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舟船文化
●
孔德雨
水浒故事是以梁山泊为中心的,八百里梁山泊“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一部《水浒传》必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船只。所以,舟船文化是水浒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是我国造船业十分发达的年代,不仅技术先进,而且产品种类繁多;不仅有供官府运输使用的纲船(漕运船)、座船(官员客船),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战船;不仅有内河航船,而且有海洋船舶;不仅有官办的造船场,而且民间造船场也遍布全国各地。《水浒传》第80回详细描写了济州造船场的工作场面:“那济州东路一带,都是船场,攒造大海鳅船百只,何止匠人数千,纷纷攘攘。”“看见三五百人,拽木头入船场里去。”“厂门口约有二百来军汉,各带腰刀,手拿棍棒,打着民夫,尽力拖拽入厂里交纳。团团一遭,都是排栅,前后搭盖茅草厂屋,有三二百间。”“匠人数千,解板的在一处,钉船的在一处,艌船的在一处。匠人民夫,乱滚滚往来,不记其数。”这种造船场面以及工艺流程与现代木工作坊几乎差别不大。

阮氏三兄弟都是土生土长的梁山泊人,他们不仅以打鱼为生,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渔船。梁山泊中的打渔船样式与南方渔船基本相似,但是驾驶方法略有区别。南方小渔船使用摇橹动力,而北方则使用棹子或者船槁。



南方和北方打鱼船比较图
第11回林冲上梁山入伙时,朱贵放了一只响箭,“只见对过芦苇泊里三五个小喽啰,摇着一只快船过来,径到水亭下。”林冲是乘用“快船”到金沙滩下船,然后再到梁山聚义厅投托入伙。这里所说的快船并不是普通的渔船,而是军用船。

第35回大破清风寨以后,9个好汉带了三五百人马一起投奔梁山泊入伙。他们为了逃避官兵打击,在途中公开打出的旗号是“收捕草寇官军”。当众人来到梁山泊附近以后,引起了梁山好汉的误会,“只见水面上锣鼓振响”“水泊中棹出两只快船来。当先一只船上,摆着三五十个小喽啰,船头上,中间坐着一个头领,乃是豹子头林冲。背后那只哨船上,也是三五十个小喽啰,船上头也坐着一个头领,乃是赤发鬼刘唐。”这里出现的两只“快船”也叫作“哨船”,并且能够容纳数十人,可见这是一种比较大的军用巡逻船。这种快船也叫走舸,由于它“选勇猛精锐的士兵划桨,往返如飞鸥,乘人之所不及,进行袭击。”平时一般作为军事指挥船或者侦察巡逻使用的哨船。


指挥和侦察巡逻用的快船
当他们相互消除误会以后,数百名新入伙的好汉被临时安顿在朱贵酒店里住下,并吃了分例酒食。第二日军师吴用亲自来迎接众人,并且“早有二三十只大白棹船来接”。“棹”就是船桨,棹船就是用桨划动的多桨船。这里所说的“大白棹船”可能就是一种大型多桨船。“白”指的是颜色,可能是还没有来得及涂刷桐油的意思。这种船的船尾高船头低,能使乘船人员上下方便、快捷。

第37回宋江发配江州,在揭阳岭被穆弘追赶,他和两个押送公人慌乱中登上了在浔阳江以打劫为生的张横的渡船。第65回张顺前往建康府请安道全为宋江治疗背痈,途经杨子江时无意中上了张旺和孙三的贼渡船。从具体描写来看,这种小摆渡船不仅有“艎板”供客人坐卧,而且还有“蓬”子,能使人在底下“向火”“烘焙”。并且这些渡船使用的行船工具都是“橹”,而不是北方人习惯使用的“棹子”或者“船槁”。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南方常见的普通摆渡船。

第12回写道杨志曾经“押着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黄河水流湍急,风大浪险。如果船体较小,抵抗风浪能力不够,或者船工水手驾驶经验不足,都有可能船翻人亡。

第59回宋江等梁山好汉攻打华州,由于“城池厚壮,形势坚牢,无计可施。”正好朝廷钦差太尉宿元景来西岳华山降香,乘官船从黄河入渭河而来。吴用决定劫持宿太尉,借用“金铃吊挂”,然后把华州太守等贪官骗来全部杀掉。“次日按明,只听得远远地锣鸣鼓响,三只官船到来,船上插着一面黄旗,上写‘钦奉圣旨西岳降香太尉宿元景’”。朝廷钦差大臣的官船不仅船体庞大,而且造形美观,装修豪华。

第74回说:“千千金戈铁马,密布山头;簇簇战舰艨艟,平铺水面。”第78回开头也在赞扬梁山泊的文字中提到:“有七十二段港汊,藏千百只战舰艨艟;建三十六座雁台,屯百千万军粮马草。”这里提到的战舰和艨艟是两种古代的战船。
战舰也就是“斗舰”,是一种装备较好的战船。船身两旁开有插桨用的孔,船周围建有女墙,女墙上皆有箭孔,用以攻击敌人,船尾高台上有士兵负责观察水面情形。棚上又建女墙,重列战士。前后左右树旗,幡,金鼓。用来指挥作战,可壮声势。《武经总要》:“斗舰者,船舷上设女墙可蔽半身,墙下开掣棹空,船内五尺又建棚与女墙,其棚上又建女墙重列。战士上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金鼓。”

“艨艟”也是一种装备比较好的古代战船。《武经总要》战船篇解释蒙冲为:“蒙冲者,以生牛革蒙战船背,左右开擎棹空,矢石不能败。前后左右有弩窗、矛穴,敌近则施放。此不用大船,务在建速,乘人之不备。”蒙冲为一种外狭而长的小型战船,船身周围设有护板,士兵皆藏身在船体内,船体外部包裹生牛皮作为防护,能防火攻,船侧有开孔让士兵划桨,因此在火箭飞石的攻击下仍能前进,船体的前后左右则开有弩窗、矛穴,以让船内士兵向外射击弩箭,或伸出长矛进行格斗。

第80回高俅带领官兵征剿梁山泊,有一个名叫叶春的人献计道: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先造大船数百只,最大者名为大海鳅船。两边置二十四部水车,船中可容数百人,每车用十二个人踏动,外用竹笆遮护,可避箭矢。船面上竖立弩楼,另造划车摆布放于上。如要进发,垛楼上一声梆子响,二十四部水车一齐踏动,其船如飞,他将何等船只可以拦当!若是遇着敌军,船面上伏弩齐发,他将何物可以遮护!其第二等船,名为小海鳅。船两边只用十二部水车,船中可容百十人,前面后尾都钉长钉,两边亦立弩楼,仍设遮洋笆片。这船却行梁山泊小港,当住这厮私路伏兵。若依此计,梁山之寇,指日唾手可平。”这一大段文字对海鳅船的描写十分详细,而且看起来这种大船非常完美,无懈可击。
“海鳅船”其实就是“桨轮船”,在战船的两侧船舷和尾部装置了人力桨轮。当人力踩动车轮时,叶片拨水,产生动力,船也随之前行,所以叫桨轮船。又因每一对桨轮设于船舷两侧,中间由一根轴贯通,谓之一“车”,因此也叫“车船”。宋朝时的车船,有4轮、6轮、8轮、20轮、24轮以至32轮之多。船舱里的轴上设有踏板,供人用脚踏动。估计踏车的发明是受了农田脚踏水车的启发。由于车船无论是在航行、交战、还是在停船靠岸时,都需要保护桨轮不被撞击破坏,所以必须在桨轮外侧安装护板,防止敌军攻击破坏桨轮。但是,这种船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如果两侧桨轮被水草缠绕,就会停止转动而寸步难行。梁山水军就是利用这一弱点,首先使其瘫痪,然后再凿穿船底,取得了胜利。

第79回高俅在民间掠得“大小船1500余只”,然后“每3只一排钉住,上用板铺,船尾用铁环锁定。”一齐向梁山杀来。这种连环战法优点是冲击力强,所向无敌,势不可挡。可是它的致命弱点是一但遭到火攻以后无法拆解疏散,就有可能全军覆没,葬身火海。梁山军师吴用正是看准了这一弱点,采取了火攻战法。让水军“各各准备小船,船头上排排钉住铁叶,船舱里装载芦苇干柴,柴中灌着硫磺焰硝引火之物,屯住在小港内。”等敌船到来,“鼓声响处,一齐点着火把”,“霎时间,大火竟起,烈焰飞天,四分五落,都穿在大船内。前后官船一齐烧着。”古代水上火战采用的放火船一般是“连环舟”或者“子母船”。

“连环舟”由两个半截船用大铁环相连,前半截内装各种燃烧和毒性火药;后半截内载划船和执行放火任务的士兵。作战时,士兵乘风驾船,用船头猛撞敌船,使大铁钉在敌船上钉牢,待火器点燃后便松开铁环,乘后半截船迅速撤离战场。
“子母船”由母船和子船构成,母船较大,船头上安置狼牙钉,船舱内前半截装有火攻药料和船具;后半截的外侧只有船帮板,但是内里空虚无舱底板,尾部系一小船就是子船。作战时,母船快速航行,待接近敌船时,以船头猛撞敌船,使狼牙钉牢牢将母船头固定在敌船上,士兵纵火后乘子船返航。

第55回官兵使用连环马战术,对梁山泊根据地带来了极大破坏。“整点人马,折其大半”,4位酒店头领“都逃命上山”。原来是官兵“把店屋平拆了去。”几位头领“若无号船接应,尽被擒捉。”这里所说的“号船”是一种平时担负巡哨侦察和传递号令任务的小型船只。船小桨多,行动灵活快捷,所以也称“流星快船”。船上立有“拍杆”,遇到敌船可以突然进行袭击,然后借机逃遁。“拍杆”是一种砸击敌船的武器。采用长杆高高竖立在船上,顶端悬挂着狼牙拍或巨石,当敌舰逼近时,突然放开钩子,悬挂物便快速落下。如果敌舰处在杀伤范围内,就可以将其击伤甚至击沉。

第80回官军先锋大将带领海鳅船进攻梁山泊,“再行不得三里多路,又见水面上三只中等船来。每船上4把橹,8个人摇动,十余个小喽啰,打着一面红旗,簇拥着一个头领坐在船头上,”这3只船上分别打着3个水军头领李俊、张横、张顺的旗号。这种中型船只一般是将领指挥船,也可以称为战座船。船上攻防设施齐备,并具有观察、指挥用的方亭、旗纛、战鼓,号角等设施。

第55回梁山水军在活捉凌振时采取了一种奇怪的方法:先是“凌振夺得许多船只,叫军健尽数上船”,“船行才到波心之中”,这时藏在水下的梁山水军“尽把船尾楔子拔了,水都滚入船里来。外边就势扳翻船,军健都撞入水里。”可见这是专门设计的船底带有漏洞的船,平时安上楔子可以正常使用,需要时拔掉楔子就成为漏船诓骗敌人。宋元时期还有一种空心无底船,从侧面看跟一般战船没有区别,竖有旗帜,装有棹橹,用来引诱敌军。但是这些船中无底,两舷也设有站板。如果披着沉重铠甲的敌兵跳上这种船,就会掉进水里淹死。
《水浒传》中不仅写到了多种战船,而且也写到了载重运输船。第91回穆弘、李俊带领劫获的运粮船给吕枢密交纳。吕枢密道:“你将来白粮,怎地装载?”
穆弘道:“大船装粮三买石,小船装粮一百石。”“石”字在这里读作担(dan),是一种重量单位,不同朝代计算方法不同。如果按照1石约等于60公斤计算,装载300石就等于载重18000公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