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芝灵散文集《只为去看月亮》序
(2009-08-10 14:44:03)
标签:
文学评论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多少次去旷野,就为去看月亮,只为去看月亮。”
“我永记得:曾经,有一个月圆之夜,那时,月明。月下,有男孩女孩。”
这些如水如月光的句子是冰心散文里的?不是,是余芝灵散文里的。那么,是余芝灵受到冰心散文的影响?我因此特地查阅了这本散文集里的散文——说到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泰戈尔、梁实秋等等,却没见提到冰心。那么,是因为女子都是水做的,所以,流淌出来的月光在气质上因此相似吧。
我很早就注意到,女散文家的散文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它基本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对男性不抱好感甚至憎恨、反抗却又表现为男性化(请原谅我不列举它的代表人物了),一种是现实主义的却又表现为非现实主义。冰心和余芝灵的散文就都属于后一种。
现实主义的却又表现为非现实主义是指从创作方法和思想性质来看,这类散文从创作方法和形式看,无疑是现实主义的,但因为纯净、飘逸,对具体的事情的忽略或者说虚化,和强烈的抒情性,它的美学性质和风格却又是非现实主义的——我只能说它是“非现实主义的”,因为它仍然与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等截然不同。例如冰心的《寄小读者》,又例如余芝灵这本散文集里的散文,《只为去看月亮》、《散步小记》、《弯曲》、《当我坐上火车》等等,就都是。它们都是写大地上的人和事物,都按照现实中事物的本来形象来写,不变形(如果有些变化,也只是用明喻,不用现代主义的隐喻),甚至有些篇章里的生活气息还浓郁得很,但就是不愿意具体、详细地叙事,从而被突出的不是人和事,而是事物的意象,某些意象集中到一篇里,当然也暗示出了人物(“我”或者其他被提到的人),但人物与用事件写出的不同,也只是意象——一意象是什么?是代表性的符号。因此,余芝灵在她的散文里说的虽然是她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因为是通过意象,并且使自己(“我”)也成为意象,所以一己的喜怒哀乐也就变成了所有人的喜怒哀乐(通俗地说,就是小我已经变成了大我。这,对于散文当然是重要的)。而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却又表现为非现实主义的途径或者说秘诀。
不是象征主义当然不妨碍运用象征,甚至,象征还是主要的方法。余芝灵这些散文就是这样,她每一篇散文的结构和对意旨的暗示,都是通过象征来获得和进行的。象征,对于她的散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那最为关键的x 。但是,这象征又不是那种完善了的严格意义上的象征,它们仅仅是“泛象征”,是本能的而非自觉的象征。比如《只为去看月亮》中的那个反复出现、贯穿全篇的月亮,它肯定不再是自然界中的那个月亮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具有了它本来并不具有而只是作者在这篇散文里赋予它的某些性质和意义了,但是,仔细看这个月亮,又发觉作者赋予它的性质和意义还不足以完全改变它,它和人间万姓仰头望的那月亮仍然没有多大区别,仍然是我们熟悉的那轮天上的月亮。所以,我把这种象征称之为“泛象征”。大概也正因为如此,在更多的篇章里,例如《冥想》、《那时,月明》等等,才常常是在它们眼看就要成为完全的或者说真正的象征时就停止了,并且常常是笔触荡开,不再回来。——真正的象征是深刻的甚至是有些晦涩的,因为它负荷着思想的重。读冰心读余芝灵的这类散文,我承认:有一种散文是可以不要那思想的重的,因为它要的是轻灵,是儿童般的纯真。它是成年人的感受与技巧和孩子的烂漫想象力的结合体。对于它,重要的只是并且永远是内心,这内心就是那在草丛、花间、水面或者小路上,在日光或者月光星光中飞翔的蜻蜓,如果它接触到什么,也不会长时间停留——换句话说,“蜻蜓点水”是这类散文的突出技巧,它不断地带着不同的“水”翩翩飞翔,那些不同的“水”混合并且散发出的气息,就是它所要传递给感受到的人的信息。所以,必得停留于“泛象征”,以免因为形成完全或
者真正象征而妨碍了这类散文的构成。
但是,为什么又需要有这“泛象征”?很简单,因为不论何种文体的文学作品,都以象征(不是作为局部技巧的象征)为指归,以使作品获得超越所写之对象的弥散的意味,从而保证所写的是文学作品而不是非文学的文章(非文学的文章的意思总是只局限于所写对象和其字词的)。“泛象征”虽然不是完全的象征,但它也还是能够将一定的象征性赋予散文的。
再一点,就是上面说到的“内心”的使然。内心的激情要表达出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说出,所谓直抒胸臆;一是“穿上外衣”,所谓含蓄委婉,即不直接说。女性是被公认为善于含蓄委婉的,而要含蓄委婉,就必然要借物说事,而借物说事,亦即物成为代言者,几乎就是象征了。因此,象征方式几乎就是女性天生拥有的专利。作为散文家,就又具有了后天得到的文学的修养,先天与后天相结合,余芝灵突出运用“泛象征”来构成她的散文,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仍然因为是内心——没有谁会把内心的东西完全说出,何况又是借事物在说话,所以,在余芝灵的散文中这种由内心情感点燃的泛象征虽然有时也会变得强烈,但它们的含义仍然是与作泛为象征的事物紧密纠缠在一起,不完全明朗,从而拥有了神秘性,具有迷人的力量,像符咒一样抓住了读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美学效果”或者“艺术感染力”。
论述至此,我想我已经尽可能简明扼要地论述清了余芝灵散文的构成方式、美学性质,和美学效果的由来。同时,也等于论证了余芝灵散文的个性特质和美学价值。而具有了自己个性特质和美学价值的散文,自然是有着存在和值得被阅读的充分理由的。
谨以此为余芝灵散文集《只为去看月亮》序,并以此祝贺《只为去看月亮》付梓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