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六艺**温柔敦厚**隔水伊人---国台大欧丽娟之中国文学史诗经(二)

(2015-12-02 09:08:18)
标签:

诗经

诗教

温柔敦厚

隔水伊人

诗六艺

分类: 中国古典诗词

诗六艺

风:风土之音,地方民谣。

雅:各地诸侯朝廷之音和王畿之乐。

颂:宗庙之音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庄严肃穆,雍容和缓的舞姿音乐配合来歌颂、感谢祖先和神明

毛诗正义

赋:铺陈、直述其事,比较直接。

比:主观跟客观,物与我比较明显,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关联。而兴不容易看出脉络。

兴:涉及到物跟我,主观与客观一种微妙的对应与激发关系,不太容易掌握到。

朱熹对赋比兴创作机制的说明: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以彼物来比此物也。彼物此物是同类、同性质的,典型的例子如《硕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涉及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没有明确的性质上的相通点,可是事实上有相通,那个相通得要透过联想而那种联想有时是跳跃式的联想(如《蒹葭》),没有明确的必然的联结,得透过诗人的创造性的联结,才能看出它们中间的关系(如《桃夭》)。

李仲蒙的

赋:叙物以言情,情书物也。(叙物为主,情在物的铺陈当中)。

比:索物以记情,情附物也。(索物:在主观需要下刻意做的选择)

兴:触物以绮情,物动情也。(诗人先有朦胧的情丝蓄积在内心,突然之间被某一事物所触动激发,然后透过文字宣泄出来。)

即客观的物和主观的情所占的比重跟引发的过程是不大一样的。

兴的魅力

这个他物和所咏之词真的没有相通吗?当然不是。

假如没有任何相通,这个诗人简直就是在无厘头地创作。只是它们中间的联结非常隐晦,你得要去揣摩,进入到那个情境,才能感应到物所带来的兴发的内容是什么。这是兴非常动人的地方,它不可琢磨,可是又耐人寻味,不是没有道理,可又不是那么直接。

比兴的重要性

比兴事实上已不是一种心物之间的关系,创造诗歌的内在活动,不只在写诗而已,实质上比兴已属于中国文人进行思考、开拓视野或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了。


诗经的特色:

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是根文学,内容所涉及的范畴与南方文学(以楚辞为代表,楚辞很大的比例是投射到鬼神所操纵的超现实)完全不一样,它反映的是现实人间世界的思想和追求,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主,谈婚姻、恋爱、征役、刑役、经济等等,具有显著的政治(众人之事)跟道德色彩。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得有一套伦理来调节彼此之间如何共存,所以诗经里有比较大的教化特色。诗经的抒情是立足在现实人间的,这样的情当然不会是注重夸张的、激昂的、自我张扬的,它的抒情特点是呈现感情的克制与平和,这样的感情涵养跟要求可以叫做诗教。诗的教化:希望人不要把自己的情感走向极端,过分地抒发温柔敦厚   孔子曰:乐而不淫(过度)   哀而不伤   怒而不怨   儒家从来没有否定人的喜怒哀乐,从来没有说要压抑你的情感,它完完全全承认人有这种天性本性的需要,以及本来就会有的情感反应。它认为做为一个人不必把这些情感过分地极端化地去推演去扩展而变成把情感膨胀,变成你生命的所有成分,陷溺其中,伤害别人或伤害自己。个人是有限的存在,必然遭受到无限带来的不足,面对不足的时候,学会坦然接受,而不只是执着所缺憾的部分,不断地去控诉、贪求,超越我们能力之外的部分。

诗教(温柔敦厚)就是以优雅的方式对待情感。你不需要压抑你的情感,不只是停留在感受中或过分地陷溺其中,你可以超越、提升,而让人活得更坦然、更美好和更优雅

诗三百,思无邪。诗经没有流于邪荡,流于中庸之道以外的,会把人导向不好的心灵处境,有哀有怨但无邪,不会让你感受到心灵过分所带来的黑洞,把人卷入到一种失衡的、失去重力感的状态,它告诉你的是正当的情感流露,不需要压抑和抹杀,学会优雅地看待你胸中的波涛汹涌而不会吞噬自己惑吞噬别人。

诗经的影响

诗经的文学生命非常强韧,而且生生不息。

1、折柳赠别   

如《小雅 采薇》用折柳表达离别的意涵,折柳赠别是祝祷远离此地的人能够在异地他乡安安稳稳、平平静静,并期待以后再相见。柳枝随地一插,这样频繁地送往迎来,柳枝越插越多,于是柳枝存活后,一片郁郁葱葱的,柳树林就很美,柳树越多表示这个地方所累积的离别的忧伤就更浓厚,这样的现象就变成了唐代诗人最喜欢运用的联想套式(如李白的《忆秦娥》,还有: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到现代依然存在。

2、田家诗

一类是文人脱离了政治场中的争较、倾轧,归隐田园,把田园当作心灵的安顿、心灵的故乡,是精神家园(田园牧歌式)的描写和歌颂(如初盛唐王维的《渭川田家》)。

另一类的田家诗反映的是农事艰辛,体现在中唐以后,中唐以后国家动荡,如《悯农》。陶渊明这两种都有。

3、亡国之悲的原型

如《王风 黍离》,抒发的是对时代变更、亡国之悲、时局动荡、流离失所的感发乃至于亡国之后盛景不再的感慨等等。到了唐代的《金陵怀古》使得这种亡国之悲的表达更完善、更完美,哀悼的是人类集体的悲剧命运,宇宙胸怀更为宽广。

大、小雅开创了中国政治诗的传统,它反映的是文人的忧愤迫切的政治关怀。

4、婚恋诗

婚恋两性相爱的追求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人性基本的需求。诗经中的婚恋诗对后来的影响是以后婚恋题材、表达方式的源头,如《卫风 伯兮》是中国最早的闺怨诗之一。闺怨以妇女为主体,抒发的是因为男性的缺席而导致的伦理空缺的女性的思念之情,夫君不在身边而产生悲叹,渴望夫君回归,怨叹夫君目前不能回归,是闺中女子的怨望之情(哀怨又有所期盼)的表达。闺怨的另一类是宫怨,比较特别,范围更加狭小。

明月相思

除此,当男女只单纯在相恋之中,还不是夫妻关系,就没有闺怨的情况,男女相恋相悦又期盼相见的处境中也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写作方式:明月相思的关联模式(如《陈风 月出》),当他们在进行着远距离的相思,倚窗而望,在不得越界的规格限制之下,怎么样投射到远方,引发对远方的相思、相念之情,就和明月产生了联结。明月相思、女性造型的关联模式(意境)从诗经开始,就不断地出现在闺怨以及男女相思的题材之中(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明月意象到汉魏时期更明确了,跟闺怨跟女性形成了一体共生而难分难解的表达套式,借闺怨诗抒发政治失恋就越来越多,如曹植:明月照高楼  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男性诗人写的代悯闺怨诗,借由闺怨抒发他在男性世界不受君王眷顾的苦闷,抒发他的政治失恋。

为什么明月和相思发生关联?因为相思之情通常在夜晚最为浓烈,夜晚是最安静的时刻,是相思的最佳时间点,你的孤独只有天边的一轮明月仿佛相似,天上人间孤独一人的处境更是同病相怜,举目窗外,一片漆黑,感觉上你会陷入到更绝望的孤独之中,此时有一轮明月,不失其约,每晚都在窗外守候照耀,你会感到心灵的慰藉。后来明月越来越不局限于女性了,它和人类很根本的绝望产生了关联,抒写的对象和情境越来越扩大。

另外一种非常惨烈,即弃妇题材(如《卫风 氓》)。弃妇是被休掉,被抛弃,被完全剥离掉伦理归属,变成一个没有社会身份的女性,是无地可容、可怜的流浪的边缘人,受社会眼光的歧视,她们没有了正式的合乎礼教的婚姻关系,或婚姻之前就有了非礼教的情欲追求,这很容易让女性遭受到悲惨的命运。

诗经一方面歌咏爱情的美好,抒发对爱情的渴望。爱情那么美丽那么动人,但是一旦结合到婚姻这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把情感具体化、合理化到人伦结构或社会仪式后,你就会发现爱情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没有礼教的保障,没有婚姻的保障,所谓的(非礼教)情欲追求只会给女性带来更悲惨的命运。你不要以为自我觉醒,确立个人主体,自我追求,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支持,最后会让你惨遭抛弃,而因为你逾越了礼教,所以你就得不到礼教给你的保障,最后你会面临可怕的、毁灭性的灾难(如唐代的《莺莺传》),良心不大可靠,一个男性对女性的爱的怜惜也不见得持久诗经另一方面提醒你,男方的情欲出轨在那个时代不会有什么问题,而女性当你失去了贞洁,包含了婚前的情欲关系就不会得到社会的支持。弃妇的题材很值得思考,它折射了妇女是附属的第二性的社会角色,它背后的社会现象、礼教是和女性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从此弃妇题材就悠悠不断,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清一色地把弃妇都规范为无可指责的贤妻良母,作者们的意图是表彰妇人的美德来争取公众的认同、同情,发出夫妇之道沦丧的感叹,就是因为社会不健全,培养出品格不好不念旧妻恩义的男人,因为社会不健全,所以弃妇诗也被男性诗人寄托了对道德的关怀以及政治失恋的情怀。

隔水伊人

美人如花隔云端   美人娟娟隔秋水

诗经在婚恋诗中又开创了一种隔水伊人男女相思模式,表达了可望而不可及,不可碰触的男女相恋相悦相思关系。借由水来代表男女之间的礼教大防,让男女停留在思无邪,相思的精神境界,而不涉及非礼教的部分。在礼教大防之下绝对不是对人性的压抑,追求者表现的是低徊流连而不是饿虎扑羊。诗经里的水很多有社会礼教的象征,远远那一边的美丽伊人,她风姿绰约、贞洁美好,这些都是因为礼教、礼教的自制而表现得更加深邃而醇美。只要不是自我控制过度而导致心理病态,人性是可以超越的,升华的,人性会更美、更优雅

现代人因为个人主义(自我不是唯一的真理)昂扬,对过去的价值观和理想非常地不以为然,甚至是嗤之以鼻,我们不要用我们的价值观去否定古人,如果我们只懂得我们这个时代所喜欢的那种情调,事实上那是相当狭隘的视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