”、“开拓创新”、“厚东薄西”、“鞭策现实”[ 17] ,和“由一连串的矛盾组成的”【 18] 政 治思想观念。庞德对诗歌语言的独特处理,也是催生 其诗歌意境张力的重要因素。他所提倡的意 象派诗歌运动,主张去除英国维多利亚时期 诗歌过于繁冗,过于宣泄情感、放纵情感的 诟病,希望借助于东 诗艺(中国古典诗歌和陌网 I :主习! £ 士 日本俳句) 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诗歌创作。 庞德注意到了中国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 特点,并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大胆借鉴。这种 语言特点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诗歌的外在语言形式与内在诗歌意义的对立统一, 从而呈现出诗歌独特的张力之美。简化凝 练并不是简单,相反“简化’在艺术领域里 往往具有某种与‘简单’相对立的另一种意 思……当某件艺术品被誉为具有简化性时,人们总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 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结构中”[ 19】 。同样, 诗歌语言的凝练是诗歌形式上的内敛与意义上的外张的矛盾统一体现。文字愈简约. 形式的内敛性就愈强.其内蕴的思想、意义 就愈为强烈地弥漫发散出来,诗歌的意境张 力也在这种文字的简约与情感、意义的充盈的矛盾中得以实现。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 文字的概括、浓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 诗歌语言的。空灵”之美,开拓读者的想象空 间。这在庞德等意象派诗人的作品中得到很好体现,他们主张用简洁、朴素、准确和浓缩 的语言来突出意象,具体就是“不要 用多余 的字句和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的形容词”[ 20】 . 要 直接描写客观事物,尽量避免诗人主观的 评价、感叹和对表现对象侧面的烘托渲染。 庞德的《地铁车站黼是由31行的初稿,经反 复修改而成的两行小诗。该诗语言的简洁、 浓缩几 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且诗歌容 量极大,每一个词都有丰富的含义。诗歌形式的简约与内涵的丰盈之间的张力关系。在 这首短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外,庞德许多诗歌的结尾也独具匠 心,经常采用开放式的结尾方式。这种结尾 增强了诗歌的“弦外之音”,使诗歌“言已尽而意无穷”,增加了读者的联想空间,扩展了 诗歌的意境。例如.他根据中国的古粼 落叶 哀蝉曲》仿译改写的《刘彻》一诗就很好地体 现了这一特点。 刘彻 丝绸的瑟瑟响停了。尘埃飘落 在院子里。 足音再不可闻.落叶 匆匆地堆成了堆.一动不动, 落 叶下是她。心的欢乐者。 一片贴在门槛上的湿叶子。( 裘小龙 译) 这首诗庞德采用了一个名词的意 象——“一片贴在门槛上的湿叶子”来结束 全诗,既出人意料又引人深思,达到了他宣扬的“刹那间里呈现的理智和情感的复合 物”的效果,整个诗歌的内蕴因这一意象的 出现而大大增强。这一意象不仅饱满、生动, 具有相当的视觉强度,而且这种开放式的结尾让人们对诗中人物的寂寞哀怨的内心有 了更多的体会、联想。 台湾著名诗评家李英豪在《论现代诗之 张力:卜文中指出:“一首好诗,评断的尺 度不 是在属不属于‘传统’.属不属于‘现代’.属不属于‘新奇’.而在于它自身整个张力超然 独立的构成。好诗.就是从‘内涵’和‘外延’ 这两种极端的抗力中存在.成为一切感性意 义的综合和浑结”[ 21】。庞德的许多意象派诗 歌就是借鉴了中国传统诗歌意境悠远、内涵 丰富的特点,通过对意象的独特处理安排。 以及简约、凝练的诗歌语言的运用,营造出一个内蕴丰富、意境深远的张力世界.值得 每个读者认真揣摩。仔细品味。 I 上接79页l 经典为楷模的编排思想贯穿全书。涉及一 家、诸家和取法高下,则 在书中自有评沦,例如:卷三“诸家峦头分图”条“主山之脉,络既 知,轮廓素习 ,则 诸家皴法宜干谁先?日:董北 苑为集大成,其皴法苍老,当从此练笔.笔既老.诸体无难.且学画先恐学坏手,惟此皴法 不坏手。余岂左其袒耶。”立论明确.学者不 必费太多神思,便有取舍。当然,在画传中的 评论有些来的偏激,但是总的来说质量还是很高的。 3文人旨趣,面向大众 画谱的编排受文人画的影响颇深。从 编者观点立场、编辑内容体例、图例样范作 者的选择。皆以文人画为旨趣。。若画山水人物需清如鹤望如仙.若春兰叶多妖媚之致”, 故文人多画之云云,都是文人画教育思想所 系。李渔在画传首集序言中说:“俾世之爱真 山水者,皆有画山水之乐,不必居画师之名,而已得虎头之实。”这本书在当时是给那些 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看的。不仅要 做到让初 学者易于上手,还需在论述上显出较高明的 文化见解与画论修养,能够深入浅出。努力将精深玄虚的传统审美智慧沁透与一点一 划一物之中便是此书的用心良苦之处。画传 的风行也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文人旨趣 的编排思想正是切合当时的背景。清代开国 以来,社会较为稳定,.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绘画已经深入到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市民中去了.例如“扬州八怪”的兴起和影响,从 事绘画的人众多。经过历史的沉淀,文人画 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清初正统派画家“四 王”注重仿古.画作重“古意”追。笔墨”的程式化倾向对当时的绘画教育思想产生了重 大影响。这在《芥子园画传》中也有十分明确 的体现。 三、《芥子园画传澌负 载的美术教育 意义 《芥子园画传:》在吸纳前人图谱精华基础上,所呈现的篇幅之大、内容之丰富、画法 画理阐明之系统.以及细致、精当都是前所 未有的,可以称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唯 一完善而堪称经典的画谱,它不仅能使我们了解中国画技法及实际操作过程的细枝末 节。使得绘画教育的传承更为有效,而且作 为绘画百科式教材。传授技法以图例 贯穿全 书.由浅入深。有矩可循,有威例资鉴,有详实说明文宇。技法以理论为支架,给人以系 统的规律性的认识。提供历史的纵向知识. 从古到今.使学习者明了创造的由来与走 向。而且还使得我们得以一睹那个时代绘 画领域中的美学追求与教授方式。客观地评价该书的历史价值,它为当时的水墨学子打 破师徒课稿的作坊似的教学模式,使无师自通或自学成家成为可能.使更多的平民阶层 接受绘画教育。另外.画传本身就是一本可 读可赏、印制精美的佳作,对于绘画艺术思想的传播.提高大众的审美艺术水平.起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 诚然。《芥子园画传》成书于康熙十八 年,有时代背景的影响.在今天看来。《芥子 园画传:》显得过于程式化.是板起面孔生谈 “技法”.但它的编排思想可以说为其后的所 有画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所涉及到的 内容对于今天来说依然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对于初学及领会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这部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