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金力:重建東亞人類的族譜

标签:
y染色体亚洲人瓶颈效应族群苗瑶东亚文化 |
分类: 高人文章 |
亚洲人群不同遗传组分(每种颜色代表一种遗传组分)的迁徙路线 |
【中央社╱台北13日電】
|
據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報導,一個由9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小組對亞洲人口的基因研究發現,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亞洲人起源自今天的東南亞地區,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次研究採用了2000名亞洲人的樣本。研究發現,亞洲人在基因上非常相近,但隨著緯度從北往南基因的多樣性逐漸增加。 這從基因角度證明瞭亞洲人口是由一次從南向北的「單一移民」形成的假說。 這項研究比較了73個亞洲人種群的5萬個單核甘酸多態性 (SNPs)。 單核甘酸多態性是指是指基因組水平上單個核甘酸的變異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態性,可以用來比較個體之間基因的接近程度。 這項研究首次清楚回答了亞洲人口的起源問題。 研究同時發現,同一地區或者使用同一種語言的個體之間基因共同點更多。 以前對亞洲人口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單一移民,另一種認為是東南亞和中亞、東北亞同時移民。 科學家認為,人口群落的歷史越悠久,其基因多樣性程度越高。而這次的研究發現,東南亞人口就具有這個特點,因此可以認定是亞洲人的起源。 從更廣的範圍看,人們普遍接受人類起源於非洲。現在科學家認為,其中一支經印度次大陸沿海岸線來到東南亞,然後緩慢向北方移動,形成那裏相對「年輕」人口群落,其基因多樣性也隨之降低。 科學家相信,這次的成果不僅將有助於針對亞洲人容易得的疾病研究藥物,也從科學角度「抽走」了種族主義的生物學基礎。 【2009/12/13 中央社】 |
--------------------------------------------------
基因研究显示:中国北方人“老家”在南方
新闻晚报2009年12月11日
记者 俞陶然 报道
亚洲人群的起源在哪里?他们的迁徙路线是怎样的?今天出版的国际顶级科学杂志《科学》发表的“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最新成果,对这些问题做了解答。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距今3万至4万年前,亚洲人沿着从南往北的路线迁徙,才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这也意味着,我国北方人的“老家”在南方。这一结论,颠覆了学术界认为史前亚洲人由北往南迁徙的主流观点。
收集了70多个民族的样本
据项目组负责人之一、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介绍,亚洲人群的迁徙、融合历时悠久且复杂。为了弄清“我们从哪里来”,从2005年起,“泛亚SNP计划”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旨在利用基因技术,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亚洲人、特别是东亚人祖先的迁徙路线。
在4年时间里,项目组收集了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区域的70多个代表人群的DNA样本,每个人群都代表一个民族。比如,科研人员抽取了北京人、上海人的血样,用来做汉族的样本。金力告诉记者,该项目样本收集之广泛,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特别在东南亚,他们收集了40多个代表人群的样本,其中包括此前从未在基因层面细致研究过的 “小黑人”(我国史书上有记载,称其为“昆仑奴”)。在收集到1700多例样本后,各国科研人员用相同的芯片技术,对它们进行了全基因组基因分型。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承担了中国人群样本的基因分型。之后,所有数据都汇集到上海,由中科院计算生物学所和复旦大学的专家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的结论。
同一语系的人遗传上很接近
这项研究发现,亚洲人群的遗传结构与人群的语言结构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采样的人群分属阿尔泰、汉藏、苗瑶、侗傣、南亚、南岛等语系,讲同一语系语言的人,在遗传组分上就比较接近,其接近程度甚至会高于在地理上相邻居住的人群。这说明,现代人群的流动性虽然很大,但文化语言的凝聚力依然很强。
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大多数人群都包含多个遗传组分,这表明亚洲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相当频繁。
东亚人祖先由南向北迁徙
金力教授表示,这项研究最重要的结论是:东亚人群是从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的迁徙。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史上,东亚人是不断由北往南迁徙的。比如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北方人南迁就有三次,分别是:西晋末年开始的“五胡乱华”时期、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及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国”。这些历史给学术界造成了一种“错觉”,即认为在史前时期,亚洲人也是由北往南迁移的,但“泛亚SNP计划”的成果颠覆了这个主流观点。
对中国历史而言,这意味着,北方人的“老家”其实在南方。中国人的祖先先是到达了中国南方,在那里繁衍,此后再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整个亚洲的迁徙路线问题上,研究人员认为,在距今5万到10万年前,亚洲人的祖先走出非洲,沿着印度洋沿岸迁徙,到达东南亚;并在距今3万到4万年前,开始从东南亚往北迁徙,逐渐遍布整个东亚,直至中亚地区。因此,所有亚洲人群在遗传学上都存在着相当可观的关联性,因为他们的主体都是这一支“迁徙大军”的后人。
重建東亞人類的族譜 《科學人》2008年8月號 第 78
期 |
http://cache.baidu.com/images/null.gif |
用基因組分析的方法來解讀人類群體的歷史,成就了一門新興的學科──分子人類學。這一學科所倚仗的材料就是人類個體之間的基因組差異,也就是遺傳變異。人類的基因組結構大體上是相同的,而個體差別可能在整個基因組中所佔的比例不到1%,正是這些差異造成了人與人、族與族之間外觀和生理的差別。 兩群先民一前一後到亞洲
由於Y染色體的特殊性質,對亞太地區的民族關係有最好的辨析度,所以我們主要以Y染色體的多樣性來說明中國各民族的形成過程。「國際Y染色體命名委員會」把全世界的Y染色體分為A~R幾個大類群。澳洲土著的Y染色體大多屬於C型,其年代非常古老,這一類型從中東的沿海地區出現,沿著印度的沿海地區擴展,一直到東南亞和東亞沿海,甚至延伸至美洲沿海,也延伸到澳洲,這批人約在六萬年前抵達,稱為「早亞洲人」。
晚亞洲人從南向北擴散
晚亞洲人進入中國以後,迅速地擴散開來,並分化成各個民族,我們可以用「九州」來說明當時人群散居與遷徙的區域。今天最廣為流傳的九州劃分方式是《尚書》指出的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但是兗州、青州、徐州都是山東一帶的地方,與其他六州不成比例。最均勻的分法是把兗青徐三州合併,加上北方的幽州和并州,這樣的九州兼顧了虞夏時代地理區域和風土人情的差異。
瓶頸效應漸次發生
不過我們發現,有些民族幾乎沒有受到漢族南下的遺傳影響,保留著某支先民進入東亞時候的遺傳結構。在東南亞和東亞之間,九州大地最南端的海南島是群體融合的死角。海南島原住民黎族和仡隆人群體中,幾乎沒有O3型的Y染色體,而只有O1和O2兩種類型。在我們的祖先進入九州時,由於冰河時期海平面降低,海南島周圍的大陸棚露在海面之上,部份先民就藉由這一條捷徑來到了揚州。他們與從緬甸進入梁州地區、攜帶著O3和O2型Y染色體的群體不同,所以我們可以推測,當時人群一路是從越南進入揚州,另一路則是從緬甸進入梁州。隔離這兩路人的地理障礙很可能是中南半島的長山山脈。 地理不再阻絕民族融合
商朝滅亡以後,東夷族漸漸被華夏族同化,現在很難從人群中追尋東夷族的蹤跡。但是百越的O1型在東北幽州的民族中發現,南方的O2型在朝鮮出現,這都是百越族群等南方族群通過青州的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