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世学诗集序

(2012-09-23 21:10:21)
标签:

汪世学

诗集

沈天鸿

文化

分类: 文学评论

                                  

 

                                    

                                           沈天鸿

 

 

 

 

以朴实的语言和日常情景激发情感,是汪世学的诗的写作方法。而一种特定的写作方法是与特定的艺术特色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所以,朴实和总是与具体并且特定的情境结合在一起,从而拥有了有艺术感染力的情感,是汪世学诗歌显著的艺术特色。

这一点,几乎无须论证,例诗在他的这本诗集中俯拾即是。

    我想说的是,以朴实的语言和日常情景激发情感,是曾经普遍被中国新诗运用的写作方法,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新诗就是这样写的。用这种方法写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朴实的语言是不是能够在朴实的同时具有足够的表达能力,那被选取的日常情景与其所激发的情感的结合是不是独特。汪世学是基本做到了这些的,例如《等待一个人》:

 

 

人们在雨中漫步、奔跑

我不在现场,不知道其中

是否充满浓郁的诗意

——我坐在一间屋子里,等待

一个人的到来

 

我听见了雨声

树木、花草的美妙交响

但我没有开门出去

我读过一些正史、野史

我不能犯下类似的错误

 

我不清楚那个人

是不是已经出发

或者在途中遇到了另外一个人

我能做的,唯有坚守

耐心地等待他,像雨一样

敲响我的门扉

 

 

 

朴实的描写性的语言因为与本体象征的结合,从而在保持朴实的同时而拥有了暗示产生的张力;所选取的下雨时等待一个人的日常场景,与这场景所激发的情感的结合是自然而独特的——自然,是他紧扣住雨和等待,虽然他在紧扣的同时也暗暗延伸甚至离开了正在进行的雨和等待,但这种延伸和离开是不露痕迹的。独特则当然是因为在这首诗中,他既表达了雨中耐心等待所体现出的真情,又揉进了另一种等待命运敲门因而更加广阔深沉与深邃的复杂情感。如果他仅仅就等待一个人而写,那么就没有独特可言了。

由此可见,从表面上看,汪世学是在运用曾经普遍被中国新诗运用的那个写作方法写他的诗,但实际不是,实际是他改造了以朴实的语言和日常情景激发情感的写作方法。考虑到中国新诗的历史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算起,到现在不过九十年,前五十年普遍运用甚至是唯一的写作方法就是这个以朴实的语言和日常情景激发情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是抛弃前五十年的这一方法,而普遍采用现代主义的写作方法从而产生和形成了中国的现代诗。由此可以看出,汪世学以朴实的语言和日常情景激发情感的写作方法的成功改铸,是很有意义的。说是一种贡献,也不为过。

以朴实的语言和日常情景激发情感的写作方法既然是前五十年被称为“传统新诗”的最主要的方法,那么,汪世学的诗是传统新诗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不是。而且汪世学诗歌是现代诗。

这个回答或者说这个判断是基于我的一个理论观点:判断一首诗或者一种诗歌是不是现代诗,不是看它的技巧方法,而是看它体现的哲学思想的性质。我第一次说到这个观点是十几年前路过杭州时在骆寒超先生的家宴上(说是家宴,地点却是在酒店)。骆寒超先生是著名的诗歌评论家、浙大教授。他问我:怎样才能判断诗歌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于是我做了上述回答。因为是突然遇到这个问题并立即回答,所以回答后我略思考或者说检验了一下,发觉我自己的一些诗,在写作方法上无疑是现实主义的,但就其体现的哲学思想的性质看,则是现代的。同时我也想到其他人的一些诗,尽管使用了意识流、变形、超现实等等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派的写法,但其表达的思想在哲学上无疑是古典的,这样的诗,我认为肯定不能说它们是现代诗。此外,体现现代哲学思想的诗,情感在其中不是首要的,甚至情感常常被抑制,以不让它突出于首位,从而保证思想是第一位的。非现代诗中,情感总是第一位,占据前景的,原因是它所表达的古典哲学思想总是单一而且稀薄的,并且是直接属于那被描写的对象物的(换句话说,就是:非现代诗的意义稀薄并且明了而容易确定),不能或者说不足以占领前景。

我说汪世学诗歌的性质是“现代”,他的诗是现代诗,依据就在此。他的诗表达或者说体现的思想是现代哲学的,当然,其中也不妨揉合有古典哲学的某些成分。

等待一个人》的意境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特征,但它体现的思想是蕴藏的,亦即不能从表面直接认出和归纳的。而且,也是更重要的,是其思想既属于所描写的对象物例如雨、雨声、门等等,但也不属于这些对象物,而是作者临时也就是在这首诗中写到它们时附加的,并且这些思想之间存在着肯定与否定的矛盾和冲突。这些,正是现代诗或者说现代哲学思想的特征。

其他一些日常场景被弱化,抽象性更强一些的诗,例如《醒来》、《静夜思》、《雨声》等等中,上述的现代性质就更显而易见了。

现代诗或者说现代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关注、体现并思考人以及万物的存在与生存。这显然是汪世学的诗歌的题材与总的主题。在以诗关注、表现并思考人以及万物的存在与生存时,汪世学有他自己的方式和领悟。这就是他不像大多数现代诗人那样在诗中回避或者弱化日常生活情景,他反而是大写特写,直接写。另一点就是他诗中表达的领悟不是引用式的附加——“引用式的附加”即将读到的现代哲学的东西粘贴到所写的对象上(这是写得不好的现代诗之所以不好的通病),而是基于自己对于生活、对于对象物的体验。

上述都是世学诗歌的特点、优点所在。至于不回避不弱化日常生活情景,反而大写特写直接写,因为其难度(这难度是诗这一文体带来的,因为诗这文体要求有诗意,而庸常的日常生活情景常常是世俗的,甚至是庸俗的,要把它们写得有诗意,显然难度很大。而小说这文体从来都是大写特写直接写日常生活情景,为什么?只因为小说不要求有诗意),世学有时也处理得不够好,弱化了诗意,印证了优点就是缺点这句老话,这点,是世学自己已经知道的。我想,在这一点上,世学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继续这样写下去,依靠提高驾驭能力争取消解它的难度,或者就是不回避但也适当弱化日常生活情景。

 谨以此为世学诗集《正在路上》序,并祝贺它的面世。

 

       

 

 

                                                        2012.9.23  安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记忆
后一篇:中秋二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