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敬客《大唐王居士砖塔铭》,师法褚遂良

(2019-03-06 18:37:07)
分类: 历代名家书法
楷书艺术发展到唐代进入巅峰状态,出现了许多名家。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之外,还有一大批在当时名望甚高而后世几乎默默无闻的楷书名家。他们书法水平极高,却因种种原因,特别是社会地位等原因而被后人忽视。当他们所书写的作品中数百年后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引发的往往是惊叹与向往。敬客就是其中的一个。

关于敬客,我们今天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他个人的生平史料。敬氏是唐代河东地区(今山西南部)的望族之一,在历史上有不少敬姓名人。但如果不是《大唐王居士砖塔铭》的出土,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个人曾经存在过。但其楷书格调之高,气韵之雅,足以令他以后的所有人汗颜。而《大唐王居士砖塔铭》也向我们证明了唐代楷书艺术的繁荣昌盛。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30/9863b7154dae444e960326d25a43f631.jpeg

《大唐王居士砖塔铭》刻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上官灵芝撰文,敬客书丹。铭文刻字一块方广二尺有余的砖上,纵横各十七字。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出土于陕西西安南边的终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就断了一角,后原砖裂为三块,再裂为五块,再裂为七块,其中的一块丢失。其余几块过了没多久就被村民作为柱础,从此永远消失了。《雍州金石记》曾对其出土及损毁情况作了记载:向在西安府城南百塔寺,今为墨客取去。《金石文字记》云:“近出终南山楩梓谷中,乃明末时出诸土中者。出土时石已裂而为三,其‘大唐王居士砖塔之铭’上半截五行已无存矣。其‘灵芝制文敬客书’下半截五行又裂而为四;其‘罄求彼岸’十一行又裂而为三,下截亡五十字。”此碑盛行于世,摹临翻刻者不下十余处,较之原碑,不啻霄壤。第碑裂而为七,又亡去百二十余字,仅存者其能久乎?故记之以备考云。

《大唐王居士砖塔铭》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30/39bacf9a8bc7448db3eacdf146d52d4a.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30/3d9642cff85545d3b2a1319fadc88d02.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30/ad8bf94a3d334de3a19b44c678f66074.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30/548e09a592994fbea0c0d433fa44e662.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30/f807b1a9270e4b3da83759cf90edf32c.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30/f01ca2a9e5a9435491c08e4558fd6eec.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30/9ea1903333cb4fa8ac4681a65e6a7ef6.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30/c1d3204a4d124d04b88e954c6a10c22a.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30/88971710b0884e13afd71aed38a720a1.jpeg

由于出土不久即断裂损毁,因此《大唐王居士砖塔铭》的完整拓本十分罕见。据目前所知,仅上海图书馆藏有一本全拓本,字数多而且全,墨拓精良。因书法瘦劲秀逸,出于初唐名家褚遂良,极受世人喜爱,因此摹刻本较多。而摹刻本中又以郑廷旸、钱湘二本为佳。原石碎裂之后的拓本,有“七小石本”、“五小石本”等,而初拓本则以“说罄”二字以下完好者为佳,称“说罄本”,最近于原石。翻刻本在清代流传较多,著名学者卢文邵在其《抱经堂文集》中曾说自己见过一字不缺的摹刻本,并评价这位王居士说:“居士姓王名公,其人笃信释氏,但未出家耳。

其没也,遂从浮屠之法。曰‘收骸起塔’,盖火化也。”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在其《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曾就《王居士砖塔铭》中的文字书写做过讨论。钱大昕说:右《王居士砖塔铭》。古今志墓之石类小而薄,不能耐久。欧(阳修)、赵(明诚)所见志石,今无一存者。此铭出土才百余年,已裂为三矣。此碑铭“纏”作缠,《释文》“廛”本亦作壥,又作厘。厘本廛之省文,故唐碑纏、瀍、躔字旁多有从厘者。《张敬诜墓志》:“葬于瀍涧之阳。”后周石幢:“日躔南斗。”《李思训碑》:“忧缠家国。”陆柬之《兰亭诗》:“适足缠利害。”《孔师泰碑》:“门人议服,俱缠至极之哀。”《广韵》以缠为纏之俗,其实乃省文耳。当然,其中需要讨论的东西并不止于这些。

《大唐王居士砖塔铭》之所以受到后人的喜爱,当然首先在于其精美绝伦的书法艺术。敬客的书法师法褚遂良而加以变化,形成自己健拔俊逸的独特艺术风格。在传世的唐代小型墓志碑刻中,《王居士砖塔铭》乃绝佳的上品,被视为“小碑之最。”清代著名书法家王澍在其《虚舟题跋》中曾评价《王居士砖塔铭》说:敬客名不显于时,然其书法特为瘦劲,大类褚公,则知唐世能书人多,不免为巨公掩耳。


大唐王居士塼塔之铭[1]。

上官灵芝制文[2]。敬客书[3]。

居士讳公,字孝宽,太原晋阳人也[4]。英宗颍迈[5],远胄隆周;茂绪遐昌[6],郁冠后魏。乐府歌其载德[7],天下挹其家声[8]。具详图牒[9],岂烦覶缕[10]。居士早标先觉,本遗名利,遍览典坟[11],备穷义窟[12],观老庄如糟粕,视孔墨犹灰尘。□得给园之说[13],罄求彼岸之路。励精七觉[14],仰十地而克勤[15];肝食一麻[16],欣六年之顦顇[17]。方期拔除烦惚[18],永离盖缠[19];何悟积善始基,处悲生灭。以显庆元年十一月廿九日[20],寝疾终于京第,春秋七十有三。即以三年十月十二日收骸[21],起灵塔于终南山楩梓谷[22]。风吟邃润[23],宝铎和鸣[24];云散危峰,金盘吐曜[25]。道长运短,迹往名留。不刊介石[26],孰播徽猷[27]?吁其嗟焉!乃为铭曰:

懿矣居士[28],明哉悟真。幽鉴彼岸[29],妙道问津。苦节无挠,贞心克勤。顾邈三有[30],超修十轮[31]。俄随怛化[32],遽此迁神。岿然灵塔[33],长钦后人[34]。

【译文】

大唐王居士砖塔之铭。

上官灵芝撰文。敬客书。

居士名王公,字孝宽,是太原郡晋阳县人。王氏宗族盛美,卓越超迈,出自周朝的远裔;子孙昌盛,远传于后世,著称于北魏。乐府曾歌颂其先祖的美德,天下无不赞誉其氏族的家声。这些都详细记载在图书和族谱中,还用一一叙述吗?王居士很早便显示出超常的觉悟,素来轻视名利之道。他遍览群书,深入探求其精义,将老子和庄子鄙如糟粕,视孔子和墨子犹如灰尘。他深信佛教的学说,竭力坚持参佛求解脱的道路。他竭尽诚心,在修行的道路上勤勉力行;每天很晚才吃一顿乞来的粗饭,象佛祖苦修六年那般身形憔悴,却自甘其苦。正当他将要拔除烦恼,远离尘俗的缠扰之际,却不料积善的功业未能圆满,不能摆脱生灭的轮回,于显庆元年(656)十一月二十九日,卧病在京师宅第中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显庆三年(658)十月十二日,众人收起他的遗骸,建灵塔于终南山楩梓谷中收葬。长风掠过深涧,佛塔上的大铃随风作响;飞云从险峰散开,承露盘在阳光下露出耀眼的光辉。修道之路漫长而生命短暂,你的身影已经远去,美名将永远留传。如果不将此铭刻于碑石,如何让后世传播你的功业?啊!多么悲哀!于是作铭辞曰:

 

德行美好的居士啊!你以明慧之心悟得道的真谛。你领悟涅槃的境界,以灵妙之心寻得求修佛的门径。你坚持苦节,不屈不挠,坚贞之心从不懈怠。你藐视三界的生灭,修得十善业道。如今你忽然逝去,神灵远离人间。这岿然独立的灵塔,将长使后人景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