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治阿的悲哀
愚言非智
晏子是齐国的名相,反应机敏,也有善辩的口才,出使时曾让楚王丢丑,那是流传千古的佳话。在他未做相国,尽心治理东阿时,面对齐景公的责备,不得不压抑住内心的悲哀,向齐景公请求,改变政策再治东阿。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已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
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
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
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晏子智慧真的超人,读到此处,心底的佩服油然而起。作为君主的齐景公也是超人的明智。依照常规,任何人把事情做好了受到上级的严厉批评,总是要辩解一番的。辩解的结局,要么可能被理解了,要么,往往是不解释还好,越解释反倒是适得其反。晏子用一年的时间和一番话换来君主的信任,换来了放开手脚去大胆治理东阿权利。以后晏子成了齐国的丞相,齐景公也因有晏子的辅佐治理国家,换得了齐国的强盛。齐景公也多用一年的时间和听得晏子的一番话,懂得了治国的道理:用人不疑,明辨属下的作为。
通过这件事情,我想齐景公考察官员政绩的方法,一定会有所改变的。晏子的做法是迥然相反的,其效果却是不同的,原因何在?那就是考察官员的信息的传递出现了问题,因为晏子的清廉,得不到实惠的小人,就言语中伤晏子以换取君主的厌恶。晏子是明然于心,知道问题的症结。如果这时候直言相劝,因为说齐景公的人是他喜欢的人或派去考察的人,他早以先入为主,未必能有好的效果。
晏子的聪敏在于及时承认治理的政策要改,才能达到君主的要求,取得齐景公的信任和高兴,然后回去改变做法----其实也不一定全改了。但是一定会上边来了人,好好招待;回去的时候会送土特产和红包;过节的时候也会去送礼的;对待去考察的人必定以亮点展示政绩,伺候的好,送的礼也很多的;就像晏子说的:“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贷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彼池之鱼,入于权家。”对比一年前的晏子,那是“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对比何等鲜明。然而好的时候被责怪,故意做坏事却被表扬,怪事,也不是怪事。晏子是伤心的,告诉齐景公:“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他的哀情,显而易见。
齐景公的聪慧在于他能明辨是非,幡然悔悟,立马改正错误,立即授权给贤能。不愧是一代名主。
晏子的悲哀,是国治的悲哀。如此的考察官吏之法,贤能者不能通达于上,不能授奖重用。相反,那些道德败坏,投机钻营的官吏必然会受到上级的赏识和提拔。这样的后果无疑是国家的不幸,百姓的灾难,国运安得长治久安?! 更不要说,繁荣昌盛了。
晏子的悲哀是遇到了小人,晏子的幸运是遇到了明君。齐景公悲哀的是难免有小人在侧,幸运的是有贤能如晏子等做官,并且是如此的智慧,更幸运的是他能从寥寥数语中明辨是非,并能宽宏大度,掘用贤人,并为此改了一些规矩,让一些有智慧的贤能做官治国,才有了齐国的兴盛。
欲兴邦国,必先用贤。欲用贤者,必开良好用人风气,明辨贤能,堵塞小人之口,才能使贤者放开手脚治理管辖之地。这才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2010年元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