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读“宛子城”(上)

(2010-07-28 10:42:27)
标签:

丁永林

梁山人

东平湖读月楼

水浒文化

宛子城

文化

分类: 水浒钩沉

 

初读“宛子城”(上) 

● 丁永林

 

    梁山,因地处古汶、济水交会处,生态宜人,水运便利,历史上人类在这里定居生息悠久,迄今发现的聚落遗址表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遍布居民,并创造了华夏文化和东夷文化交融的“青堌堆文化”。

    但是,近代梁山成为中外人士心仪之处并纷纷前来寻踪问古,很大程度上却是因《水浒传》的成书与广泛传播。然而,令人们不无遗憾的是,很长一个时期内,沧海桑田,不仅“八百里梁山泊”不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作为梁山好汉聚居的大本营“宛子城”,也仅留下残垣断壁而已。

    本文谨以文史的角度,对当年梁山好汉大本营——宛子城的沧桑予以考察,以部分地宽慰心仪梁山的朋友之赤心。

 

一、《水浒传》中的宛子城

 

    《水浒全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描写,宋嘉祐三年春,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天下各州各府,雪片也似申奏将来。仁宗天子准众臣所奏,急令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

    在龙虎山,洪信误开“伏魔之殿”,放走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妖魔,

 

    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神蛟。

 

    这是《水浒传》中“宛子城”的第一次出现。但没说在什么地方。

《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中,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欲烧死林冲,被林冲意外躲过。林冲杀死陆虞候等后,“亡命”至柴进的东庄。为避官府擒拿,柴进举荐林冲暂避去处。柴进说:

 

    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为头的唤做白衣秀士王伦,第二个唤做摸着天杜迁,第三个唤做云里金刚宋万。那三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小喽罗,打家劫舍;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里躲灾避难,他都收留在彼。三位好汉,亦与我交厚,尝寄书缄来。我今修一封书与兄长,去投那里入伙如何?

 

    在这里,水浒作者通过柴进之口,明确将“宛子城”定位在梁山泊中。

    此后,书中几次出现宛子城,只是重复柴进的说法,并没有具体描述,留给读者心目中的宛子城及其周围地理状况,只有林冲初上梁山时眼中的情景:

 

    朱贵当时引了林冲,取了刀仗行李下船。小喽罗把船摇开,望泊子里去奔金沙滩来。……林冲看岸上时,两边都是合抱的大树,半山里一座断金亭子。再转将过来,见座大关,关前摆着枪、刀、剑、戟、弓、弩、戈、矛,四边都是擂木炮石。小喽罗先去报知。二人进得关来,两边夹道遍摆着队伍旗号。又过了两座关隘,方才到寨门口。林冲看见四面高山,三关雄壮,团团围定。中间里镜面也似一片平地,可方三五百丈。靠着山口,才是正门,两边都是耳房。(《水浒全传》第十一回)

 

    随着各路豪杰被“逼上梁山”,宛子城自然进行了一次次地扩建。最后一次大兴土木则是在梁山好汉大聚义前,虽未描写具体修建过程,其扩建后的规模,在《水浒全传》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可见一斑:

 

    宋江与军师吴学究、朱武等计议,堂上要立一面牌额,大书“忠义堂”三字;断金亭也换个大牌扁。前面册立三关,忠义堂后建筑雁台一座,顶上正面大厅一所,东西各设两房。正厅供养晁天王灵位。东边房内,宋江、吴用、吕方、郭盛;西边房内,卢俊义、公孙胜、孔明、孔亮。第二坡左一代房内,朱武、黄信、孙立、萧让、裴宣;右一代房内,戴宗、燕青、张清、安道全、皇甫端。忠义堂左边,掌管钱粮仓廒收放,柴进、李应、蒋敬、凌振;右边花荣、樊瑞、项充、李衮。山前南路第一关,解珍、解宝守把;第二关,鲁智深、武松守把;第三关,朱仝、雷横守把。东山一关,史进、刘唐守把;西山一关,杨雄、石秀守把;北山一关,穆弘、李逵守把。六关之外,置立八寨:有四旱寨,四水寨。正南旱寨,秦明、索超、欧鹏、邓飞;正东旱寨,关胜、徐宁、宣赞、郝思文;正西旱寨,林冲、董平、单廷珪、魏定国;正北旱寨,呼延灼、杨志、韩滔、彭玘。东南水寨,李俊、阮小二;西南水寨,张横、张顺;东北水寨,阮小五、童威;西北水寨,阮小七、童猛。其余各有执事。从新置立旌旗等项。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二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外设飞龙飞虎旗、飞熊飞豹旗、青龙白虎旗、朱雀玄武旗,黄钺白旄,青幡皂盖,绯缨黑纛。中军器械外,又有四斗五方旗、三才九曜旗、二十八宿旗、六十四卦旗、周天九宫八卦旗、一百二十四面镇天旗。尽是侯健制造。金大坚铸造兵符印信。一切完备,选定吉日良时,杀牛宰马,祭献天地神明,挂上忠义堂、断金亭牌额,立起“替天行道”杏黄旗。

 

二、宛子城释

 

    关于宛子城,曾令不少读者感到困惑,这里试释之。

    宛子城的城,是古代为防御而修建的寨墙。宛,同碗,是说城很小,圆或椭圆形,多在山上顺势而建,有的地方直接称之为碗子城。

    历史上,山西太行山上曾有个碗子城,光绪八年(公元1879年)的《凤台县志》还附有一张颇为详细的地图(见图1),清晰标明碗子城的位置。

 

初读“宛子城”(上)
图1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凤台县志》对碗子城记载道:

 

    (碗子城)县南九十里,太行绝顶,群山回匝,道路险仄。中建小城,若铁瓮。唐初筑此以控怀泽之冲。其城甚小,故名。宋太祖征李筠,山多石不可行。太祖于马上先负数石,群臣六军皆负之,平为大道,即此。正统间,宁山卫指挥胡刚凿石平险,车骑差可通。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有河南怀庆府境内碗子城山,云:

 

    碗子城山在府北五十里太行山畔,山势险峻,羊肠所经。上有古城,亦名碗子城关。元至正十八年,汝颖贼掠山西,察罕击之,自河东进泽州,塞碗子城。既而守将周全以怀庆叛降刘福通,察罕遣将守碗子城,为全所败。明初,大兵攻山西,自碗子城北出,破泽潞诸州。盖南北之要道也。

 

    关于梁山上的宛子城,按《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描写,林冲“进得关来,两边夹道遍摆着队伍旗号。又过了两座关隘,方才到寨门口”。今天看来,在这里,林冲到了梁山虎头峰,所谓寨,自然就是宛子城了。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寿张县志》载有一幅“梁山图”,将位于“梁山大寨”内梁山虎头峰上的宛子城标为“宋江寨”(见图2)。

 

初读“宛子城”(上)
图2

 

    1984年印刷的《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梁山”条下记道:

 

    虎头峰有“宋江寨”,巨石筑成重围。

 

     该书“宋江寨”条下记道:

 

    寨成椭圆形,寨墙由块石垒成,底宽约2米,高约1.5米。南临悬崖边缘,东西北三面各有两重石墙,只有北门一门。山寨中央有“聚义厅”遗址。前面有一碗口大石窝,是当年宋江树立“替天行道”杏黄旗的旗杆窝。右面有一石井,是宋江起义军的蓄水井,故称“宋江井”。

 

三、宛子城修复前的文物考证

 

    由上述可知,《水浒传》中描写的的宛子城就是山东省梁山县境内梁山虎头峰上的“宋江寨”。

    梁山,汉时一作良山,《史记·梁孝王世家》“北猎良山”、晋宏《北征赋》“背梁山,截汶波”,即此。梁山地处今梁山县中部偏南,县城东南隅,包括虎头峰、雪山峰、青龙山、郝山峰等4个主峰和鏊子山、黄山、骑三山、小平山、狗头山、狗爪子山、玉皇顶等7个支脉。南北2.5公里,东西2.4公里,周边约10公里,面积3.54平方公里。

    虎头峰是梁山最高峰,海拔197.9米,位于梁山的东南部,山势呈三角形,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呈岭状延伸。东、西、南为陡峭的山崖,不能攀登。峰顶周围筑有石墙,在石墙外的山腰处,又筑有一周外墙,内外石墙都只在北面开一个门,形式均为扭头门。正对着从黑风口登山的那条唯一的山路。

    石墙是依山坡做墙基,用大小不等的石块迭建的,所以,墙内侧不过半人高,而从外墙看高达两米以上。据说这残垣断壁就是当年的宋江寨,也就是水浒中说的“宛子城”了。

    据考古部门介绍,在墙址处没有采集到有关古代遗物,石寨墙的确切修筑年代尚难断定。元人袁桷《过梁山泊》诗中有“历历见遗址”,“崛强寻故垒”等句,可证明这里的“故垒”至少是元代以前筑成的。另据《大明一统志》载:“宋政和中,盗宋江保据于此,其下即梁山泊也”;清初进士曹玉珂在《过梁山记》中亦有“梁山者……其上有宋江寨焉”的说法。据此可以断定,石寨墙建造的年代,上限早不过东汉,下限则不会迟到元代。

    寨墙内的峰顶平坝呈梯形,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上底约40米,下底约100米;两翼延伸的山岭宽窄不齐,宽处30多米,窄处仅10米许。总面积约有1平方里。顶峰的一片平地正中,也就是水浒中林冲眼中“中间里镜面也似一片平地,可方三五百丈”的地方,为“宛子城”中聚义厅所在地。对此,文物部门曾进行过考古性探掘,发现了地层和遗址。

    据考古纪要,地层堆积有三层,第一层为灰土层,灰褐色,松软,厚0.34米,内包含大量乱石、两汉至明清的瓦片和圆形石柱础,此层属于清代;第二层为黄土层,厚0.27米,稍硬,包含有汉代瓦片,是汉代或梢晚的地层;第三层为夯土层,厚0.65米,黄褐色,坚硬,纯净,圆形夯窝,直径0.06米,每层厚0.06-0.11米。从压在它之上的汉代黄土层推断,是汉代或汉代以前的文化遗存,从范围上看,是一处建筑基址。夯土层下为自然石。挖掘出的遗物包括石柱础、瓦片、砖、器皿残片、瓷器和陶器等,上自战国,下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均有。证明自战国以来一直到明、清时期,这里都曾有过建筑物。至于各个时期建筑物的形式、规模、布局,都还是个迷,很难找到他的踪迹了。

    如今宋江寨内的聚义厅等建筑已经修复,寨墙(也就是“宛子城”的城墙)则保持原样未动。不过,从寨墙四周为陡峭不能攀登的山崖看,虽变成残垣断壁,但仍能给人以森严壁垒之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