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存一篇文章。原文无作者姓名,大概也是转来的。有一个网上这文章作者名字是江凤鸣
眼望秋水——解读现代诗(之二)
时间:2010-09-28
19:28来源:随笔小札
近年来,我特别喜欢读安徽籍诗人沈天鸿的诗。他是中国新诗坛上,少数既能写诗,又有自己诗学理论的人。他的《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影响了中国诗坛中的很多年轻人。他“不仅注重区分和鉴别古典诗技巧与现代诗技巧的质的分野,而且对受到盲目崇拜的西方诗学技巧理论(如结构、反讽等)进行了独到的反思与修正”沈天鸿认为现代诗形式和意义不可分离、形式意味着意义,意义是作品形式结构的功能之一。
“沈天鸿诗学理念的结构内核,是深厚的本土文化的古典精髓与敏锐的反思、追问的现代精神的相互揉和、浸润并达到‘合金’状态。”他注重学习现代西方诗歌理论,但更注重把现代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相结合,以创造一种具有中国气派的新的诗学体系。
沈天鸿的诗歌语言很有特色。他注重借鉴古汉语洗练而有韵律的句式与现代口语的融合,他也注重对西方诗歌结构的借用,这使得他的诗句焕发出特有的质地、韵味、时空感以及自由灵动的句式优势。
现在大家都说新诗难懂,主要就是近三十年来,特别是最近十五年来,新诗由“朦胧诗”经过“先锋诗”向“第三代诗”转变过程中,大量暗喻、象征、联想、通感以及诗意背景的无指向性和诗意的发散性等众多技巧的运用,使得诗意变得更朦胧、更多义、更晦涩。诗歌艺术遂从市井传播的大众艺术,走向了象牙塔内少数人欣赏的小众艺术。
在这样的背景下,沈天鸿对对现代新诗理论的探索和实践,就显得尤为可贵。
下面我就斗胆解析一首他的新诗《秋水》。我以为这首诗很好的体现了他的诗学理论。为赏析的方便,现将其抄录于后:
我总说:秋水在远方
总是忘了
这句话就是秋水
我说这句话时正是夏季
这句一出口
秋水就淹没了
我的脚背
站在秋水里我总是说:
秋水在远方
日子,就这么过去。
解读这首诗,核心是要把握如何理解“秋水”。我个人认为,这里的“秋水”可以理解为对“向往”的暗喻。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向往的美好生活、向往的美丽恋情、向往的远大目标等等。这就是现代新诗的发散性与背景的无指向性的特征。把握了对秋水的理解,对全诗的整体把握就有了基础。
第一小节中的“总是忘了/这句话就是秋水”。可以理解为:当时忘了,后来想起。这句话实质上就是秋水。“我说这句话时正是夏季”,是相对于前句“我总说:秋水在远方”的时间基点。“夏季”可以理解为“现实”。现实生活的喧嚣、当下心境的浮躁、眼前爱情的挫折、面前的种种不如意等等。
第二小节中的“秋水”我们不妨先从字面上把它理解为“秋水的凉意”,意会一下凉爽的秋水从脚背流过的感觉。如果我们把“淹没”理解为“浸润”,把“脚背”理解为感觉和感受或再大胆的理解为触动等。在字面上做了这样的暗喻转换以后,我们再把“秋水”理解为所要表示的心情和企盼、希冀等。它的象征意义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小节,比较的简单。我们可以把日子的暗喻义转换为流水。把“过去”与“站在秋水里的我”对应起来。这样就好理解了。向往、希望、企盼与流动的秋水一样、与流失的日子一样,相伴相生。
以上是以这首诗的字面义与象征义进行了赏析,但作者的艺术构思绝不止于此。如果你读过庄子,一定会知道庄子恰有一篇哲学散文也叫《秋水》,庄子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把秋水写的恣意汪洋,阐释了他“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哲学思辨。庄子的老师,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上善若水”,在老子眼里“水已然成为至善之物”。沈天鸿是读过老庄的,他的《秋水》诗,有着明显的老庄思想的痕迹。
解读这首《秋水》,我觉得有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失衡,总觉得心里有一种对时间、对人生、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无奈和苍凉。刚刚说“秋水在远方”,可一说出口,“秋水”就淹没了脚背。这怎么能不让人感时伤怀?这首诗读到最后一节,我似乎读出了诗人的伤感和落寞。而这种情感也许正是诗意之所在。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本体与喻体的相辅相成,虚实相化、虚实相生,无形中寓意有形,有形中虚化无形,有力的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以“秋水”为主题,循环反复,一咏三叹。好似在悖论中山重水复,又在话语情景中展现柳暗花明。
诗无达诂。这仅是我个人的解读。就算抛砖引玉吧,不当处,等待智者的指正。
|
___________________
沈天鸿:
首先感谢这位的解读与评论。细评或者说文本分析性质的诗歌评论是有很大难度的,这也就是这种现在的评论一直很少的原因。
对于对自己作品的评论,作者最好是不说什么。但这儿还是说一句:最后一节被读出了伤感和落寞也说得通(不论读出了什么那个什么都不是作者的),但从全诗结构的转折看,这节的三行表达的是从容。是对第二节的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