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分类: 心理学知识介绍 |
其基本观点如下:
1.关于感觉
华生从他的行为主义观点出发,在其著述中尽量避免应用“感觉”之类的传统心理学名词,代之以“刺
激”和“反应”等字眼。他把各种感觉改为“视反应”、“听反应”、“痛反应”等,还用视反应错误
来取代错觉。同时华生还认为,可以写一部心理学,不用“意识”、“心理状态”和“心”这类术语,
而是用“刺激与反应”和“习惯形成”等术语来表述。
2.关于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华生在早期并不否认本能的存在,只不过把本能看作是一种由许多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系统地展现出来
的先天性反应所形成的组合。
可是,他后来却主张在心理学中取消本能的概念,认为在心理学中不再需要本能概念。他说:“请
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
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
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
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这段话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
3.关于动作流的概念
华生又提出了动作流的概念,以代替詹姆士的意识流。他把人一生的全部行为制成一个由简到繁的图表
,认为人的一生的行为是川流不息的动作流,从受精卵开始,随年龄增长日趋复杂。一些非学习的动作
在很短时期便消失,有些则保留时间较长。华生把这个动作流图表称为他的行为主义观点的表达,并认
为行为主义正是通过这些动作流来理解人的行为。动作流为行为主义观察人的心理提供了现实的背景。
4.关于情绪的理论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
刻变化。但他认为本能和情绪有区别。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适应是内部的,而且是局限于主体的身体之内
的,那么这就是情绪;如果刺激引起整个有机体对各种对象的顺应,那么这就是本能。
华生认为,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亲爱。华生用形成条件恐惧反应的事实,
认为条件化是使情绪复杂化和发展的机制,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
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详细了解条件恐惧反应,请点击“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实验”--条件情绪反应实验
5.关于思维的理论
华生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他说,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这就是言
语;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这就是思维。两种习惯动作在本质是等值的,因此,言语是大声的思维,
思维则是无声的谈话。在这里,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
逐渐演变而来的。开始是儿童独自一人不断地对自己讲话,以后在大人与社会的要求下,变为小声的讲
话,最后又变为只在嘴唇之内出现。华生注意到了言语与思维的联系。
华生还对思维的创造作用进行了解释。对于各种思维的创造物,他说,我们之所以会得到它们,是
由于玩弄词的反应的结果。人们将词的反应变来变去,最后得到一种新的反应模型,这便是各种思维的
产物。
华生认为,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的形式的思维。他提出,聋哑人说话时就是
用肢体运动代替词汇的,他们的言语和思维都是以同样的肢体反应进行的。甚至正常的人也并非总是用
词汇来进行思维的,当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他不仅发生着潜伏的语言活动,而且还在发生着潜伏的肢
体活动和潜伏的内脏活动。而在后面这两种活动占据优势的时候,就发生了没有语言形成的思维。
6.关于人格的理论
华生认为,人格就是指一个在反应方面现有的和潜在的全部资产(Assets)和现有的、潜在的债务
(Liabilities)。华生所指的资产指:
第一, 已被组成的各种习惯的总体,社会化了的已被调整过的各种本能,社会化了的和已被锻炼过的
各种情绪,以及这些东西之间的各种组合和相互关系;
第二, 可塑性(形成新习惯和改变旧习惯的能量)和保持性(已建立的各种习惯恢复其作用的速度)的高
度系数。也就是个人对于当前或将来外界环境适应的能力。
而债务则是指在当前环境中不发生作用和阻止其对已改变的环境进行顺应的潜在因素。
进而华生指出,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它是环
境的影响形成的,所以改变人格的途径就是改变人所处的环境。
五、华生的学习理论--学习律
1、频因(frequency)律
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因此,练习的次数
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有效动作之所以保持下来,无效动作之所以消失,是
由于有效动作比任何一种无效动作出现的次数都多,这是因为每一次练习总是以有效动作的发生而告终
的。
举例说来,在一个非常简单的“T”字型测验情境里,有机体只能作出两种可能的反应:正确反应(用
R+来表示)和错误反应(用R-来表示)。为了简便起见,我们设想最初R+和R-的强度是相似的。经过一系
列尝试之后发生的情况是:R-逐渐减弱,R+则逐渐增强。华生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
R-只是在一半的尝试中发生,而R+则在每一次尝试中都发生。R+比R-更强,是由于R+发生的次数比R-多
一倍。华生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
2、 近因(recency)律
华生认为,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
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由此,他把反应离成功的
远近,作为解释一些反应被保留、另一些反应被淘汰的原则。在他看来,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
近出现的反应。
六、评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进步意义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尽管实验
的方法已经应用于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但是,对心理学研究全面客观化和自然科学化的要求和实施还是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开始。华生竭力主张用客观化的方法研究人和动物的可观察行为。这就从总体上强调
了研究对象的客观化和研究方法的客观化。这种主张对于心理学来说,虽然过于偏激,但是,它对于彻
底清除传统的意识和内容心理学的主观性、繁琐性、神秘性和因袭性来说,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行
为主义使心理学的研究步入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因此,有些学者将其称之为“行为主义的革命”,这样
的评价并不过分。
2.行为主义心理学推动了学习理论的研究。由于华生主张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要预测、控制和塑造有机
体的行为,而行为的改变和塑造都是通过学习过程实现的。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学习过程的
研究。特别是在华生的倡导下,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们对条件作用下,反射式学习过程的研究相当深
入。可以肯定地说,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深化条件反射式学习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华生坚决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化,反对内省法。这无疑推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进程
。它的许多实验技术,如定量刺激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等为研究人类行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手段,
为“行为科学”的诞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行为科学”也成为第一个从心理学中派生出来的科学研究
分支领域。
(二)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及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1.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最大缺陷是将意识及认知等中介过程排斥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外,使人的
心理过程成为不可知的“黑箱”。这个致命的错误使他的一些后期追随者们(如被称为新行为主义者的
赫尔和托尔曼等人)离经叛道;也使他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向心理学提出要求和挑战的时候,
显得更加苍白无力,从而不得不将心理学的“霸主”地位拱手让给当代的认知心理学。
2.华生对行为的研究采用了元素主义的分析方法,将复杂的行为分解为若干“刺激-反应”单元,从而
丢掉了行为的整体性特征。他把学习看成是在条件作用下,将若干无序的“S-R”单元形成有序的行为
序列的过程。这种方法论思想使研究的结果抹煞了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也抹煞了学习过程
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特征。
3.华生企图找出人类和动物的统一行为模式,也由于他不考虑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特征。
所以,他的行为研究混淆了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意识对人类行为的指导、控制和调
整的作用,抹煞了人类行为的本质性特征。使得有的心理学家将他的心理学称为“肌跳心理学”或“人
兽不分的心理学”。
4.华生的行为“习惯说”是一个不严谨的学习理论,也是个不完善的学习理论。他没有提出解释学习
过程的心理机制的学说或假设。这一点他连桑代克和巴甫洛夫都不如。他借用了巴甫洛夫有关条件反射
的术语,而没有提出什么创新的概念。他所提出的学习定律和影响学习过程的因素没有超越联想主义心
理学的传统和动物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他对学习过程缺乏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因此,他的“行为
习惯说”或“学习习惯说”与其说是一个学习理论,不如说是一个不完善、不健全的学习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