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沈天鸿
沈天鸿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235
  • 关注人气:26,0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彼德堡的夜与昼

(2013-10-21 22:03:54)
标签:

圣彼得堡

夜与昼

红铜色的黄昏

波罗的海

沈天鸿

分类: 散文
                           圣彼德堡的夜与昼   

                                                                                              沈天鸿

 

    夜来临时我还留在白天,回想着刚才看到的红铜色的黄昏。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红铜色的黄昏。它从西边天空的不可知处照射过来,把我们的脸我们的手,总之露在衣服外面的部分全变成了红铜色,拥有了一种神秘的力感。有点儿像健美运动员的身体抹上棕榈油后那种色泽和力。但不同的是,这种力量给人的感觉是柔和,而不是健美运动员给人的力的粗野、叫嚣。

    天地、海水,城市的建筑物,甚至空气也都是这种色泽。仔细辨认,才能看出海水和建筑物的红铜色中有暗下去的黑。黄昏时甚至白天的建筑物里本来就隐藏着黑暗,海水为什么也这样呢?因为其实所有的水固然透明得允许光一直照耀到水的深处,但能够被照耀本就是因为没有光,并且拒绝光?

    光是借助物对光的拒绝来照耀物,显示出物的形体的。所以,无论我和伙伴们如何惊讶并极其喜爱这红铜色的光,我们也只能让它留在我们的外面。

    这是在俄罗斯的圣彼德堡,我们面对的海是波罗的海。圣彼德堡。波罗的海。两个以前只存在于纸上的地方。

    现在,波罗的海像它在纸上一样安静,这个晴朗的黄昏的红铜色仿佛有一种魔力,让它和天地和人一样,不得不安静下来,细小的浪温柔地吻着海滩。

    晚霞渐渐被天空收回了,光从红铜色还原到它本来的颜色。我们往回走。回到入住的海洋宾馆很长时间,虽然已经是夜了,外面仍然是明亮的白昼,世界并没有被夜取消——白夜!极其少有的巧合,我们到达的这天,是圣彼德堡这一年中白夜开始的第一天。

    房间里明晃晃的,光亮仅仅比阳光正常的白天稍微弱一点,书上的字清晰可读。直到凌晨两点,我都仍然不能入睡。站在窗口望去,对面的超市大门不断有人进进出出。我索性下楼走出宾馆,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比白天要少一些,但宾馆两边的快餐店里,食客比白天多许多。还有一个大约十二三岁的俄罗斯小男孩在孜孜不倦地反复练习骑自行车。看来圣彼德堡的人们非常习惯极昼了。

    凌晨三点,超市关门了,街道上也终于没有什么人了,开始像个夜深时分了。但这仍然不是夜,仍然是白天——夜,在这儿把自己变成了与自己对立的白昼,将不可能实现为现实,仅仅是天空中没有太阳,但许多真正的白昼也是没有太阳的。

    我知道这是真实的,但我还是有强烈的不真实感。这也是夜?这就是夜吗?是不是夜本来不过是白日的深处?世界上本没有彼与此?

    很可能是的。彼与此只存在于地面上,例如我的中国的故乡与这俄罗斯的圣彼德堡,它们永远不会变成对方。

    终于入睡前,我想起下午交流时见过的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罗季奥诺夫先生。一位很帅的俄罗斯学者,能说一口很流利的普通话汉语。虽然这样,他仍然是俄罗斯人,不会变成中国人。

    这是2013年的6月,我在圣彼德堡度过了两个白夜。听说到了冬季这儿只有夜晚,即极夜,白天把自己变成了夜晚,所有的生物都得忍受似乎无穷尽的黑暗。但圣彼德堡的俄国人已经习惯了,他们会和那些鸟儿一样,穿过黑暗而移动,而吟唱。

    渴望自己能在极夜中入睡的我,当然不知道我离开圣彼德堡后会写下这样的诗句:

 

          我未能习惯:

        我没有诞生在这里

        而且,我只停留数日

        我不能不把持续的光

        和持续的黑暗都看成

        无穷无尽必须承受的真理

 

    当然,我也不知道第二天我会看到流向波罗的海的涅瓦河,与涅瓦河口一座炮口仍然瞄准波罗的海的圣彼得保罗要塞——彼得大帝创建的圣彼德堡,最初只有这个要塞,是为了防御海上来的瑞典的进攻而建立的。后来发展成俄罗斯第二大城市。整个城市由100多个岛屿组成,由700多座桥梁连接起来,由于河渠纵横、岛屿错落、风光旖旎,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是俄罗斯历史上的首都之一,它和莫斯科类似于我国的南京、北京。

    由圣彼得保罗要塞得名圣彼得堡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将它改名为彼得格勒。其后苏联成立,为纪念列宁十月革命时曾在这儿发动革命,1924年列宁逝世后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又恢复旧名圣彼得堡。不变的是涅瓦河和它的名字,只是守卫它的要塞炮口现在瞄准的只是波浪和红铜色的黄昏。

    在圣彼得堡,我的皮肤短暂地是红铜色的,但即使在那时,若转过身,脸就进入黑暗,变成黑色,不过轮廓仍然可辨,就像仍然保持自己的主题。保持自己的主题是必须的。那个不能入睡的白夜我写下了这样几行诗:“地球。太阳。北极。海/ 俄罗斯。中国人。现在/ 一切都裸露,我有着/ 天空和大海/ 深刻得像悬崖一样的感情”。

 

                                                     2013.10.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