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谶言文化
● 孔德雨
谶(chen)言是一种神秘的隐语或预言,又称谶语、符谶、符命,就是所谓将来能够应验的话语、暗示或征兆。
谶言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有史以来,几乎每一次重大历史关头都有神秘谶言的出现。毋庸讳言,谶言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迷信现象。但是,谶言有时也会隐藏着某种“合理”的价值倾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民心的向背。作为歌颂农民反抗运动的文学名著《水浒传》,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历史现象。恰当地使用谶言,正是《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之一。
水浒谶言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神仙下凡口授天机、童谣儿歌四处传唱、佛教高僧吟咏诗偈、得道半仙赠送真言、起卦占卜预测凶吉、夜观群星出现怪象、突然发生异常征兆,等等。从自然科学、社会历史和政治角度看,无论谶言制作得如何玄妙,无论它的传播形式多么神秘,毫无疑问都是人为的故弄玄虚,无非是借以达到不可直接告人的目的罢了。但是,从文学角度看,它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神秘色彩,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埋下伏笔构建波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急于了解故事结局的欲望。
《水浒传》中出现了4次神仙下凡口传天机谶言,第一次是太白金星的“文有文曲,武有武曲”。在开篇《引首》中,宋仁宗出生时日夜啼哭不止,朝廷贴出黄榜广召天下名医。这时太白金星化作老头儿,下界临凡揭了黄榜。这个老头儿进宫抱着当时尚是婴儿的仁宗在耳边说了八个字:“文有文曲,武有武曲”,婴儿马上停止了哭闹。此后这一谶言便得到了应验,文曲就是人们所传说的文曲星下凡投胎,变成了名满天下的清官廉臣包拯。武曲就是武曲星投胎,变成了著名将领狄青,一文一武辅佐宋仁宗的江山社稷。据说天上派遣星辰下界时都必须送给一张脸谱作为此后活在人间的面容,可是二位天神拿错了脸谱。文曲星拿了武士脸谱,所以包拯生就一张黑脸,而且额头上还有一个马蹄疤。武曲星给了一幅文士脸谱,所以狄青生得眉清目秀,一张白面书生面孔。因此每逢临阵他都要带上一幅凶神恶煞似的铜面具,借以威摄恐吓敌人。
第二次神授谶言是《水浒传》第42回宋江在九天玄女庙里受三卷天书时,玄女娘娘说的:“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到南睦,两处见奇功。”
“遇宿重重喜”,中的“宿”指殿前太尉宿元景,意思是说遇到宿元景就会喜事临门,并多次应验:第一次是在第59回宋江借用降香御使宿元景的金铃吊挂,大闹西岳华山,杀了贪官太守,赚取了华州城,救出了史进和鲁智深。第二次是第81回由宿元景帮助宋江实现了招安为国家效力的愿望。第三次是第90回宿元景举荐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作为先锋,奔赴讨伐方腊的前线。为此宋江还感慨道:纵然有天大本事,无人提携也是枉然。第四次是第100回宋江死后其阴魂与宿元景梦中相见,这一谶言仍然能够应验。宿元景奏请天子准许宋清承袭宋江名爵,赐与金钱土地,朝廷录用后世子孙。并敕赐钱银于梁山泊盖起靖忠庙,供奉108位英雄好汉神象。“逢高不是凶”中的“高”指殿帅府太尉高俅,意思是说高俅虽然是梁山英雄的冤家对头,但是遇到高俅也没有什么凶险。此话也得到多次应验:第一次是第78回高俅调集13万人马和大量战船进攻梁山泊,梁山兵马水陆应战,打败官兵,大获全胜。第二次是79回高俅的连环战船被火烧以后,又使出假招安的诡计,宋江等人及时识破了奸贼的阴谋,化险为夷。第三次是80回高俅使用海鳅船围剿梁山,被梁山水军潜水凿穿船底,将高俅活捉上山,这一次同样是逢凶化吉。不过,宋江接受招安以后再遇高俅可就凶多吉少了。“北幽到南睦,两处见奇功。”
“北幽”是北方幽燕地区,此处指征伐辽兵入侵的战斗;“南睦”是说去南方睦州讨伐方腊。这两处参战都取得了胜利,立下了盖世奇功。《水浒传》120回本九天玄女的四句谶言的后两句改成了“外夷及内寇,几处见奇功”。这是因为《水浒全传》增加了平定田虎、王庆的内容,百回本里的“南睦”和“两处”都已经无法囊括小说中的全部内容,为了使谶言与小说内容完全吻合,不得不做修改。
第三次神授谶言是第97回宋江被围困在乌龙岭,乌龙神救其摆脱了危难,并告诉宋江:“方十三气数将尽,只在旬日可破。”在同一回中乌龙神又说:“睦州来日可破,方十三旬日可擒。”因为方腊的“腊”字右边是“昔”字,“昔”字的草字头古体写法是由两个“十”字组成的,古体“腊”字的笔划是13笔,所以“方十三”就是指方腊。乌龙神的这些谶言果然得到了应验。
第四个神秘的谶言口授者好象似神非神,第99回在深山中有一老僧告诉鲁智深:“只在此间等候,但见个长大汉,从松林深处来,你便捉住。”次日一早鲁智深在此处果然捉住了方腊。可是那位指点鲁智深的老僧竟然来无影去无踪,所以宋江说道:“那和尚眼见得是圣僧罗汉,如此显灵。”
观察天象出现的谶言有3次。一次是第39回蔡九知府告诉黄文炳,近日太史院司天监“夜观天象,罡星照临吴楚分野之地。敢有作耗之人,随即体察剿除。”罡星指宋江,吴楚分野之地指吴楚交界之处,这里是指江州一带。作耗就是作祟倡乱、为非作歹。这一天象谶言结合宋江的题壁反诗和儿歌童谣,确定了宋江的谋反嫌疑。第二次是第91回方腊的使臣冯喜对吕师囊说:“近日司天太监蒲文英奏道:‘夜观天象,有无数罡星入吴地分野,中间杂有一半无光,就里为祸不小。’----但有北边来的人,须要仔细盘诘”。“无数罡星入吴地分野”就是说有众多梁山好汉侵入自己的境地,“为祸不小”就是预示有重大行动,“杂有一半无光”的星象表示犯境者将有半数伤亡。这些天象基本得到了应验。第三次是第97回方腊的司天太监蒲文英报告说:“文英夜观天象,南方将星,皆是无光,宋江等将星尚有一半明朗者。”这一天象是说方腊军队面临兵败将亡全军覆没的危险,宋江军中虽然也有伤亡,但有半数将领尚能继续战斗,并劝告军师不可盲目出战。这一谶言很快就得到了应验,可惜蒲文英的劝告不仅未被采纳,反而断送了性命。一般情况下古人对于天象还是非常相信的,他们认为天上的星象会与人间的事物相对应,所以历史上各朝各代都设有专门负责观察天象的机构。柴进就是利用这一思想观念编造虚假天象,取得方腊信任,打入敌人内部。
《水浒传》中有两个石碣谶言,一个是第1回出现在龙虎山伏魔殿里的石碑上,碑后凿有四个真书大字“遇洪而开”。具说“此是祖老大唐国师封锁魔王在此”,洪信作为钦差大臣说道:“数百年前已注我姓字在此,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于是命人掘开地穴,放出了36个天罡星,72个地煞星,共108个“魔君”。这一谶言的应验,为梁山108条英雄好汉的出世提供了神秘的背景。
洪信是一个文学虚构人物,在这个谶言中为什么使用了这个本不存在的人名呢?于是对于“遇洪而开”中的“洪”字便出现了多种解读。丛政治角度思考,有人认为“洪”是影射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社会动荡;也有的认为“洪”就是洪水,即自然灾害给老百姓带来了苦难,所以“魔君”就出来造反了;还有人认为“洪”就是“洪信”,是贪官污吏的缩影和代表,天下本来太平无事,都是这些乱臣贼子惹的魔君出世,造成天下大乱。这些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谶言以最终的应验为准,在应验以前它具有很强的蒙昧性,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分析,而且所有的分析都能够讲出十分合乎逻辑的道理。比如秦始皇曾得到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谶言。当时通过七雄争霸,秦国战败其他六国取得了天下一统。那么这个能够亡秦的“胡”应该就是指北方的所谓“胡人”,也就是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这个分析很有道理,据说秦始皇为了以防被“胡”所亡,还举全国之力修建了万里长城。可是,最终应验谶言的亡秦者“胡”竟然是二世胡亥。
第二个石碣谶言是第71回大聚义时的天降石碣。石碣天文侧首一边是“替天行道”,一边是“忠义双全”,正面背面分别是36位天罡与72位地煞的星象、绰号、姓名,乃是108位好汉的座次表。这个石碣天文既是前一个石碣谶言“魔君”出世的应验,同时“替天行道”“忠义双全”与九天玄女娘娘为宋江制定的政治路线是一致的,所以又是对水浒英雄未来行动纲领和政治地位的谶言。
高僧诗偈谶言有3个,其中送给鲁智深的就有两个。一是第5回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智真长老送给他4句诗偈谶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第二个是第90回宋江去五台山时智真长老告诉鲁智深的:“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两个诗偈谶言都出自智真长老一人之口,而且又都是针对鲁智深一人所言,所以应该合并在一处才能解开其中谜底。
“遇林而起”的“林”字一般认为是指林冲,其实并不仅仅指林冲一人,凡遇“林”字皆可应验。在赤松林鲁智深看见“树影里一个人探头探脑”,他“猜着这个撮鸟,是个剪径的强人”,便“轮起禅杖抢那汉。”在野猪林两个公人要杀害林冲,鲁智深“提起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救了林冲性命。在万松林奋起战斗,拼命追赶并且擒捉了夏侯成,这一条也同时应验了“逢夏而擒”一句谶言。“遇山而富”也不仅仅是指他和杨志共同夺取二龙山以后生活才得以安定富裕,而是说他只要遇到“山”便可有“财”可发。在五台山出家所有银两皆有赵员外供给,不仅丰衣足食,而且还经常喝酒吃肉。在桃花山被李忠请到山寨里,他乘机拿了“金银酒器,都踏扁了,栓在包裹”,发了一笔小财,然后不辞而别。在二龙山做了头领,这里不仅“三关险峻”,而且“仓敖丰实,房舍整齐”,生活富足安定。在少华山虽然有些磨难,但是最终和梁山英雄们一道“劫了府库钱粮”,“马匹尽皆虏去”,发了一笔大财。在帮源洞乱山深处,茅庵中不仅柴米菜蔬都有,而且还无意中活捉了方腊,立了大功。这里也是对“遇腊而执”一句谶言的应验。“遇水而兴”是指他与各路英雄同心归水泊以后而开始兴旺发达,在步军十大头领中位居第一。“遇江而止”有人认为他是出家之人,不需要封妻荫子,遇到宋江便对仕途止步不前。也有人认为这个“江”字是指钱塘江,在杭州六和寺鲁智深听到潮信声如战鼓,便安然坐化圆寂,坦然面对死亡。这既是对“遇江而止”的应验,也是对“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应验。
在第90回中智真长老也同时送给宋江4句偈语谶言:“当风雁影翻,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宋江不晓其意,乞大师明白开解,可是长老却说:“此乃禅机隐语,汝宜自参,不可明说,恐泄天机。”并且说道:“此是将军一生之事,可以秘藏,久而必应。”这些蒙昧而神秘的隐语不仅宋江不晓其思,其他将领同样不懂。当然,后人的解读更是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雁”指的是梁山108条好汉,宋江也这样自比,他在诗词中就说过“六六雁行连八九”,说的就是108个结义弟兄好象大雁一样结队飞行。现在虽然雁影凌空,当风翻飞,风光无限,即征辽取得了胜利。但是,最终在皇宫“东阙”庆功封赏时将不得团圆。这里可能是暗指今后平方腊时将十损其八,弟兄们死伤病损或者离散归隐。对于偈语前两句的理解基本一致,但后两句则出现了多种理解。一种解释认为:“双林”指释迦牟尼涅盘处,也可以借指释迦牟尼或者寺院。在这里意在劝戒宋江应该独具慧眼,看破红尘,就此为止,步入禅林方可“福寿”两全。另一种解读是根据《水浒传》100回本的内容,认为偈语中有“双林”二字,在同一回中紧接着又出现了“双林渡”这个地名,两个“双林”紧紧相联,前后照应,这肯定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意思就是:一只眼睛看到已有的功劳也就足够了,不要求功心切,两眼总盯着立功受赏。到了“双林”渡口看到燕青射雁的情景,你如果能够翻然醒悟就此收心就会“福寿全”了。还有一种解读是根据《水浒传》120回本的内容,这里把“双林渡”改为“双林镇”,把燕青射雁的情节改成了燕青偶遇故友许贯忠。许贯忠虽然文武双全,可他并不贪恋功名富贵,而是隐居山野,清静优雅,无忧无虑。如果宋江也能放弃名利爵禄,象许贯忠那样隐居双林镇,就可以确保“福寿”双全。
世外道士罗真人说出了两个谶言。在第54回公孙胜准备跟随戴宗、李逵回归梁山参加破除高廉妖法的战斗,在二仙山辞别师傅时,罗真人让他“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幽”指地处北方的所谓辽国,“汴”指当时的首都汴京。意思是告诉公孙胜参加完征辽战争以后就要停止征战,到达汴京以后就要返回二仙山潜心修道,并侍奉老母以尽孝道。
第85回宋军在征辽期间屯驻蓟州,宋江等将领在公孙胜引领下前往九宫县二仙山拜访了罗真人。罗真人对宋江说:“他日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决无疑虑。只是将军一生命薄,不得全美。”并赠八句法语:“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罗真人的谶言,日后果得应验。在灭方腊之后,皇上授予宋江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死后,楚州百姓为其建立祠堂,皇帝还在蓼儿洼为梁山好汉专门修建了靖忠庙,四时享祭。但是宋江乃是被药酒鸩死,并非正常死亡,所以说“不得全美”。八句谶语是说世上真正的“忠义”之人并不多,取得征辽胜利立下赫赫战功以后,得到的无非是一个明亮空虚的光环,并不会得到有实际价值的封赏。“冬暮”即腊月,暗指征讨方腊。108条梁山好汉就好象一群结队依序而飞的“鸿雁”一样,也会各自分散,有的告退,有的留京,有的战死,有的伤残,有的隐居,有的出家。“吴头楚尾,官禄同归。”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宋江写反诗于江州,可称为吴地,此为造反之始,称为“吴头”。平方腊之后,为官楚州,并被奸臣害死此地,是为“楚尾”。另一种解释是根据《水浒传》第91回的一段描写:“话说这九千三百里扬子大江,远接三江----直至大海----以此呼为万里长江。地分吴、楚,江心内有两座山;一座唤做金山,一座唤做焦山。----这两座山,生在江中,正占着楚尾吴头,一边是淮东扬州,一边是浙西润州,今时镇江是也。”由此看来,所谓“吴头楚尾”就是指扬州和润州一带,泛指平定方腊的战场。在这里宋江等人立下了战功,回京后得以升官食禄,所以说“官禄同归”。
无意间说出的话成了谶言也是一种常见现象,如第94回张顺看到杭州西湖四面山光叠翠,便道:“我身生在浔阳江上,大风巨浪,经了万千,何曾见这一湖好水,便死在这里,也做个快活鬼。”当夜4更时分,张顺果然被射死在西湖边涌金门下。再如第96回解珍、解宝弟兄两个打算攀登悬崖夜袭乌龙岭,吴用劝道:“此计虽好,只恐这山险峻,难以进步。倘或失脚,性命难保。”解珍、解宝便道:“我弟兄两个,自登州越狱上梁山泊,托哥哥福荫,做了许多年好汉,又受了国家诰命,穿了锦袄子,今日为朝廷,便粉骨碎身,报答仁兄,也不为多。”也是当夜4更时分,兄弟二人同时死于乌龙岭百丈悬崖之下。还有第100回宋江到任楚州以后,发现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和梁山泊相似,其内俨然似水浒寨一般。宋见心中想道:“我若死于此处,堪为阴宅。”此处果然就成了宋江的葬身之地。
以起卦占卜形式求得谶言在《水浒传》中也多次出现。如第81回宋江打算请宿元景帮助实现招安,为了预先了解此行是否能够成功,他便“焚起好香,取出《玄女课》,望空祈祷,卜得个上上大吉之兆。”“上上大吉”就是十分吉利的好兆头,这句谶言预报了此事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再如第85回宋江在领兵征战辽国期间,辽国突然派出来使求见宋江。宋江“未审来意吉凶,遂取玄女之课,当下一卜,卜得个上上之兆。”此谶言虽然也属于好兆头,但与“上上大吉”相比仍然有点区别,卦词中缺少一个“吉”字,说明事情结局虽好,但是内里尚有小小波折。结合眼前双方战争局势,宋江断定辽国使者前来心存对其招安之意,如果把握不慎,就会陷入败局。为了粉碎敌军阴谋,他和吴用决定将计就计。还有第86回在宋辽两军激战之后,宋军突然有13位将领和5千军马失踪,虽然派出人马四下里寻了一日,仍然不见踪影。“宋江便取出玄女课,焚香占卜”,得到的谶言是“大象不妨,只是陷在幽阴之处,急切难得出来。”结果卢俊义等军马果然被困在青石峪,宋江等人领兵打开峪口,才将失踪人马解救出来。我国占卜起卦的方式很多,宋江使用的全是“玄女课”起卦占卜法,这是因为他有九天玄女娘娘赐给的3卷“天书”。第61回吴用假扮算命先生为卢俊义占卜算命,采用的是按照生辰八字起卦法,使用的是一种类似于珠算的“铁算子”进行计算占卜。他算了一会,便说卢俊义“百日内有血光之灾”,并在墙上题下了暗含“卢俊义反”的4句藏头诗。由于作者已经明白告诉我们,这是为了争取卢俊义入伙故意设下的骗局,所以吴用对卢俊义说的话和写的诗都是谎言,并不属于谶言。
以童谣儿歌形式出现的谶言就是第39回的“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黄文炳结合浔阳楼上宋江题写的反诗,做出了如下分析:“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定是家头着个木字,明明是个宋字。
“刀兵点水工”,兴起刀兵之人,水边着个工字,明是个江字。这个人姓宋名江。“纵横三十六”,或是六六之年,或是六六之数。“播乱在山东”,郓城县正是山东地方。这是一个用拆字法制作的童谣式谶言,宋江喝醉酒后误题反诗,又与童谣内容相应,可见黄文炳的分析并非胡言乱语,宋江被捕并判以“斩立决”也符合当时的法律。这个童谣谶言很快便得到应验,并且与黄文炳的分析完全吻合。宋江在山东梁山泊举起了“替天行道”的造反大旗,领导这次起义的主要人物正是纵横天下的36位“天罡星”。
以神秘图书形式出现的谶言是第90回关于方腊的一段话:“原来方腊上应天书,推背图上道:‘自是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那十千,乃‘万字’也;头加一点,乃‘方’字也。冬尽乃‘腊’也;称尊者,乃南面为君也。正应方腊二字。”这也是一个用拆字法制作的谶言,《水浒传》作者说这个谶言来自于《推背图》,目的在于强化故事的神秘性和真实性。《推背图》是中华预言书中最为著名的奇书之一,所以《水浒传》也称此书为“天书”。相传《推背图》是唐朝预言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对唐朝及以后朝代兴亡治乱重要事件的预测。全书共六十图像,以六十甲子和卦象分别命名。每幅图像之下均有谶言,并附有颂诗四句。书名“推背图”,是根据第六十图像(最后一卦)中的颂词“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而命名。由于《推背图》能引起人们对政事的胡乱揣测,很多君王都曾下令将其列为禁书。宋高宗采用鱼目混珠之法,混合真假不同图书,再故意打乱前后文字顺序,使人难辨真伪。这样民间反而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推背图》,而现存的版本是否为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已无从考证。现今流传于世的《推背图》有三种:甲种本、甲种另本、乙种本。该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被人篡改,将已知的历史改成图谶,加以比附,故其本来面目也渺不可考。目前较为常见的是有金圣叹作序并加以评注的六十图版本,书中并没有《水浒传》援引的关于方腊起义的那几句谶言。其实《推背图》的图像和诗句都晦涩不明,就算人们冥思苦想为它找到解释,也不敢保证自己的解释是正确的,因为图中任何一句诗句都可以衍生出多种说法。
以怪异现象形式出现的谶言是第60回晁盖带领导20个头领和5千人马,准备亲临战场攻打曾头市。宋江阻拦不住,便与吴用等人就于山下金沙滩以酒饯行。“饮酒之间,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折。众人见了,尽皆失色。”吴用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宋江也认为“方才出军,风吹折认旗,于军不利。”力劝晁盖改日出军。而晁盖则认为“天地风云,何足为怪”,不听劝阻,仍然坚持出兵。结果这一怪异凶兆很快就得到应验,不仅首战失利,而且夜间偷袭敌寨又中了埋伏。双方交战中,一支毒箭正射中晁盖脸上,当夜3更便毒发身亡。“风折认军旗”,不仅预言了此战不利,也是对晁盖中箭身亡的预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