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鹧鸪啼鸣

(2012-02-07 16:38:18)
标签:

鹧鸪

沈天鸿

散文

文化

分类: 散文

 沈天鸿

                         鹧鸪啼鸣    鹧鸪啼鸣

                                           

 

 

    猝不及防。我不喜欢这个词。它有突然袭击并且把你击中的意思。但不喜欢并不意味着都能拒绝,尤其是猝不及防本就没考虑征求你的意见——现在,我被鹧鸪一声接一声的急促的啼鸣击中了,莫名地不安甚至有些微微的紧张。

    窗外正是城市冬日的黄昏,灯还没有亮,天色极其阴沉昏暗,仿佛天空正朝大地拉下它自己,要把整个大地都收在它的罩子里。这正是我记忆中听到鹧鸪急促叫唤的天色。不过那往往是春季或者初夏天,在雷雨将至或者天色向晚时分的田野或者旷野上,鹧鸪短促的叫声从不可知处传来,仿佛贴着地面滚动,然后被什么绊住了,突然停止,让人感受到没有了鹧鸪声之后的异样沉寂。但这儿是城市,并且是深冬,哪来的鹧鸪?它又为什么在这城市的空中啼叫?我茫然地朝窗外看去,看见的仍然只是茫然的灰蒙蒙的空气,灰蒙蒙的空气中除了墙,什么也没有。

    猝不及防。我再次想起这个我不喜欢的词。

    天色更晚了。我能感觉到,鹧鸪急促的叫声混合着黑暗,掠过我的面庞。

    是的,是掠过。鹧鸪、鹧鸪的叫声和黑暗都在飞。

    这是长江中游某城市岁末的一个傍晚。刚刚下过雨,天气和心情,都合乎节令地潮湿而寒冷。

    鹧鸪的叫声和黑暗却是干燥的,尤其是那鹧鸪的叫声,似乎可以被折断。

    果然,鹧鸪的叫声断了,并且不再被接上。

    我没有能破译这只鹧鸪的叫声的意义。在乡村,初夏时鹧鸪的叫声被听成“割麦——插禾、割麦——插禾”。不过,我从来没认为它是在催促割麦插禾,我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只是那短促而急躁的音节,一旦响起就抓住了我,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不是站在春天或者初夏的田野上,而是悬在空中,心里空落落的并且莫名地焦躁。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不合情理。那时我正年轻,而且春天或者初夏的田野,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绿,各种各样盛开的花,尤其初夏,还增添了即将成熟的麦浪,喜悦或者愉悦才合情理。但是不,就是不,鹧鸪的叫声取消了这一切,鹧鸪的叫声里有一种与眼前事物绝不相同,并且不可知、不可把握的东西,进入了我。它极其有力,具有广袤的无限性和扩张性,我不能摆脱。

    在乡村的那些年,我每年都听到鹧鸪的急促叫唤,每年都重复着这种体验。这种体验年复一年地沉淀下来,以至于现在我在城市听到鹧鸪的啼鸣,被唤起的仍然是这种情感。

    仍然还是这个问题:我为什么会这样?我知道古人将鹧鸪的叫声解读成“行不得也哥哥”,知道有个词牌叫《鹧鸪天》并填写过它。我甚至查过词典。后来读到并最喜欢的古人写鹧鸪的诗词,是张籍的《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白苹茫茫鹧鸪飞”和“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展示的空间和感受的性质,都正和我相似!

    张籍、辛弃疾为何也有此种感受?想来想去,我以为是因为鹧鸪的叫声的性质。鹧鸪的叫声是什么性质?短促、急切,甚至还有些哀怨。而凡是生而为人者,谁没有这种性质的情感体验?。这合了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天一词•玉楼春》)。

    不关鹧鸪事。

    晋崔豹撰《古今注》说:“鹧鸪,出南方,鸣常自呼,常向日而飞,畏霜露,早晚稀出,有时夜飞,夜飞则以树叶覆其背上。”原来鹧鸪的叫声是自己呼喊自己的名字“鹧鸪”。这让我想起我写于1987年的诗《鲁滨逊》中的几句:“闲来无事\ 你便叫你的名字\ 叫应了之后忽又沉默\ 原来自己对自己\ 也有难言之隐”。

    名字是无意义的。“鹧鸪”有什么意义?

    无意义的,令人不安甚至紧张。

 

                                                2012.2.7 下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拜年!
后一篇:长岭的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