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居住

(2009-07-01 21:04:35)
标签:

散文

沈天鸿

文化

分类: 散文

                             

                                                                               沈天鸿

                                


    疼痛,是一个名词还是一个动词?
    实际上,这不是一个词性辩析的语言问题。它先于语言,甚至先于生命——在你获得生命之前,在你学会用语言准确地指称出它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因此,它是人类的。
    但我们必须将它作为个人的这才能体验到它。它不能被他人指认。
    任何一个不处于自身疼痛之中的人,都是“他人”。
    任何一个只处于疼痛之中的人也是“他人”。
    疼痛包括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疼痛。但有一种更高更广阔的疼痛,它与一个人的自身无关,它并不必然地发生于这个人的自身,它外在于具体的这个人,但它作用于这个人,使他觉得这也是自己的疼痛,内在于自己的疼痛。
    使这种疼痛由外在变为内在的中介表面上看来是人类所具有的“移情”,但实质上是“存在”,共同以人的生命形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的“存在”。
    体验到这种既是他人的又是自己的,并进而又转化为广义的他人甚至是包括万物在内的所有存在者的疼痛,疼痛就同时既是一个名词又是一个动词。

                                   


    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人诗意地居住于此大地上”的诗句,区分了“居住”与“非居住”——不是诗意地居住于大地上就是“非居住”,亦即非诗意的居住不能称之为人的居住。
    按照他的这种区分,人类自产生以来;能够居住于大地上的人寥若晨星,能够终生不间断地实现居住的,则可以说空无一人。
    残酷的论断。但这残酷来自于这论断的深刻真实:人类一直不曾实现自己亦即人的自由本质,一直处于“非居住”的状态之中,所以,这才有了由种种激烈冲突构成的世界史,人类才将希望永远地寄托于未来。
    但“非居住”的状态可以被结束吗?如果可以被结束,是在大地上还是在心灵中?海德格尔亦无法回答。海德格尔自己的一生在我看来,也是很少有时间片段能属于“居住”的。
    在人类的绝大部分都处于非居住状态之中时,任何人都难以真正实现在大地上的居住。中国古代深受庄学影响的隐士们的“居住”便是明证。
    要解放全人类,然后才能解放自己。看来这的确是真理。

                                      


    所有的存在都是物,虽然有些可能并非物质,例如感情,例如心灵。
    物与我们的距离,并不以客观的时空距离为唯一的量度,因此,时空距离上极其遥远之物仍可能与我们十分亲近,近身之物甚至就在我们身心之中的感情或心灵却离我们十分遥远,如果那感情那心灵已不是我们亦即作为一个人的本真的感情或心灵的话。
    物并无是非,故庄子以物观物可以齐万物,可以坐忘,可以心斋。以人观物,人成了臧否标准,物便有了是非,人之不同,物之是非亦不同,于是人与物便都有相争、消长,物性亦因此进入人性,人性亦被赋予给物。这种进入或赋予,本也无纯粹的是非可言,但由于人作为个体生命的短暂性的限制,更由于物性进入人性及人性被赋予给物这一过程的方式、方法的个人性带来的不可传授性,这种进入或赋予在某些人那里便入了岐途,人性被物化,人受制于物,而这种情形一旦发生,物作为物的纯粹性也被损害,物亦被扭曲、异化。
    物被扭曲、异化的后果比人被扭曲、异化更严重,因为世界乃是由物组成,人亦是物,只不过人凭自己创造的人性使自己区别于物。但人性与恶比较,人性往往是脆弱的,因为体现人性、作为人性载体的那个人知道自己作为物必然死亡,对死亡的畏惧在一些人那里足以使人性变得脆弱,从而忍受不住被扭曲被异化后的物的疯狂世界的诱惑与攻击,乃至最终等同于被扭曲的物,连清纯自然的物性也不具有。这样的物以及这样物化的人这种物,无论以何种尺度量度,都距我们十分遥远。

                                                                   1996.8.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