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定义、特征及标准
(2013-06-22 17:51:41)
标签:
教育 |
一、定义
1、刘立明
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2、崔允漷
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3、高慎英
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4、龙宝新
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实践有效教学,就是要把有效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
有效教学就是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的过程。
5、宋秋前
在综合吸纳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二、特征
1、宋秋前
⑴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
⑵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⑶教学有效知识量高
⑷教学生态和谐平衡
⑸学生发展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
2、肖川主编《办好学校的策略》
⑴科学性
⑸情境性
3、陈晓端
⑴开放性特征
⑶反思性特征
三、标准
1、叶澜
⑴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⑵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⑶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
⑷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
⑸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
2、建构主义观点
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⑵师生有效的互动性
⑶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实践性
⑷学生真正的理解性
⑸预备学习材料的良好组织性
⑹学生学习的反思性
3、吴永军
⑴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⑵教学内容组织得当。
⑶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
⑷教学评价要完善。
4、一堂好课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来看)
⑴教学目标多元性——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内在统一,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
⑵教学过程生成性——师生在交流中生成教学目标,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⑶教学内容开放性——依靠文本又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又不脱离文本。
⑷教学评价激励性——及时、多样、适度激励原则,师生共同参与,提倡学生反思性评价。
⑸媒体使用恰当性——以学生主动而成功地学习与和谐发展为原则。
5、一所学校关于新基础教育好课的标准
⑴有确切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以学定教。
⑵有明确的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学起点,突出教学重点,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教学内容要准确、科学,教学过程严谨流畅。
⑶有完整的教学结构。包括:目标任务、教学流程、时间安排、课堂反馈、归纳总结等,不断地优化教学环节。
⑷有多种有效的方法。围绕教学目标,采取丰富、多元、有效的情境教学策略,设置问题要合理,有启发性,有一定的深度。
⑸有充足的教学资源。要吃透、利用好教材资源,发挥好教师资源,引导出学生的学习资源,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和媒体设备,创造出良好的环境资源。
⑹有效促进学习氛围。使用激发、强化学习动机的策略,营造有效、合作、互动的课堂氛围。
⑺有益的交往活动。师生互动,师生在对话交流中使学生明确理解学习任务、职责和知识,获得有价值的反馈。
⑻有处理好课堂生成的智慧。有效的生成立足于教材中的重难点,教师要把握教学中生成的规律,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问题,善于根据学情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程序,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教学智慧。
⑼有效果的能力训练。注意锻炼学生的体悟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分层次的能力训练,及时分析、纠正学习错误,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⑽有效的个体促进。给学生以有层次的目标任务,有差异的教学策略,有个性化的促进计划,使学习者处于有效学习状态中,教师要耐心地帮助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