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止泻六合汤

(2011-02-25 15:10:08)
标签:

丁永林

梁山人

东平湖读月楼

水浒研究

风物篇

六合汤

文化

分类: 水浒钩沉

丁永林编《水浒钩沉·风物篇》之

 

止泻六合汤

 

● 丁永林

 

    在江州琵琶亭,宋江因贪爽口,多吃了鱼鲜,回到牢城营后至夜四更,肚疼下泻,天明时,一连泻了二十来遭,昏睡在房中。营里众人都来看觑伏侍他。

    次日,张顺因见宋江爱鱼吃,又将得好金色大鲤鱼两尾送来,就谢宋江寄书之义。见状,要请医人调治。

 

    宋江道:“自贪口腹,吃了些鲜鱼,坏了肚腹,你只与我赎一贴止泻六和汤来吃便好了。”叫张顺把这两尾鱼,一尾送与王管营,一尾送与赵差拨。张顺送了鱼,就赎了一贴六和汤药来与宋江了自回去,不在话下。(《水浒全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这里说说“止泻六和汤”。

    清代程穆衡的《水浒传注略》对“止泻六和汤”有注释:

 

    此亦局方,云六和者,和六气也。盖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夏月感之为多,故用砂仁、藿香、厚朴、杏仁、半夏、木瓜、人参、白术、赤茯、甘草,匡正脾胃,以拒诸邪而平调之也。

 

    程穆衡说的“局方”,为方书名,宋太医局编,是宋代大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初刊于1078年以后,书名《太医局方》,后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而书名、卷次也有多次调整。徽宗崇宁间(1102-1106年),药局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大观时(1107-1110年),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成五卷21门、收279方。宋室南渡后的绍兴十八年(1148年),药局改为“太平惠民局”,《和剂局方》遂改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后经宝庆、淳佑,陆续增补而为十卷,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均系收录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成为现存通行本,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书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六和汤”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缩砂仁、半夏(汤,炮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甘草(炙)各30克,赤茯苓(去皮)、藿香叶、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60克,香薷、厚朴(姜汁制)各120克。

    制法:上锉。就是将以上所写的中药混合,组成一剂方子。“锉”是中药材手工加工方法之一,意思是锉成粉末,上锉的药一般指的是质地坚实的角质类中药。

    功能主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六和汤” 为和解之剂,之所以名“六和”,因本方所治之证,虽有外感、内伤,但以脾胃病变为主,脾胃为六腑之总司,后天之本,本方以调理脾胃入手,通治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所伤之病,能使六气调和,六腑安和,病去人安,故名。

    现在看来,“六和汤”主要用于治疗夏月饮食不调,内伤生冷,外伤暑气,寒热交作,霍乱吐泻,及伏暑烦闷,倦怠嗜卧,口渴便赤,中酒等证。方中扁豆、赤苓,淡能渗湿清热,而扁豆又能散暑和脾;半夏辛温,散逆而止呕;朮、参甘温,补正以匡邪;杏仁、藿香、厚朴、砂仁,香能舒脾,辛能行气,而砂仁、厚朴,兼能化食;木瓜酸能平肝舒筋;甘草补中,协和诸药;姜、枣发散而调营卫,皆所以和之也。具体应用时,如伤暑可加香薷以袪暑,伤冷可加紫苏以发表散寒。

    按《水浒传》描写,宋江早江州琵琶亭酒馆吃酒,“正是五月半天气”,因贪酒食而泻,确属“夏月饮食不调”,作者通过宋江之口选“止泻六和汤”治疗,是符合医理的。看来作者懂医,哈。

 

 

 


《丁永林篆刻选》——百家姓(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