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麦榻镬

(2010-09-21 07:14:35)
标签:

麦榻

厦门

端午

跳跳鱼

春卷皮

分类: 木林散文

                   端午麦榻镬

                    文/木林

     

     端午吃棕子,似乎是普遍的习俗。但在我的家乡,却流传着端午吃“麦榻镬”的习惯。

 

    “麦榻镬”是家乡的俗称,在厦门叫春卷包,这两者,外型虽相似,但在我的心目中,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宥品。

 

   “麦榻镬”的起源,溯于屈原抱石沉江的典故。那时,屈原投江的一幕,刚被一位渔夫看到,渔夫怕江中鱼虾吃了屈大夫的尸体,忙向江中抛入随身带来的饭团,引开鱼虾。后来,闻讯而至的百姓,纷纷从家中拿来包状的食物,投江喂鱼,这其中就有“麦榻镬”。

 

    可见,“麦榻镬”还是正宗的祭祀屈大夫的食物,粽子只是后来的产物,是在原先那些包状食物的基础之上,加以捆绑、改进,便于抛江投掷,又不易散。这也是粽子与端午联在一起的原因,而“麦榻镬”却难寻其迹了。

 

    家乡过端午,“麦榻镬”是少不了的,但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糊,我的母亲就不会,一糊就破。那阵子,外公罹难入狱,家中衣食不缀,母亲十六岁就出嫁了。母亲为人之母时,尚是少不谙事的年龄,除了断文识字之外,很多乡俗节事,都不知晓,她甚至不会包粽子,所以端午节的棕子都是亲戚邻居送的,这也使我在童年时少了很多围盘打闹的乐趣。

 

    我吃“麦榻镬”,倒是在外婆家吃得多。外婆是一个能干的小女人,厅堂厨事,无所不能;她甚至还能看病,小孩头痛冷热,一摸就准,胜如郎中。

 

     我知道外婆的“麦榻镬”是这样糊的:先在脸盆里撒面粉,一边倒水一边搅,再加几个鸡蛋,直至搅成流状物。然后,在镬里碾猪油,猛捣灶火,把镬子烧得滚烫,满屋油香。火候一到,外婆就魔术般地将一勺流状物倾泼而下,刹时,白烟四起,再用铲子将那些流状物从镬底往上刮,这过程动作要快,慢了就会烧焦起泡,一撕就破。

 

    流状物刮完之后,温火侍侯,盖锅小焖。“麦榻镬”的起张,要先用铲子从边缘小心松起,再深度一铲,成张“麦榻镬”就腾空而起。再反转一贴,两面皆熟。糊好的“麦榻镬”放在灶台、桌面上,晾干之后,才可包馅料。

 

    “麦榻镬”的馅料是特有讲究的。一般的馅料,可用粉条、豆腐干、肉丝、扁豆、高丽菜、酸菜等,但上等的馅料还是以酸菜炒跳跳鱼为佳,鲜美可口。我喜欢吃“麦榻镬”,也是跟我喜欢吃酸菜跳跳鱼有关。

 

    在家乡,酸菜跳跳鱼是一道常见的菜,在厦门却不大容易见得到。厦门虽美,却少了养殖的滩涂,自然没有跳跳鱼之类的海鲜。厦门甚至连小黄鱼、海蛰皮、血哈都很少见,菜市里为数不多的海鲜,也同三亚的海鲜一样,味道特别地“山寨”,这可能与热带水域有关。据我一位太太的远亲说,全中国的海鲜,也就我们浙江的海鲜最正宗、够味。他是渔民出身,经常开船到日本、菲律宾、非洲海域,说话定有其权威性。

 

    因了这个根由,住在厦门,我总有某种口福之缺的怅然,对过年过节并无多大热情。有一年端午,女人叫我动动手,炒几个菜过端午,我懒懒地应着:“三口之家,过什么端午?平时还不是照样吃?再说,菜市里又没什么菜。”

 

    在我的观念中,过年过节应有老人参与,老人忙忙禄禄,自己假意帮忙,实际却坐享其成,那才有意思。

 

    女人自然不甘心:“那你去买斤麦榻镬吧。”

 

   “有么?”我眼睛一亮,这倒是提起了我的劲头。

 

    厦门有“麦榻镬”,我倒是第一次听说。当我来到菜场时,却难觅其踪,后来,我向几个摊主打听,却又没办法把“麦榻镬”三个字说得清楚,费了很大的劲之后,她们才明白了我的意思:“你所说的是春卷皮吧?”我连说:“差不多,差不多,但……好象有点……不一样”

 

    那是一处二楼的拐弯楼道,一个煤气灶,一只平板铁盘,摞在那儿,旁边还堆放着塑料桶、脚盆之类的杂物。主人是一位五十开外的面皮黑黄的妇人,妇人说她是泉州观桥人,在此地卖春卷皮已十五年了,周围人都知道她。我有点惘然,喜欢吃“麦榻镬”的我,怎的一点都不知?

 

    妇人端出一盘垒好的面粉团,用手指在上摁了摁。妇人的手干瘪而突凸着血管,象霜冻的茄皮。那手,望而生畏,未经冲洗,就在面粉团上揉了起来。我别过脸去,象坐在餐馆里不愿去猜想厨房里的细节,据说,餐馆里的厨师经常一边揩鼻涕一边炒菜,净手环节是可以忽略的。

 

    妇人捏了一块面粉团,在平板锅面上一糊,撒手之余,就出来一张薄薄的春卷皮。那过程简单而无趣,象一只不知来历的手,平静地撕下一页日历,全没有外婆糊“麦榻镬”时的那种紧促和氛围,更没有令我陶醉难忘的满屋油香。

 

    那个端午,我是没吃一张的,我知道,那是商业化的春卷皮,不是我所要的“麦榻镬”。

 

                                                   2010/09/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难为人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