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卫红散文集《梨花雪》序

(2011-02-14 15:44:48)
标签:

散文

沈天鸿

文学评论

文化

分类: 文学评论

                        夏卫红散文集《梨花雪》序

 

                                                     沈天鸿

 

    夏卫红的散文,传达给人的是一种颤栗和疼痛,这种颤栗和疼痛只发生于人生的苍茫时刻,如《秋日黄昏》、《秋苇》中的秋天,《苍茫时刻》、《在风中》降临的暮色和风。但这种颤栗与疼痛却是慰藉的同义词——人生的种种细节在夏卫红的笔下,因此于冷静甚至冷峻的同时又显得从容。颤栗、疼痛之所以是慰藉的同义词,冷静甚至冷峻的语调之所以又显得从容,在于颤栗、疼痛是“突然发现了世界”(《秋日黄昏》)的必需代价,冷静以及冷峻则是其必要条件,而这颤栗的疼痛又因为不断的发现和领悟而得到了弥补,因此转化为慰藉,从而可以从容。

    这样的散文,不完全是写出来的,因为要写出它,必须先有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人生体验。

    人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从何而来?思考。思考的结晶是思想。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但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思考是风,从人自己内部吹出的风,它使得“从湖面吹来的风很冷”——很冷的冬天湖面上的风历来很冷,“我”为什么只感觉到那个特定的冬日中湖面上吹来的风才是“我在不算长的人生旅程中感到冷得发痛的风之一”?美国诗人史蒂文斯在许多年前提供了答案:“必须有冬天的心灵/才能领略松树的霜枝,/枝头白雪皑皑;/一直那么寒冷”。这也正是我说思考是从人自己内部吹出的风的依据,是它使“我”在它到来之时拥有了“冬天的心灵”,从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风,湖水以及自己等等都是一个“冰冷的存在”,对存在“有了一种锐利而坚硬的理解”。

    人类的生存是坚韧的,像能从石头上打出路的河流,但作为有限的个体的人,越是持有他所从属的人类这一整体所具有的坚韧、顽强的意志,便越是能深深地感到作为个体的自我的那种种不可克服的局限。例如孤独,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的种种个人不可抗性的“安排”,以及如曹丕明确意识到的“年寿有时而尽”等等(这些正是夏卫红散文也是人类文学所写到并且必须写到的)。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另一类人,他们视一切为“理所当然”,人类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在他们那儿异化成忍耐。他们也许更加符合“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但他们也因此不可能感受到或者说不可能发现个体的自我,以及作为个体自我的种种不可克服的局限。有了这个区别,对于后者来说,很冷的冬天湖上的风也很冷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在风中》很肯定地告诉我们“多少年后,我才意识到,那是一个很冷的冬天”中的 “那是一个很冷的冬天”却与自然界的真实无关,这个肯定是基于心灵的真实,因为如果是自然界的寒冷,那就无须要到“多少年后”才能意识到了。生理学告诉我们,寒冷或其他外界刺激从皮肤传导到大脑神经的速度是极快的。生理学还告诉我们,喜怒哀乐等等情感也是生理性的,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便有了种种情感的相应表现甚至是丰富的表现,便是一个证明。由此可见出流传甚广的那种将“情”推崇为文学第一要素的观点是荒唐的。文学固然要以情感人,但最为重要的还是情感之中及其后是否隐藏着“第一推动”,以及是什么样的“第一推动”——我所说的“第一推动”就是思想,它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动态的思考。夏卫红的散文的独特性,就在于它们之中蕴含着的、运动着的独特思考,在于情感已是由特定的思考决定并又通过意象事物体现了这种思考。

    通过意象事物体现思考是意象思维的运行方式。这种以意象思维方式进行的思考在《秋苇》、《在风中》和夏卫红其它散文中的运行是弥散性的,因此它有一种丰厚性,但它又有一个终极意义上的指向,这就是它始终是指向人类以及个体的人的生存的。不过它不是“终极关怀”性质的(“终极关怀”只能是局外人才能作出的),而是从自我开始、有切身体验与痛楚的置身其中的。这种终极意义上的指向与其切入角度和运行方式,使《秋苇》与《在风中》避免了沦落为写景记事的危险,而将作品提升到了真正文学的高度——在我看来,文学的高度中总是包含着并且也必须包含着思的高度的,尽管思常常是冰冷的,但正如夏卫红在《在风中》所写道的那样,正是“在这种冰冷中”,“我”才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须这样走下去”。

    夏卫红的散文是这样走过来的,也期望她继续这样走下去。

    谨以此为《梨花雪》序,并祝贺它的出版面世。

 

                                                                     2011.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