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平湖读月楼
东平湖读月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68
  • 关注人气:6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马山丁氏家族的传说

(2018-04-03 17:06:22)
标签:

丁永林

梁山人

东平湖读月楼

情感

文化

分类: 丁姓文化
藏马山丁氏家族的传说
 丁绍华

    清奇俊秀的藏马山,清净澄澈的白马河,钟灵毓秀的山水相映间,有一座传承了数百年的古村落。漫步在这清幽的古村落,品一阵花儿芬芳,让清灵的空气剥落掉所有的浮华和喧嚣,在一径蜿蜒里去感知古村落的美与静。四百多年前,丁氏六世祖丁纬与弟丁綵自丁家大村迁居于此,因位于丁家大村西南方,立村“西南庄”,世代繁衍,至于今世。

藏马山丁氏家族的传说

    传说某年,山东大地大旱,地里好容易长出了几棵细嫩苗苗,又被铺天盖地飞来的蚂蚱啃光,蚂蚱吃完了地里的庄稼苗,又飞到草地上啃青草。很快,荒地里的青草也被蚂蚱啃光。再后来,又飞来一片红头苍蝇,把大树也啃秃了,把人也都咬死了,山东大地成了一片荒凉的无人区。
    后来,官府从全国各地组织向山东大地迁民。有的是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有的是从南方海州荡芦村迁来的;还有的是从云南迁来的等等。官府怕迁民半路跑掉,就用绳子把迁民的双手反绑在背后,再一个一个的用长绳子串联在一起,一群一群的赶着往山东走。半路上,如果哪个人需要方便,就把他的双手解开,让他方便。所以,一直到现在,这里的人们仍把“方便”之事说成“解手”,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也仍然习惯在大街上倒背着手走路。但因为齐鲁大地荒凉已久,广无人烟,遍地是狼群。刚来的少数移民,很快就被狼群吃掉了。朝廷只好又选派会武术有武功的强壮人士来迁民。
    藏马山丁氏始祖丁推,原来住在海州。他的父亲丁兴曾经手持铁枪跟随朱洪武南征北战打天下,立了战功被封为海州卫守御所千户长。丁兴去世后,其爵位由长子丁贯世袭,丁推是丁兴的第二个儿子,自小同大哥一起跟随父亲习武练功,身体健壮,这次迁民他也在内。
传说,丁推是同姓徐的和姓董的姑表兄弟一起,被官府押着北迁山东。走到徐家大村一带(今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青镇),徐姓表兄弟被安排住下了。又走到南海边,安排丁推住下。官府打算把董姓表兄弟安排在藏马山下。

藏马山丁氏家族的传说


    因丁推不习水性,而董姓表兄弟又擅长打鱼,于是丁推便同董姓表兄弟商议互换了住处。从此,董姓就住在了董家口一代,世代繁衍至今。而丁推一家就来到了藏马山。
    传说,丁推和夫人刘氏一起往北走。丁推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筐子。一只筐子放的是锅碗瓢盆,另一只筐子里躺着幼子。一路上,餐风饮雨,风尘仆仆,好不容易来到藏马山前的黄泥头顶上,因路滑难走,又加上饥寒交迫,身上无力,一不小心跌了一跤,结果,把锅碗瓢盆等也都摔破了,幼子也被跌得哇哇直哭。丁推连忙起身,抱起孩子,幸好,孩子无大碍,但看到锅碗等家具被摔坏,丁推是懊恼不已,一个劲儿地埋怨自己,怎么这么不小心。跟在后面的夫人刘氏看了,赶忙抱起来孩子,又安慰丈夫说:“藏马山前砸了锅,数着咱丁家子孙多。这可真是好兆头啊!”丁推这才转怨为喜。
    藏马山雄峻秀丽,很有灵气;白马河清澈见底,长流不息。白马河两岸是一片平原,土地肥沃,真是一处好地方。但由于灾荒连年,人烟稀少,白马河两岸是荒草丛生,荆棘疯长。另外,白马河岸边还冒出了一大片红柳丛。于是,丁推就和夫人爱子在此住下了。他先利用各种方法与狼群周旋,挖陷阱,设弓弩,斗智斗勇,奋勇猎狼,终于根除了狼害,安定了局势。期间,发生了若干惊心动魄的故事。在此,恕不赘言。他又平整了一块土地,用乱石茅草搭了一个窝棚。有了住处后,丁推又继续清除荒草,开垦荒地。他能吃苦,肯费力,开垦出了一大片土地。适时播种,精心管理,秋后颇有收获,交上皇粮国税,自己也能够吃的。
    不久,丁推就把这里的荒地变成了一片肥沃良田。

藏马山丁氏家族的传说


    白马河边生产红柳,丁推冬闲时,就割来红柳条子编筐,用做家用。他挑选了精细的红柳条,剥皮后上火烘烤,打制成很柔软的银白色料条,用来编织成簸箕、芫子等家具,以作家用。后来,这成了他的一门好手艺,远近都知道他编制的簸箕、芫子好用又好看。于是人们也都来跟他讨要。丁推很乐意助人,经常就编了送人。后来,人们越传越多,纷纷来购买,这也就给他带来了一笔很可观的收入。丁推乐善好施,好济人之难。如遇天灾人祸大荒之年,他都尽其所有,出粮出资,解救民难,救活灾民若干。丁推治家有道,教子有方。他很注重子女的文化教育,很快,他的子孙都有所长。
    一天,丁推正在天台山下的地里干活,忽然看见来了两个会看地理、识得风水的先生,这两个人带着罗盘和弓尺,在天台山下指指点点,又是测量,又是议论。一番折腾后,一人说:我觉得这个地方是一处好地。另一个人说:我看不怎么样!头一个人又说:你是没看透这个地方,这是一块旺地,预示后人人丁兴旺,如你不信,咱可验证一下,就在这看起来干涸的浮土里,你插上一根干树枝,明天早上,树枝就会发芽。于是,这两个人就去找了一根干树枝,插在他们看好的位置上,两人就走了。丁推一听,又在这块地上前后左右端详了一会儿,再想想两位先生刚才的争论话题,觉得这里确实地势不错。第二天早上,丁推早早就来到了这里,一看,干木条发芽了。他知道这确实是块风水宝地。
    于是,丁推自己也迷上了看风水,识地理,劳动之余,他就在高处远望,识山辨水。由于他天性灵敏聪慧,一点就通,一悟就会。于是,他又选好了自己后代子孙的墓地。
    后来,丁推仙逝归天,后人按照他的嘱咐,将他安葬在了他看好的天台山东麓。当子孙组织工匠开工掘土修墓时,在肥沃土地里,很快就挖到了山底下的巨石板上。不过,就在他点穴的地方,继续下挖,正好是一个大石匣。石匣大小刚好能放两口棺材。接着往下挖掘,挖出来一个大蚂蚁窝,只见成千上万的大小蚂蚁聚在一起,黑压压的一大片。子孙顿时醒悟,知道这确实是风水宝地,预示着丁氏后人一定人丁兴旺。过了一会儿,有一些长翅膀的蚂蚁就飞了起来,先是围绕石匣转了一会儿,然后,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人们说,这是预示丁氏后人中一定还会出很多有大能耐的人,报效祖国,光宗耀祖。

藏马山丁氏家族的传说


    果然,藏马山丁氏后人子孙众多,族繁人旺,人口越来越多,很快成为巨族,后人散处四方,遍布天下。子孙安居乐业,诗书继世,而发达者层出不穷。武有保家卫国,守土良将;文有朝廷重臣,治国栋梁。能臣侠义士,闻名遐迩;文豪大作家,蜚声海外。黄县“丁百万”,财富可敌国;潍县“丁半城”,美誉“十笏园”。拒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朝,进士就有51人。据史载,明朝大中丞、总督、太子太保永城人丁魁楚就是藏马山丁氏后裔,他曾经来天台山祭祖,并撰写了祭文,青州知府洪公亲自来主持了祭祀大礼,并立了碑,此碑文被收入丁氏谱书,流传至今。时至今日,在行政领域,中央及各省部委,有丁氏后裔担当重任;海、陆、空各部队,有丁氏后裔担任司令将军。在文化学业方面,古有一门三进士,兄弟三人题名金榜;今有一门三博士,姐妹三人同出寒门。至于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丁氏后裔更是屡见报端。

藏马山丁氏家族的传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