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劲松诗集《难以命名的铁》序

(2013-12-12 00:01:58)
标签:

张劲松诗集

沈天鸿

文化

分类: 文学评论

               张劲松诗集《难以命名的铁》序

 

                                                     沈天鸿

 

    我注意到张劲松的诗,是从他的《两只麻雀》开始的。后来我在谈到诗时,多次以他这两只麻雀为例,以致于两只麻雀一度在一些诗歌作者那里半真半假地流传,并且写出了两只其它鸟类的诗。《两只麻雀》在我看来好在哪里?好在它以写出了,以一个写出了众多:

    表现出平常甚至卑微渺小如麻雀者的生存,而且这生存艰辛而温馨。但诗中的这温馨是从这两只麻雀的相濡以沫而产生的。这种相濡以沫是在艰辛的生活中生存下去产生力量的必须,同时,相濡以沫的温馨又反过来衬托出其生存艰辛的程度。但一首诗又必须首先是诗。从诗本身,亦即从人们通常所说的诗艺来看,这首诗也是可以称道的——所用意象极其少,少到只有两个:麻雀和天空。此外虽然还出现了苦楝树,但全诗却根本没有去描写它,仅仅是使用了一下苦楝树这个名词。没有描写而仅仅出现的一个名词,不是意象,甚至也还没有构成形象,它仍然只是一个名词,虽然它即苦楝树有其自然的隐喻意义。麻雀和天空中,麻雀显然是主意象,天空是辅助意象,对这个辅助意象只写了几个字(也有过\ 一次颤栗)。这样,几乎就等于只有麻雀一个意象了。意象越少诗就越难写。但由于选用的麻雀的特征细节的准确(这里的准确是从所选用的细节具有的寓意和暗示性来判断的),和准确却又同时具有特定的模糊性的字词句的组织和表达,使得麻雀这个意象形象饱满,内涵指向明确、丰富并具有张力,从而让人觉得这首诗充满了形而上的意味,而不会觉得实际只有两个意象的这首诗单调或者单薄。

此外,《两只麻雀》这首诗在题材上也有其启示:一是可以令人信服地表明,就文学作品而言,小题材也可以是大题材,而所谓重大题材如果写不好,就什么也不是。第二点我以为是重大题材宜从小处入手。承前分析可见,《两只麻雀》实际写的是人乃至万物的存在与生存,这不可谓不是重大题材,但这个重大是由两只麻雀这样的小来体现的。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鲁迅先生写重大题材的辛亥革命,为何是从未庄从阿Q这样的小来写的了。

张劲松写得好或者比较好的诗,都具有我上面分析指出的这些特点。而且,张劲松所有的诗,也都如《两只麻雀》一样,关注的是平凡甚至渺小的芸芸众生,写出的全都是他们\ 它们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但值得注意的是,张劲松不是以高高在上的俯视姿态来写他们和它们,而是感同身受地在写。我写作也是如此,我本能地持有的就是感同身受,就是他们就是我们、就是我。这一点很重要。也许什么都好伪装,但感同身受是不能伪装的——从写作本身来说,张劲松如果没有感同身受,就不能发现那两只麻雀,就不能这样写那两只麻雀。试问,即使明白了感同身受对于文学写作的重要性,但如果其自身没有感同身受的本能,伪装出来的感同身受有什么用?不能帮助他发现两只麻雀,也不可能能够这样深刻地去写的。

诗和中国画一样,需要建构起足够的空间。有了足够的空间之后,一般又以阔大为上。张劲松的《两只麻雀,》空间虽然也够大,但不属于阔大那种。这大概是由于受到主意象麻雀客观性质的限制——麻雀是一种檐间小鸟,不是鸿鹄、大鹏,同时也是主要的原因是受其欲表达的主旨限制。但他是能营造出阔大的空间的,例如《对岸的春花》,花总是很小的,但他把它放到天空并且还有另一片天空中来写,并且这天空和另一片天空是由花产生(突然的虚空,仿佛天空打开\ 让我获得另一片天空),其空间的确可谓巨大的大。另如《丝瓜花》、《河流》、《慢》等等都是,这样的诗在张劲松的诗中很多。

足够的空间,或者阔大的空间,其作用不仅仅是使诗意有存身之处,不被窒息,或不被挤到诗外,而且它能使诗意流转、弥漫,蒸腾而变得更多,笼罩的范围更大。再一点也是同样极其重要的一点是,境界是由空间为依托而形成的。没有空间的诗,肯定无境界可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空间就是境界的同义词。

张劲松的诗的另一个突出特色是喜用并且善于运用和描写细节。他从不笼统地写,他的诗几乎都是由若干个细节构成。诗中有没有细节,很好辨认;有细节又运用得如何,也不难判断,这儿我就不举例分析了。我想说的是,细节总是微小的,几乎都是由若干个细节构成的诗,在张劲松笔下却常常意旨深远,境界阔大。看起来这好象是奇迹,其实不是,这是这种写法必然并且是几乎自然获得的。只是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每写诗就摆出架势,要写大诗,殊不知,真正的大诗是以平常心写出来的,是细微处见精神,因小见大,因小而大。没有细节的小,所谓大诗必然空洞无物,甚至实际上不是诗。劲松懂得这个诗之三昧,所以他自然得到诗,得到称得上大的诗的境界。

至于张劲松诗中显而易见的真情、真性、真我,其客观意义或者价值众所周知,不赘。

综合上述,可见张劲松的诗值得一读,或者品味。

最后想说的是,期待劲松的诗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更进一步——形式技巧方面的修为差不多了以后,诗的进一步突破必然是在诗所内蕴的哲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

谨以此为张劲松诗集《难以命名的铁》序,并以此祝贺《难以命名的铁》出版面世。

 

                                                      2012.8.19  安庆

 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ISBN9787535463630  出版日期:2013-01-01  

 2013—2016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奖(文学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