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这种文体
沈天鸿
近十余年来,随笔忽然兴盛,并且出现过“随笔热”,其证明就是出版社纷纷抢着出随笔集。那阵热虽持续时间不长,但每年全国发表的随笔的数量仍然是难以计数,因为大量的报纸副刊每天都在刊载随笔。
也是十几年前,我说过随笔是一种危险的文体,要克服这种危险只有一个办法:必须有思想。
这个看法后来我又多次在不同场合重申过。
为什么说随笔是一种危险的文体?这要从随笔的文体说起。
“随笔是一种危险的文体”是相对于诗歌、散文、小说而言的。诗歌、散文、小说的文体规定使它们具有文学性(且不论那文学性有多少)。随笔的危险就在于它的文体规定不能使写出的随笔拥有文学性。文学性是什么?在这儿可以理解成“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性质”。没有文学性的随笔,因此就与日常生活同格,
随笔的文体规定是什么?没有现成的规定可以援引。这是因为,什么是随笔都众说纷纭,甚至随笔是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都没有定论。
一般认为“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但没有再对这分支进行论述,因此,这个观点等于说随笔不是独立的文体。甚至有说“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或者干脆说“随笔,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的”。这就更取消了随笔是一个独立的文体的可能。
还有解释说“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随笔就是笔记。而笔记,如果不是应用文,也近于应用文了。这种解释的依据应该直接是《容斋随笔》。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序中说,因为是“随即笔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率意而为,“故目之曰随笔。”所以,《容斋随笔》的随笔其实就是笔记。现在的随笔绝对不是“笔记”而是“创作”,这已是不需要论证的。所以,不假思索地直接用宋代《容斋随笔》的说法来定义今天的随笔,肯定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而且,《容斋随笔》的“随笔”并不是指一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论家或目录学家的笔下并没有随笔这个文体,中国古代目录学家将《容斋随笔》之类归为“史部杂说类”(《郡斋读书志》)、“子部小说类”(《宋史·艺文志》),或者“子部杂家类”(《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古代文论家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论文叙笔”“囿别区分”,用25篇叙述文类;明吴讷的《文章辨体凡例》称“文辞以体制为先”,辨明文体59类;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自秦汉而下,文愈盛;文愈盛,故类愈增;类愈增,故体愈众;体愈众,故辨当愈严”,文体竟达127类,但都没有“随笔”。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只有
“随笔”这个词,而没有随笔是一种文体的概念。
另有人考证欧洲的随笔,指出随笔在拉丁语中意为“尝试”。随笔被写做“essai”,而法文中有一成语叫做“le coup
d’essai”,意为“试一试”,“试一下”,朱光潜先生因此曾经主张将“essai”或“essay”不译为“随笔”而译为“试笔”。但追溯词源没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
“尝试”、“试一试”、“试一下”、“试笔”
都含义不清——试着写的的是什么?不知道。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把essai译成“随笔”,是把西方的这个文体和中国古代的随笔这个词结合到一起了。
那么,随笔究竟是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如果是,它有哪些文体的规定性?
在我看来,随笔是广义的散文中的一种。所谓广义的散文,即广义的散体文,是与狭义的即文学的散文相对而言的散文,亦即因为它不是小说不是诗歌又不是应用文,只能也算是散文的那种散文。
一种文体是由它的被突出使用的技巧来形成它的文体形式,并决定这形式的性质的。狭义的即文学的散文的技巧主要是叙述、描写和象征(这象征一般必须构成总体象征,而不仅仅是局部的象征)等等,也就是说主要由叙述、描写和象征等等来构成形式,这样的形式的性质是文学的(我的一个观点“文学就是意味”可以用做这样形式的性质是文学的证明,因为主要由叙述、描写和象征等等构成的形式必然是有意味的)。广义的散文中有一类比如说时下被称为“生活散文”的那种,甚至也主要运用叙述、描写,但是它不会有总体象征,因此它的形式没有意味。随笔,作为广义散文中的一种,也有时会运用叙述、描写,甚至局部象征,但是,它的主要技巧是议论,甚至全篇都由议论构成,语言因此质朴(议论要求语言正确、明了,不能歧义)。这就决定了它的形式是非意味的,性质是非文学的。这与杂文的确很近似。但它又绝对与杂文不同,虽然区分很细微:杂文的主要技巧也是议论,以叙述为辅;全篇都由议论构成,逻辑推理结构外在而明显;一般不描写,不象征,即使有描写也是作为“论据”使用,具有论据性质。随笔的逻辑推理结构内在而不明显,允许甚至需要偶尔的描写、象征甚至抒情(因为如果不控制描写、象征甚至抒情就成了散文了)。另一区分标志是题材性质的而非文体的——杂文的题材集中在时政、时弊,随笔则广泛得多。
综合上述,可见随笔的确是一个“混血儿”,因为它是一个“混血儿”,增之一分减之一分它就都会和其他文体混淆,所以随笔不是可以随便写的,其“随意”其实应该是以随意为外表的从容。但是,这不妨碍它仍然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如果要给随笔下一个定义,那么我的这个定义是:
随笔是以内在逻辑推理为结构,以议论为主要技巧,间以适当的描写、象征等文学技巧,语言质朴自然从容,旨在藉即物说事表达所悟物理事理的一种文体。
这也就是说,与文学文体的诗歌、散文、小说离不开情字不同,随笔不着力表现情,更不追求情的深度和震撼,而是力求以理性和智慧取胜,即以思想取胜。越出上面我定义的那些的边界,随笔就不是随笔而成了散文或者杂文了。
这样的文体规定,使随笔不趋向获得文学性,而是离开文学性,趋向“论文”性质。既然不以获得文学性为目的,又不是论文,要保证值得一读,就必须而且几乎是唯一地要依赖于思想。由此可见思想对于随笔的极端重要性。没有思想的随笔,就成了没有价值的街谈巷议成了泡沫。这就是我说随笔是一种危险的文体的原因。
当然,随笔中的思想不是哲学论文中的思想,它要以“随意”出之。并且,随笔也必须有文采,而且这文采不是外在的,是质朴的同时显示出的典雅。换句话说,要使随笔的语言不是“白话”,需要很深厚的语言功力。
2010.11.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