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语文》不断驱逐鲁迅的背后

(2010-09-11 22:59:04)
标签:

杂谈

沈天鸿

教育

文化

分类: 杂文

             中学《语文》不断驱逐鲁迅的背后

 

     鲁迅被逐步赶出中学《语文》,这事做得很有耐心,几年来一直在慢慢做。今年江苏版的是《阿Q正传》,被从必修的《语文》驱逐进了《语文读本》。其它被驱逐的经典作品有《孔雀东南飞》等。人教的新《语文》课本“现当代作品及外国作品54篇,其中新选课文35篇,占总数的64.8%”。《语文》的这个变化再次化引起了许多人关注乃至辩论。

    经典作品被逐步剔出中学《语文》,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了,因为反对者只能徒然地发表反对意见,有中学《语文》编选权者一直在按照他们自己的观点在编选。反对有什么用?但是,能不能拜托编选者就此向社会发言时不要总是说些类似白痴的话,别自打耳光行不行?自己是阿斗,但莫把他人都当成好糊弄的阿斗行不行?

    ——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委王栋生称,“《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在配套的《语文读本》中”,说删除了它们是犯了低级错误。

    犯低级错误的是王编委自己:既然承认《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被从《语文》中删除了,那么说《语文》删除了《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何错之有?而“读本”,既然不是必修,中学生能有多少精力光顾它?

    ——参与江苏教育出版社版本语文教材编写的南京大学文学院傅元峰博士说:编写组认为,教材选文要有经典品质。首先在人文的内涵上应该是丰富的,作为教材应该对青少年有良性引导。其次应该在修辞和叙事,体现现代汉语内在韵致上有独到之处。同时,还应该是比较个性的,同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不只是哪个时代认定为经典的文章,应该是较长时间后仍被认定为经典的文章。

    对鲁迅文章的调整并不是说鲁迅的地位降低了,也不是说否定了撤换掉的那部分著作。

    一个经典作家(指鲁迅——本文作者按)那么多经典作品,却要一代人两代人一直看那么几篇作品?

    傅博士这段话绕来绕去,把他自己绕进去了:第一段的言下之意是鲁迅等人的这些作品没有经典品质,人文的内涵不丰富甚至贫乏,对青少年没有有良性引导。在修辞和叙事、体现现代汉语内在韵致上没有独到之处。没有个性,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是某个时代认定为经典,但较长时间后不再被认定为经典的文章。第二段却又认为鲁迅的地位没有降低,强调没有否定被撤换掉的那部分著作(这儿应该用的词是“作品”)。第三段话则也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每册《语文》每代人都只在课堂上读(学)一次,如果读第二次就是留级了,如果“一直看那么几篇作品”,那就是中国人在中学年年留级,留级到老到死。这可能吗?不过,傅博士大概是文科博士,小学算术没学好,遇到一二三就四五六了,情有可原。不过,文科博士把鲁迅作品否定得一无是处,然后又用“一个经典作家那么多经典作品”来称呼鲁迅和鲁迅的作品,逻辑和观点都不仅仅是混乱而且是直接对立,自打耳光,这可不再情有可原了,敢情是傅博士也没学好语文和议论文写作?

    这样水平的人编选《语文》,能编选出什么样的《语文》来?

    世纪初以来,中学《语文》为什么不断要驱逐鲁迅,驱逐其它一些经典作品?就逐步驱逐鲁迅作品来说看,是上世纪末学界出现的反鲁思潮的结果和延续。反鲁思潮中的反鲁者开始时其实不是为了反鲁,而是因为鲁迅在“文革”中曾经被“高举”。但是,死了的鲁迅被谁利用和鲁迅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要鲁迅为此付出代价?后来,逐渐发展到否定鲁迅作品,但这些否定基本是欲加之罪式的。以8月1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于德清的文章为例:“支持语文教材削减鲁迅作品的理由是,鲁迅是当代愤青的重要思想来源,少学点鲁迅,即可少制造一批愤青。过去的教材中大量选用鲁迅的作品,倒是应验了‘愤青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我们不能不正视的一点是,鲁迅是文学家而非思想家。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远远高过他的思想成就。他从早年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到转向后来的左翼,最终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思想遗产,是崇高的理念下所保持的战斗姿态。这无疑也是当代网络愤青的一个标准剪影。”把当代愤青说成是鲁迅作品培养出来的,多么荒唐!是文学家而非思想家的作品就不能入选教材?入选中学《语文》的难道都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的作品?而“崇高的理念下所保持的战斗姿态”也要否定,是想把中国人都变成没有脊梁骨的行尸走肉吗?!

     中学《语文》不断的发生的这种变化,还与更大的社会文化思潮有关。这个社会文化思潮就是反崇高,甚至反文化。用个通俗的词说,就是弱智化、庸俗化,甚至白痴化。看看这些年那些越来越流行的文化作品就知道了。举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小沈阳的作品,弱智化、庸俗化、白痴化全部兼而有之。真正的文化当然不是弱智化、庸俗化,甚至白痴化的,所以我说这个社会文化思潮是反文化的。

    这个大的根源不除,有朝一日,我们甚至可能看到具有弱智化、庸俗化,甚至白痴化特征的中学《语文》课本也横空出世,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争论《阿Q正传》或者其它作品是否应该被从中学《语文》中删除虽然有必要,但只纠缠于具体篇目于事无补,而且,纠缠于具体篇目还很可能是某些人所期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