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家更温馨,让我们真正学会爱家人!

(2010-10-20 19:57:56)
标签:

育儿

武志红

中国

为何家会伤人

溺爱

——读《为何家会伤人》

    家,在我们主流的词典中,一直是温暖、爱和天堂的代名词,因为它承载了世界上两种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但事实上,如果亲密关系处理不当,家从幸福天堂变成人间地狱,绝不是危言耸听。《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便从这点出发,详述了不正确的亲密关系给家庭中的灾难、成因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作者武志红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并在南方某报纸主持一个心理专栏,这本书便是专栏文章的精选。 
   我们很多的教育者都在觉得当代的孩子很难教,问题非常多的同时,有没有觉得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有这样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是怎样造成的?而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这本书自始至终都贯彻着一个核心观点: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为了使这种不幸更加直观,作者用了心理咨询实践中的30多个具体案例,个个触目惊心却又似曾相识,从中看到武志红难得的睿智与现实。 

      书中写到:溺爱=懒惰逃避责任=把孩子当作弥补自己缺少爱的工具。 

      溺爱孩子的父母,爱的其实是童年那个严重缺乏爱的自己。他们把爱投射在孩子身上,以补偿自己可怜巴巴的童年。而被爱过剩的孩子,往往学不会如何付出爱,他们的孩子便重复了祖父母的命运,收获一个无爱的童年。于是溺爱和冷漠在家庭中隔代遗传。

   太听话的孩子要么一生没有激情,要么终有一天要出大事——自杀或者爆发。在没有出事之前,也总是动不动出错,而且出的都是奇形怪状的错,这是他们独立的本能对父母专制的抗议。

  牺牲自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父母貌似可歌可泣,其实本质是自私,把自己人生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偷懒放弃让别人替自己奋斗,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爱。

   有些父母年龄不小了,但心理上仍是个孩子,他们的威胁和倔强很多时候是在撒娇,包容他们可以,但千万不要盲从他们幼稚的错误决定。

   一旦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亲子关系比夫妻关系更重要,这个家庭就麻烦不远了。    

    那些成功的铁血父母,再疼也不许哭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当然坚强,但更多的是冷漠。那些说对你一不二或动不动为你要死要活的人,也许并不爱你,他们爱的只是彻底控制你的感觉。

   谈了n次恋爱,恋人们却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恋爱中除了审美疲劳外,更多的是审美惯性,那就是你“理想自我”的样子。 

    一桩桩事例让人震撼,但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只停留在揭批,他还坚定地指出了出路,那就是爱,无条件的爱,父母给童年的孩子,成人给成年的恋人。童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让你一生健康幸福;成年后从恋人那里得到的爱,帮你彻底治疗童年的伤。

   爱实在是太艰深的课题,爱孩子的确需要大智慧。为人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 

    父母疼爱,但不要是溺爱,溺爱一样可怕。放纵型溺爱会培养自己的敌人,甚至人类的敌人。爱是什么?我喜欢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我觉得做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不是锦衣玉食,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是给她一个健康的人格,让孩子自信,乐观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检讨。 

   现在,父母替孩子决定生活、老师替孩子决定学习的情况愈演愈烈,而孩子们的反抗也越来越强,其常见方式是网瘾和叛逆,而极端方式则是自杀和杀人。 

    可悲的是,很多人没意识到,孩子不是宠物,不是工具,不是私有财产,不是自己的复制品,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人的感受,有尊严,有人格。更可悲的是,这种人在中国还挺多。

    我们不要一味的去责怪某一部分的父母,父母所谓的暴行、限制自由、不讲民主,更主要的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体制环境下造成的。应试教育使父母们只会要求孩子的分数、传统概念使父母们永远觉得自己和孩子不应该在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上、纷杂的生活环境使父母们教会了孩子如何得明哲保身,但是更多的是这个社会让我们逐渐熟悉了漠视!

   因为父母在以爱的名义“掐”自己,而不能又攻击父母,所以只好攻击自己了。 自己=父母的化身,攻击自己,也是对父母最大的攻击。  
  自杀者不明白这个道理,多数父母也不明白这个道理。
(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