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雨沧桑黄花寺

(2012-12-13 11:12:42)
标签:

丁永林

梁山人

东平湖读月楼

文化

分类: 关注梁山

风雨沧桑黄花寺

 

秦素娟 黄迎启

 

    黄花寺位于山东省梁山县境内,既是村名、寺名,也是民国十四年黄河决口处、委列险点,更是梁山河务局建设生态景观线的规划景点,以及黄河文化与水浒文化的结合景点之一,它不仅承载着沿黄群众的情感寄托,同时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近日,笔者走近梁山黄花寺,探寻了它的美丽传说、沧桑历史、合龙见证,以及即将绽露的新颜。

 

黄花寺的传说

 

    当地老人讲,在梁山西北方向,古黄河与宋金河的夹角处,曾有一座神奇的寺院——黄花寺。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黄河边有个叫岳秀姑的小姑娘,与奶奶相依为命。有一年,她救回一条中毒的小黄花蛇。这蛇很有灵性,秀姑做针线,它就蜷在活筐里;秀姑下地,它就在地里捉田鼠;秀姑睡觉,它就护在身边。慢慢地,大家都知道秀姑养了一条黄花蛇,都跑来看稀奇,秀姑就让它表演抓老鼠的本领,大家都夸黄花蛇是一条好蛇,是庄稼人的好朋友,黄花蛇频频向人们点头致意。

    这天,恶财主的儿子也来看黄花蛇,却看上了美丽的秀姑,当下便派人提亲,被秀姑一口回绝。财主家恼羞成怒,竟带着家丁来抢人,一脚踢死了秀姑的奶奶。这时,一条碗口粗的黄花蛇窜了出来,只见它使动着风,离地一人多高,对着财主儿子就是一口。乡亲们都害怕财主家不会善罢干休,黄花蛇便天天在村里巡逻,眼睛象灯笼一样闪着红光,财主家不敢乱来,又勾结黄河边黑水潭里的黑水怪发起大水。黄花蛇驾起云雾转了一圈,村庄周围顿时生出一丈多高的堤坝,它又吸干地里的积水,保全了老百姓的田园。一计不成,财主与黑水怪又制造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一眼望去,赤地千里。黄花蛇随水东去,向东海龙王求了一串夜明珠,在每个村头放下一颗,然后飞向空中喷云吐雾,一会儿便落下大雨。期间忽听一个炸雷,劈死了黑水怪,财主家的人也纷纷落入黑水潭淹死了。雨停后,秀姑驾着黄花蛇,乘七彩祥云,朝东方天际飘然而去。

    后来,老百姓自发建起了“黄花寺”。听老人说,殿堂内有秀姑的塑像,她手上挽着一条活灵活现的“小黄花”蛇,蛇口中还衔着一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还被定为“黄花节”,起了庙会,乡亲们纷至沓来,唱大戏、耍龙灯、舞狮子,祈祷风调雨顺、永享太平。如今,“黄花寺”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只有岳秀姑与黄花蛇的故事仍在当地口口相传着。

 

黄花寺的沧桑过往

 

    在梁山黄河人和沿黄群众心中,“黄花寺”则是一道疤,虽经历史打磨,但一经寻访提及,仍疼在人们心口。

    民国十四年(1925年),黄河南岸李升屯(今属鄄城县)民埝溃决,口门宽600余丈,南金堤与民埝间濮县、范县、郓城、寿张4县土地尽成泽国。山东河务局局长林修竹急调寿张、东平、阳谷、东阿、郓城、汶上6县民工3万余人抢险,终因人力不敌,又将寿张县黄花寺(今属梁山县)南金堤冲决,后又决黄花寺下1.5公里处,淹寿张、东平、郓城、阳谷、汶上5县400余村。这是有史记载以来,黄花寺最为严重的一次溃决,灾区面积1500平方公里,灾民200万人。“丙寅正月六日”,林修竹为总办、王炳燇为会办、潘镒芬为总工程师动工堵口,“二月十三日合龙,修水工长二百四十八丈,旱工长二千六百丈”,并立碑以志,碑文载:“迄今历八县之境,昔之巨浸稽天者,今则桑麻遍野矣;昔之蛙生灶底者,今则鸡豚盈栅矣。”合龙之后,群众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十年后,鄄城县董庄民埝因漏洞决口,又将黄花寺民堰冲决。此后,黄花寺又遭两次人为扒口:1937年梁山遭遇特大雨水,为排积涝,黄花寺东堤被群众扒开;1947年,国民党军为控制运河以东地区及阻碍解放区南北交通,驻郓城第72师在黄花寺扒堤决口,受灾村庄56个,淹地8.9万亩,沿岸人民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时间的脚步匆匆,人民治河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然黄花寺险点仍是一把高悬的防汛利剑。1976年汛期,花园口站发生7次洪峰,孙口站最大流量9100立方米每秒,黄花寺老口门出现渗水险情。“96.8”洪水期间,黄花寺背河堤脚7米处出现管涌群,最大管涌口直径5厘米,涌水高度达4厘米左右。

    风雨沧桑,人定胜天。黄花寺历次出险、加固,现已不成其险。掩上长卷,讲述人长长地吁了口气。从他的神情中我们知道,那曾经的血泪记忆和痛切疮口已在人民治河的大潮中成为历史。

 

黄花寺决口合龙的见证重见天日

 

    在梁山河务局黑虎庙管理段,矗立着黄花寺决口、合龙的见证者——合龙处碑和合龙德政碑。从管理者的介绍和碑文中,我们溯着时间逆水而上,重新触摸了那些真实的过往。

    2002年3月25日对黄花寺和梁山黄河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遗失多年的黄花寺“合龙处”碑碑身突现王洼机淤迁占现场。碑身为凉凉的大青石材质,高2米,宽0.77米,厚0.24米,凹型文字,正中为“合龙处”三个大字,背面记载了受灾八县出工、耗资以及河务部门出资、国际华洋义赈会捐款等情况。经辗转走访,碑座和碑帽也先后回归。碑帽正面雕刻着双龙戏珠图和“纪念”二字;背面是两杆交叉的八宝旗,旗面上缀着八宝结;碑座前面刻着大大的“V”形,内托花枝,花瓣尽放,枝叶丰满,宛若初绽。细究其上的图案和花纹,想来是要传达平安、吉祥的夙愿吧。

    历史往往埋伏着出人意料的惊喜。2009年9月,梁山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者又发现黄花寺堵口德政碑一通。此碑立于中华民国十六年,碑身高185厘米,宽75厘米,厚55厘米,青石材质,边沿那一道道深刻而圆润的勒痕,透漏了它作为井口石的遭遇。与“合龙处”碑不同,其正反两面皆为碑文,一面已难辩认,另一面为《山东河务局长兼黄河上游堵口工程处总办茂泉林公德政碑记》,简述了乙丑之秋李升屯、黄花寺民埝决口泛滥和勘察、堵口的场景及修堵规模。与石碑同时运回的还有两个碑座,一为德政碑之基,另一推测为“黄花寺合龙碑”所有。后者在史料中曾有记载,至今仍未露面。

 

黄花寺与黄河、水浒文化

 

    合龙处碑和德政碑的发现,使黄花寺的文化内涵迅速提升。何时让两碑恢复原位,也成为萦绕梁山黄河人心头的大事。

    机遇不期而至。结合标准化堤防建设,梁山河务局沿堤规划了三处景点,作为黄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黄花寺景点即拟在决口处建设纪念亭、安放纪念碑,以供观瞻、宣传和纪念,同时提醒治河后人牢记水患之痛,保卫、治理好黄河,让黄河为人类造福。

    标准化堤防所形成的旅游资源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8月,梁山县政协召集有关部门和人员,组成黄河文化与水浒文化、运河文化调查工作小组,考察了梁山黄河规划景观点,并提出了在黄花寺景点设计“寺、馆、亭”等项目的建议,寺即在原黑龙潭边、黄河南岸宋金河夹角处重建黄花寺,寺院建筑将体现黄河滩区“墙倒房不倒”的民间建筑风格,内塑岳秀姑和小黄花蛇像;馆即丁宝桢创修障东堤(现南金堤)纪念馆、钦差大臣蒋作锦治黄纪念馆;亭即安放合龙、德政、合龙处等纪念碑的碑亭。

    也许黄河文化与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结合还有一段长路,但生态景观线中的黄花寺景点建设势在必行。我们期待着,黄花寺景点能达到观赏、宣传、警示、激励等多重效用,为梁山黄河文化建设、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见《梁山文学》2012年第二期(总第6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