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蜡烛的光>沈天鸿  <蜡烛的极点>汪治华

(2010-06-13 16:53:02)
标签:

诗歌

文学评论

文化

分类: 诗歌
 
         蜡烛的光 
                              沈天鸿
 
     点燃,投掷的光
     让黑暗浮动
     可见的物体在一个
     波动的圆中伫立,安静
     内在,暴风雨在窗外的春夜里
     独自疯狂
 
     仅仅因为停电?
     是,也许不是
     但电线的确在难得地睡眠
     而我,当然继续醒着
     独自看着这一支蜡烛的极点,这
     光的梦幻
 
     夜是一条逐渐远逝的河
     穿过我和蜡烛和蜡烛的光
     前行,让我感到
     即使是春夜,也比这光沉重
     烛焰因此摇晃、跳动
     整个夜,都压在其上
 
     所有的东西都是死亡的一部分
     但它们都坚强地
     活在还活着之时
     ——烛身上流下的不是泪
     是生命光辉中必须忍受
     源源不断的雪和寒冷
                            2010.3.23
 
 
             蜡烛的极点
              -----沈天鸿老师诗歌《蜡烛的光》简析
                                     文/汪治华                
   “可见的物体在一个/波动的圆中伫立,安静/内在,暴风雨在窗外的春夜里/独自疯狂”。
    这个波动的圆, 它是无形的。我最喜欢的就是诗人写出那种无形的东西,无法捉摸但它确实存在,仿佛精神的穹顶,仿佛气质的外在边际。它是一个场, 一种漩涡所形成的圆,足以纳入万物又旋转万物。漩涡中的轨道,就是万物的秩序,包括天空中的银河系,包括每一个身体或万物所发出的光,都是一个漩涡。而在诗人眼里,他是一个圆,摇晃的,不断变形又不断成形的圆。它立在在可见的与不可见之间,这常常是诗所在的区域。这里的圆,是一种哲学的极态意识。独自在外疯狂的,暴风雨,春夜,是一切外在的东西。
    “投掷的光/让黑暗浮动”,诗人必须进入一种境界,才能看到安静中的细微末梢,只有心静,细小的东西才能显出它的大,如果再安静一点,你甚至能领会到它的震动。诗人写出了画面般的纯绝对的极致境界,画中的东西,在思维出窍的时候它才会动,这样我们就到达了另一个空间。仅此一句,想必画家望而却步,而摄影家显得浮躁!
    “夜是一条逐渐远逝的河”,这一句拉得如此之宽,之远!空间再度被无限放大。一首诗里,真的可以容纳有有银河系之大?而直接写的不过是蜡烛的小。一个圆形之物,被一条河带走。一个无限宽的夜,无限宽的河,黑暗在上面流动,流成了黎明。
    “烛焰因此摇晃、跳动/整个夜,都压在其上”。重不压虚,虚不承重。而必须承受之重,它的重是无形的,无形的重才是真正的重。我们身体里都有火,在无人的静里会摇弋,令我们所处的夜,仿佛进入了星空。
    “烛身上流下的不是泪/是....../源源不断的雪和寒冷”。最后这几句,令人心里发颤,仿佛寒冷就这样进入了身体。被寒冷击中的人,看看这支蜡烛,他们在夜晚里得到诗歌的暖,得到文字所创造出的惊讶。源源不断的雪,源源不断的泪和融化,在火中所形成的对抗和冲突与消隐,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
    整首诗,仅仅十几行字,仅仅一个道具“蜡烛”,就演绎出无穷无尽的哲学奇境和诗意变幻,这就是好诗歌,这就是好诗歌的魔力。那么诗歌是魔术?当然不是,魔术师靠的是欺眼的手法。诗不欺心。所有玩弄而不进入本质的写作其实都是欺心的。诗在万物的外部也有一个中心,你把它从内部引出来,独特地创造出它的另一种所在。它写出了细节处的哲学之境。它没有一句直接描摹生活,但他是在生活中发现了极致,他能跳出来,不受现实缠绕而又高于现实。我们“独自看着这一支蜡烛的极点,这光的梦幻”。最极点的文字常常是达到最高哲学境界时所体现出的一种随意。这种随意的大家风范,需要具备内力和诗歌之外的功力,从诗歌内部自然而然地流动出来,它形成一个圆,一个带风力的磁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